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在营销中,许多细节和对年轻受众的把握变得越来越重要。
演员虽然经常靠作品说话,但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很多演员的作品能出来的前提是数据足够好。
那么对于演员来说,自己的作品需要营销吗?
众所周知,爱豆需要通过营销自己的舞台作品来走出圈子,所以演员似乎有必要走出圈子,营销自己的作品。
比如流量花安迪从往年开始撕掉童星标签,现在已经是流量花旦进行推广;前期,Neo也通过宣传成为了一名热播演员;即使对于前期新演员贾尼斯来说,因为演技还不错,也成了口碑不错的小演技花。
目前安迪可以说是一线的小花旦,交通一线的背后宣传缺一不可。
早年,就安迪而言,观众对安迪的印象一直在童星小雪身上。即使参与了《战长沙》 《花非花雾非雾》等几部剧,也没能扭转安迪在大众眼中的印象。
安迪真正的转变是在《欢乐颂》系列播出的时候,因为安迪饰演的邱莹莹的营销此时走上了正轨。首先,因为邱莹莹这个角色争议极大,在全网自发的讨论中引发了热议,随后安迪团队也展开了相关宣传。
在话题性和时效性的双重标准下,可以说邱莹莹和安迪的相应宣传,让安迪非常成功地成为了全网的焦点。后来在《香蜜沉沉烬如霜》,全剧三大主角安迪、艾伦、利奥都被深深地束缚在宣传剧中人物上,使得大众不断地认证三个角色的演技。
对安迪来说,不仅仅是营销剧中的角色,更是她个人形象在剧外的深度营销塑造。无论是时尚杂志的资源,还是各种活动的出席,只要涉及到杨紫,各大平台都会联动,发布相关的草稿。目前可以说,通过营销,安迪已经拿到了可以卖得出去的作品,牢牢地坐在了一朵小花的位置上。
很多演员因为名气不够大,需要通过营销让观众了解自己的作品。
目前就一些大牌演员来说,已经够出名了。即使在获得最佳男主角之后,他们的演技也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认可,但如果没有宣传,人们很难知道这部作品。
比如前几天备受期待的《上阳赋》,终于开播了。从剧终那一刻起,宣传就开始了。
作为影视业第一部《国际篇》电视剧,观众都迫不及待地想看完电影后的演技,但40岁的章子怡饰演一个15岁的女孩,这种违和感可想而知。所以在整部剧的初期宣传中,可以说章子怡在少女时代方面的文章做得够多了。但虽然片方主要是夸章子怡少女时代,却无法抵挡众多观众的吐槽。
另一方面,章子怡坐不住了。她愤怒地谴责电视剧和各种平台通过社交平台为自己营销的“少女情怀”。
从她发表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章子怡并不喜欢营销出来的少女感,但她认为“少女感”这几个字并没有错。
章子怡的微博一发出去,就获得热搜第一名。其实反过来想想,不就是一种宣传手段吗?
剧党先通过开播时间宣传一波剧,再宣传片中著名的大咖人物,章子怡自己的帖子是最精彩的。他否定自己的少女气质,宣传自己不适合的少女时代,会让一些没来得及看剧的观众产生逆反心理。可能他们接下来的计划就是看剧了。
对于已经看过剧的人,也会在各大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评论,从而保证整部剧的受欢迎程度。
无论是对于演员还是歌手,营销更多的是带动自己的热度。
比如有了《伪装者》,金东在演员界有了名字,然后《我的前半生》就红了。这两部剧的演员几乎都在拼命营销金东在剧中的角色。
而靳东自己的工作室却没有跟上剧党的节奏,一直在自我营销。直到现在,金东一直很低调,导致很多人认为金东的观众多是中老年人,但很明显很多年轻人也看过金东的电视剧。所以演员本身如果通过了营销,也可以带动自己的热度。
演员需要营销,作品需要营销,但这里的营销只是指适当的营销,过度营销只会适得其反。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