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 > 新闻正文

名人食谱

名人食谱


1.中国著名的10个菜谱有哪些

水煮肉片、鱼香肉丝、酸菜鱼、剁椒鱼头、东坡肉、白切鸡、清炒虾仁、清炖全鸡、葱爆海参和油焖大虾。

1、水煮肉片

川菜独占鳌头,水煮肉片、鱼香肉丝和酸菜鱼荣登三甲。川菜善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搭配,幻化出麻辣、酸辣、椒麻、红油、糖醋、鱼香等多样味型,享有“百菜百味”的美誉。

2、剁椒鱼头

剁椒经过乳酸发酵,辣椒素释放得更为充分,具有开胃的作用,菜品味型酸辣适口,肉质鲜嫩顺滑。和剁椒鱼头一样辣的还有小炒肉,选取猪五花肉或里脊肉,辅以尖椒、红辣椒、洋葱、蒜苗等食材,下重油翻炒,能够增进食欲。

3、白切鸡

选用肉质鲜嫩的三黄鸡煮制,保留了鸡肉中的优质蛋白,很好地体现了粤菜的“原味”特点,是广府菜的典型代表。

4、葱爆海参

葱爆海参和油焖大虾属于胶辽风味的代表,相对偏重口味一点。海参和大虾都是不错的海产品,不过海参一般比较贵,但蛋白质质量并不是最高,或许还不如鸡蛋。

5、东坡肉

东坡肉是典型的浙菜代表,色如玛瑙、红亮诱人,软而不烂、肥而不腻,能很好的刺激食欲。从制作菜品所用的食材种类来说,浙菜中的叫花鸡食材更多一点,里边往往填充有香菇、洋葱等辅料以及由鸡精、料酒、八角等调配的特质调料,鸡肉入味香浓,鲜嫩可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最受欢迎菜谱名单出炉!看看有没有你的最爱

2.名人的饮食习惯

粽子·龙舟·诗人节 ──后人对屈原的怀念 臧嵘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粽子,南方则流行着龙舟竞渡的游戏,文学家们还提倡把端午这个节日改为“诗人节”。 这一切都与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有关,上述自古就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风俗,都是后人怀念屈原的表示。

在长江三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这里就是屈原的故乡。他是战国时候的楚国人,生年大约在公元前340年左右。

屈原在故乡秭归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为什么叫“秭归”呢?传说屈原有一位十分贤慧的姐姐,名叫女媭,她既善良又勤劳,十分关心弟弟的成长。

屈原长大以后,她也出嫁了。当屈原后来被奸臣所谗害,放逐回故乡时,女嬃也回到了家乡,劝导弟弟要放宽胸怀。

“秭归”是“姊归”的谐音,是为了纪念这位贤慧的古代妇女而起的名。至今在秭归的沿江古道上,还有关于女媭的许多遗迹,例如传说女媭为屈原刺绣的“绣花墩”,当年她为屈原浣洗衣服使用过的“捣衣石”等等。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有一个民间传说叙述,屈原小时候在乡里的学校读书,常常是第一个离开书房,但是天黑还没回到家里。

家里的人急坏了,姐姐出去找他,邻里们也到溪涧和后山里帮着寻找,都没有找到。晚上,屈原自个回到家里,也没有向家里吐露他究竟到哪里去了。

第二天,姐姐女媭偷偷地跟在他后面,才发现他放学后跑到一个天然石洞里读当时楚国的民歌。他聚精会神地看,低声地吟咏,慢慢地被这些民间文学迷住了。

当姐姐去找他时,竟然完全没有发觉。以后屈原逐渐长大了,便常常去找樵夫、猎户、渔翁、蚕女、巫师和庙祝们采集民间歌谣,然后在这小溪畔的石洞里记录、整理、吟诵。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种顽强学习、虚心向民间求教的精神,把这座石洞称为“读书洞”,而今这石洞已成为屈原故里的一处著名古迹。 长大以后的屈原,成为通晓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知识的人才。

他看到楚国日趋衰落,主张对政治进行一番整顿革新。由于才能出众,他曾一度被楚国的怀王任命为左徒(仅次于宰相的官职)。

他对怀王提出过许多改革意见,还为楚国制定了一套变法方案,名曰《宪令》。但屈原生性耿直,不愿在邪恶势力面前屈服。

他所提出的革新主张,也触犯了那些守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遭到了楚国旧贵族的忌恨。

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和宠臣上官靳尚是陷害屈原的罪魁祸首。他们对楚怀王说了许多屈原的坏话,造谣说屈原太自高自大了,根本不把楚王放在眼里。

楚怀王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听了谗言不禁怒火万丈,立刻撤了屈原“左徒”的职务,把他降为只管王室祭祀事物的“三闾大夫”(三闾指楚国景、昭、屈三家贵族),改革也被勒令停止了。 此后屈原不断遭到贬斥,最后竟被放逐到汉水北岸,永远不许回到楚国首都郢。

这时,楚国也越来越弱,后来完全成为被强邻秦国摆布的附庸。楚怀王上当受骗被秦国捉去当了俘虏。

公元前278年,楚都鄂也被秦国占领。这两件事给了屈原重大的打击,在汉水北岸流浪期间,他的头发完全白了,身躯也越来越瘦弱。

他把满腔悲愤写成诗歌表达出来,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天问》和《离骚》。《天问》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向天控诉不平。

《离骚》的“离”,是受离间的意思;“骚”,是忧愤和不平。全诗三百七十三句,叙述了屈原的家世、才能和治理楚国的理想,怒斥了楚王的昏庸和贵族们祸国殃民的罪行。

屈原流放期间,她的姐姐女媭经常陪伴着他,劝慰他,但国家的灾难太深重了,屈原丝毫不能减轻心中沉重的负担。他在诗中表示决不和腐朽势力妥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还表示一定至死保留自己的节操,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为了表示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永远是清白的,他一天三次到故乡的一条溪边去洗濯他的帽缨,这个溪以后便被叫做“濯缨泉”。

人们还在当年屈原站立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桥,桥名“濯缨桥”。 郢都被秦军占领后,屈原悲愤欲绝,决心以死来表达他的爱国爱民之情。

终于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这天,他怀沙抱石,投进了波涛滚滚的汨罗江。这一年他六十二岁。

屈原是为国为民而死的,人民用种种方式追怀自己的诗人。汨罗江边的人民,听说屈原投江自杀了,划着大大小小的船只,争先恐后地赶来搭救。

他们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大家只好划着船只,又归回家乡。从此,形成了每年一度的竞渡风俗:“鼓棹争归,竟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后来,一般的船只又装饰成龙舟,便又叫做“龙舟竞渡”。这种水上游戏在后来的江南地区十分盛行,场面非常热闹。

唐朝诗人张建封有一首《竞渡歌》,形容当年的场面说:“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水面来。棹(zhào)影斡(wò)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每当端午佳节,南方大部分地区人民也还兴致勃勃地参加“龙舟竞渡”。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人民对屈原的追怀。

据说在东汉时候就已开始了。南北朝时写的《续齐谐记》里说,这本是楚人对屈原的一种纪念方式,原来用竹筒盛米。

3.带食的经典名著

1《食珍录》:

这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余姚人虞宗写于南北朝时期。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2《清异录》

北宋人陶谷撰著,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书中记载隋代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唯一较为齐全的食单。

3《食经》

谢讽著于隋代,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

4《本心斋食谱》

宋代陈达叟著。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均以蔬菜类名标目,每类后面都附有赞语,赞语简括,均为十六字。还有“小引”说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点。如“水团”条,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赞文为“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

5 《山家清供》

南宋林洪撰著。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全书二卷,上卷列举饮馔47种,下卷列举饮馔57种。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

6《饮膳正要》

元代忽思慧著。本书既是一部融合蒙汉两族饮食文化的文献,同时也是古代食疗专著之一。全书三卷,卷一记养生、妊娠、乳母、饮酒诸忌,卷二主要是阐述用于保健医疗的加饮料与食品的配料及制作方法,卷三记米谷品、鱼品、菜品等,对每种食品的性味与作用,都逐一加以说明,大部分附有绘图。

7《饮食须知》

元代贾铭著。全书八卷,第一卷水类30种,火类6种;第二卷谷类50种;第三卷菜类86种;第四卷果类59种;第五卷味类33种;第六卷鱼类65种;第七卷禽类34种;第八卷兽类40种。另附几类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目的在于使重视养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检点,掌握适度。

8《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元代倪瓒著。这是一部反映元代无锡地方饮食风格的烹饪专著。书中汇集饮食五十多种,都以菜品命题,逐条而记,除记述原料、配料外,都说明烹饪方法,颇有参考价值。

9《易牙遗意》

元明之际的韩奕撰著饮食专书,托名齐桓公时的名厨易牙,称为《易牙遗意》,实意是仿古代食经之作。全书分为脯、蔬菜、糕饵、汤饼等十二类,共记载了150多种调料、饮料、糕饼、面点、菜肴、蜜饯、食 的制作方法,内容非常丰富。

10《随园食单》

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是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 、不族无鳞单 、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

11《醒园录》

清代李化楠撰,其子李调元整理,因家中 有“醒园”故取名《醒园录》。全书分上下两卷,共记载了一百二十多种关于调料、饮馔及食品制法。书中所收菜点以江南风味为主,也有四川当地的风味。

此外还有《茶经》、《老饕赋:名人与饮食文化》,《齐民要术》、《食谱馔史》、《山家清供》、《尊生八笺》》、《闲情偶寄》等

4.古代的饮食著作有哪些

古代的饮食著作有许多,例如:虞宗的《食珍录》、谢讽的《食经》、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杨晔的《膳夫经》、李渔《闲情偶记》中的“饮馔部”等。具体如下:

1、虞宗的《食珍录》,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写于南北朝时期。《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2、谢讽的《食经》成书于隋代,是饮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北齐武成王生羊脍”、“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华饭”等都反映出当时饮馔已达到非常精美高贵的水平。

3、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提及的珍馐之一“五生盘”,就是用羊、猪、牛、熊、鹿这五种动物的肉细切成丝,生腌成脍,再拼制成花色冷盘。

4、唐杨晔撰《膳夫经》,所载茶品甚详,分所产之地,别优劣之殊,足与茶录茶经资考证也。

5、明末清初的李渔,李笠翁,在《闲情偶记·饮馔部》中讲得最细的地方就是清蒸鱼。对于饮馔,李渔主张天然、清淡,代表了当时江南饮食的习惯和理念。

5.中国古代的食谱 那个有给我推荐下 著名的厨师

《食珍录》

写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余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

虞宗的《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异录》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异录》,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书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个门类,共有648条有关内容。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占全书三分之一强。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书中记载隋代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唯一较为齐全的食单。其他如:果、菜、禽、兽、鱼等烹饪原料,有的写其营养价值,有的谈到烹调技法,都是研究烹饪技术发展的可贵资料。

《食经》

谢讽著的《食经》成书于隋代,是饮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从有的各目前冠经人各来看,如“北齐武成王生羊脍”、“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华饭”等,都是王侯贵族的饮馔。而有的各目讲究,如“千金碎香饼”、“乾炙满天星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等,反映出当时饮馔已达到非常精美高贵的水平。

其他还有《山家清供》

《易牙遗意》

元明之际的韩奕撰著饮食专书,托名齐桓公时的名厨易牙,称为《易牙遗意》,实意是仿古代食经之作。

6.与名人有关的饮食

一千多年前,西汉唐蒙奉命出使南越。筵席上, 他第一次喝到了醇香可口的拘酱酒,大为赞赏。 回朝时带几瓶献给汉武帝。汉武帝金口一尝,立即钦为贡酒。 拘酱酒顿时身价百倍。清朝时王致和官运不通, 就做起豆 腐生意来。后来他做的豆腐被慈喜太后偶然尝到, 慈喜一称赞,竟成了御品,王致和从此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涮羊肉”是名特风味。 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 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 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 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 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 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口不绝。 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金华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 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 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 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 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个太阳,挂在风中凉干,日子一久, 腿肉红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后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杭州一道传统名菜。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供应于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遂流传至今。

7.古代的饮食著作有哪些

1、清·薛宝辰《素食说略》本初按类别分为四卷,除记述了清朝末年比较流行的一百七十余款素食的制作方法之外,书中还充分论述素食的益处。

2、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全书广收博采,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豆、菌、笋、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动物(鸡、鸭、羊、鱼、虾、蟹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3、元·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倪瓒,元末隐居于太湖,家有云林堂,故著此书。

全书反映元代无锡地方饮食风格的烹饪。书中以鱼、虾、蟹、螺及湖泊水蔬为多,汇集饮食五十多种,都以菜品命题,逐条而记,除记述原料、配料外,都说明烹饪方法。

4、明·高濂《饮馔服食笺》首列序古绪论等专论十五篇,介绍孙真人、黄庭坚、苏东坡及《酉阳杂俎》等书中有关食养论述;次载各种饮食方二百五十三首,分汤品、熟水、粥糜、粉面、家蔬、野蔬、酿造、甜食、神秘服食、法制药品十一类,并载录十八条治食条例。5、明·吴禄《食品集》全书收载食物342种,分为谷、果、菜、兽、禽、虫鱼、水七部。

每种食物分别介绍其性味、有毒无毒、服食利弊、功能主治、单验方等内容,还记载了烹制方法、名医论述、食品别名等。卷末收载与药性理论有关的论述。

8.一些与名人有关的饮食习惯

春节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我国人民过春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不过那的春节不是在正月.到汉武帝时,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 即"岁首"为春节,一直至今. 春节,古代称"元旦"、“元日”等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

改称“春节”。春节时,各地的节日食俗因地而异。

北方人普遍吃饺子、面条和年糕。南方普遍的风俗是吃元宵、面条和水磨年糕,江浙和闽粤等地初一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香肠和皮蛋;广东潮州人初一吃当地特有的“腐圆”;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

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取吃年糕,鬲有“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 清明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营15度时,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旧俗在清明前一天,禁火寒食。

传说百姓为哀悼春秋时晋文公的忠臣介之推,忌日不忍举火, 全吃冷食,这一天后来就叫寒食节,也称禁烟节。时日,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人们还带上食品到介子推墓前野祭、扫墓,以表怀念。

此风俗延续至今。这一天民间有食青团子,又名翡翠团子的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按照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居秋季之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 十五又居一月之中,故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中秋赏月的活动.开始为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所爱好,后淅成为民间的传统风习。据传吃月饼的风俗始于唐代的甜饼,后才形成了专门的中秋节日的糕点。

其形为圆富有家家团圆、欢乐之意。节日饮食习俗:月饼、桂花糖艿头。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元宵节必吃元宵,是各地的普遍食俗。

不过陕西有的地方这天要吃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制成的“元宵茶”;关中人元宵节早上喝油茶吃麻花晚上吃无元宵,亲友之间还互卷宗凶宵和粽子等;豫西一带的人吃枣糕;昆明人则吃豆面团(将豆炒熟后磨面,做法同元宵)。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五节是我国民间的一大节日.五月初五叫端午,这个说法很早就开始了, "端"者,初亦,由于传说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死于这一天,后来端午节的纪念活动多与屈原联系在一起,其意义变得比较重要。

节是饮食习俗:吃棕子、饮雄黄酒。

9.请写出你知道一些与名人有关的饮食习惯

俄罗斯总统普京显然不是个美食家。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得到的唯一答案是:他喜欢健康食品。2005年普京曾谈到:“一般而言,给我什么我就吃什么。老实说,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吃东西。我喜欢蔬菜:西红柿、黄瓜、生菜。早上喝粥、嚼奶豆腐、饮蜂蜜。如果在鱼和肉之间选择,我会挑鱼。肉类中偏爱羊肉。除冰淇淋外,我对甜食基本不感兴趣。我通常只喝绿茶。”

不过,普京的夫人柳德米拉在她的《弗拉基米尔·普京:通往权力之路》一书中推翻了普京的说法。她说,普京非常挑剔,对菜稍有不满,就可能拒绝进餐。不过,在公开场合普京的确什么都吃,但对每样食品都是蜻蜓点水,而且进食速度极快。看来,吃饭已成为他工作的一部分。

美国总统布什在多次接受采访时都说,他最喜欢的食物是花生酱三明治、奶酪汉堡和炸土豆,都是些大众化的食品。

但前白宫大厨沃尔特·沙伊布一语道破天机:“布什的爱好之一是泰国菜,放很多姜汁、红辣椒和咖喱。”

政治强人中少有美食家,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平心静气地享受一餐美食。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算是例外,吃对他而言,是莫大的享受。他能吃牛头肉、蜗牛、软体动物和兔肉等。据说法前总统密特朗在一次出行时,惊异于自己接班人的食量:“真是个大肚汉啊!”

希拉克会吃亦能做。虽然他的官方履历中没有记载,但据说他年轻时曾经参加过厨师培训班,拿手好菜是炖牛尾。

德国总理默克尔不光是个政坛上的女强人,每逢周六,她还会抽出时间亲自下厨。她与丈夫都是农家菜的拥趸:土豆汤、肉饼、烤虹鳟鱼和大馅饼。据说,她的招牌菜是奶油馅饼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虽然坐拥庞大财产,但她的节俭却是有口皆碑的。午餐吃剩下的肉和蔬菜不能扔掉,而是用于烤制土豆馅饼。但是,她对西红柿籽难以忍受,因为它们会粘在齿缝间。

意大利的两任总理贝卢斯科尼和普罗迪的饮食风格截然不同。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对饮食非常讲究,习惯也千奇百怪,有时拒绝进食肉类,有时则只吃高蛋白食物,有时甚至只吃蒸食。普罗迪则是胃口极佳,来者不拒,因而得到了“摩泰台拉”(意大利人最爱吃的香肠)的绰号。

梅兰芳喜欢清淡饮食,与他的京剧人生不无关系。他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明眸皓齿、嗓子和身段,在饮食上讲究健康、养颜、精音、止胖。

在梅兰芳家中,曾特意请来一位专门烹制淮阳菜的厨师。淮阳菜制作精细,品种多样,口味清淡,以原汁原味为主。梅兰芳对此十分欣赏,认为淮阳菜既能保持菜肴的本色,又能保留菜肴的营养,食之不厌。

因为喜欢清淡,梅兰芳养成了“三不三怕”饮食习惯:一是坚决不喝酒,怕呛坏嗓子;二是尽量少吃动物内脏和红烧肉之类太油腻的食物,怕生痰;三是演出前后不吃冷饮,特别是刚唱完戏不吃冷饮,声带经过激烈震荡的“热嗓子”就不会变成“哑嗓子”。为了保护嗓子,增加营养,梅兰芳主张多食鲜奶、鸡蛋、蔬菜和水果。

清代,由于乾隆皇帝喜欢吃玫瑰花饼,使之一跃成为宫廷御点。后来,乾隆皇帝还“特批”道:“以后祭神点心用玫瑰花饼不必再奏请即可。”

明代戚继光喜吃出头,在他守戌关外时,为了过一过猪头瘾,不惜派快马手长驱北京的抄手胡同,专买那里的华家猪头。刘邦爱吃凉皮子。刘邦封汉王时在汉中吃当地的凉皮子就吃上了瘾。当了皇上后,还不忘记要吃汉中的凉皮。 据说有人因给刘邦进贡凉皮还被升了官。咸丰皇帝爱吃凉粉。咸丰十年的一天。咸丰走出宫门在大街吃了二碗凉粉,觉得味道极佳,竟把卖凉粉的请到宫里住了一月,传授制作凉粉的技艺。还有,慈禧饮茶成癖,李鸿章爱吃咸菜;郑板桥爱吃狗肉;魏征爱吃芹菜。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