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八卦 > 新闻正文

如何让影视作品得到更公正的评价

如何让影视作品得到更公正的评价

【文艺潮】

近年来,公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具有流动性、快速性、碎片化和互动性的特点,这在文化和娱乐中尤为明显。于是,满足这些需求的评级网站逐渐成为大众在选择影视作品时可以参考的“风向标”,成为看完之后发表观点的“公告牌”。然而,在评级网站为公众带来便利的同时,围绕其评级和评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的争议从未停止,一些大型剧集中由网站评级引发的风波已经猖獗了好几次。近日,某评级网站被“饭圈”和商业“水军”盯上的消息,引起舆论哗然。据报道,粉丝为了赞美偶像作品,批量创建网站账号。他们通常会给其他作品假分,以“养肥”自己的账号,以此来应对网站的审查机制。评分网站赋予公众评价的自由,而大众视野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杂七杂八的信息、利益分歧、利益之争。在许多创作者质疑评级网站的同时,广大公众、网站平台和影视行业都需要反思背后的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赛解说员立场不同,水平参差不齐,评价难免有失公允

目前豆瓣发布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亿,参与评分的作品数量也日益增多。对于受众来说,评级网站的功能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首先是“学习”,即获取影视作品的相关信息,通过评分和点评对作品进行初步的形象判断;二是“表达”,即看完影视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主观打分和分享评价。评级网站中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起到“扫雷”的作用,通过参考多方评价,让公众了解作品的信息。

但评级网站本质上是基于商业属性的服务平台,而不是中立的研究机构或严谨的学术数据库。任何评级网站的存在都不能保证绝对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在把握了其本质属性之后,也要理性看待其评分和评论中的诸多复杂因素。评分网站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孤立模式,还起到了提供电影信息发布渠道、链接票务公告窗口、组织观众自发交流的作用。如果人们只从评分和评价的单一方式应用,很容易丧失对艺术欣赏的判断力和兴趣。

评级网站上的评级和评论大多不是来自专业评论者。由于参与者大多是普通观众,所以评分和评论通常会渗透到评价者的个人生活感知和审美情趣中。甚至有些评论者通过评分获得了反权威、反资本的想象态度,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基于偏见的评价权滥用。相对于电影类别,评级网站对电视剧进行标准化衡量更为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播出时间长、剧情结构复杂的电视剧,剧情分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被扣上了“编乱”的帽子;人物成长线还在铺垫,可能因为“三观不正”的评价,已经“定型”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通过分析数据不难发现,使用“画”功能的用户数量远大于看完电影后“表达”的用户数量,所以评分功能肯定存在一定误差。

继续完善技术评分制度,探索更清晰的职能分工

目前,公众的素质日益提高,但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仍然参差不齐。每个观众都是独立的个体,对同一部影视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把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表达的能力。如果部分观众被不良倾向诱导,可能会造成“抱杀”、“棒杀”等伤害。再加上报复性分数,网络水军,粉丝留号等。很难得到对作品的公正评价。它不仅会扰乱行业秩序,还会挫伤创作者的积极性,还可能误导公众的审美倾向。这就要求评级网站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完善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索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诚然,很多网站在评分系统上做了相应的改进,在功能侧重点上探索了一定的分工。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不同的使用要求,有的网站注重观影体验的艺术文化表达,有的网站通过门票消费后的反馈评价直观传达观众的感受,有的网站注重专业影评人的评判标准,有的网站以普通大众为评分主体。但这些远远不够。接下来,需要区分点击率、公众评价和专业评价,定义电影、电视剧等不同类别,从而制定更科学的评价模型。

不管商业逻辑如何,正确使用大数据,引领影视创作潮流和受众审美取向,应该是评分网站运营的正确方式。因此,网站运营商应进一步关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驱逐恶意评分者和商业水军,将创作者、专家学者等更专业的人士引入平台,并积极与评分者沟通,加强执行力度。

正确使用大数据引导影视创作的风向和观众的审美取向

对于影视从业者来说,过分关注评级网站的评论,试图操纵评级欺诈获取商业利益的心态也需要警惕。很多例子证明,评分网站上的评分并不一定与作品的艺术质量成正比,评分与票房和评分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即便如此,在评分平台上对作品的讨论和分享,对创作者来说还是有价值的

“回响”。所以,创作者应辩证地看待评分网站的内容。一方面,积极吸纳、虚心学习网友们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不要过于在意评分。一时的分数高低,只能说明某部分人短期的喜好,并不能作为评判艺术质量高下的主要标准。真正的精品力作需要广大人民大众去评判,有待漫长的时间去沉淀。切忌因看到某些作品有饭圈帮忙获得了高分,就将拥有粉丝的数量及其刷分能力当成选角的参考指标。

对于宣发环节而言,评分网站是“战略要地”。影视作品将营造良好口碑作为宣发工作的重点,重视评分网站对作品评论所产生的口碑效应,本无可非议。宣发方与评分网站开展正常的商业合作、广告推广,也是可以理解并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但这些行为都应建立在对作品品质的真实宣传基础上,一味追求虚假口碑、在评分上自欺欺人,只能换来更残酷的反噬。因此,应杜绝用资本操控评分,使评分网站沦为商业利益附庸的行为。

时至今日,每个移动终端前的指尖都能对影视作品的优劣做出评判。这些在评分网站上的声音能否汇聚成一首悦耳的交响,还需要理性的指挥棒。从这个角度看,相关政府部门、文化机构,以及具有学术背景的文艺评论家、活跃于各大网站的职业影评人都应行动起来,从引入相关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主流价值引领等方面入手,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2017年1月,电影评论学会网络影视评论委员会成立,发布了“网络影评人七大公约”。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批评、尊重每一位观众喜欢或讨厌电影的权利、坚决反对网络语言暴力”等相关内容,同样值得所有参与评价的大众学习与深思。总而言之,我们必须理性看待评分网站的评分和评论,这个理性中包括评分网站对创作的尊重、影视行业对艺术的敬畏、每位观众对表达的自律。唯有各方力量良性互动,评分网站的评分和评论才能在促进影视行业健康发展、引导大众理性观赏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覃皓珺,系文化评论人)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