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而不致于人”作战思想穿越古今,蕴含着客观存在的制胜机理,体现出强大生命力。正如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所指出,战争的敌我双方,都要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失掉了主动权,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孙子兵法》有“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一说。唐太宗与李靖讨论用兵之法,认为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这些强调的都是争取作战主动权,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左右战局而不被战局所羁绊。未来联合作战仍要深刻把握并灵活运用“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作战思想。
建强体系以获得支撑战局的有利态势。过去讲“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现在建强自身作战体系,就是在战前争得支配战局的有利态势,先处战地,以逸待劳。打赢未来战争,需立足诸作战平台的相互融合和诸军兵种力量的一体运用,提升作战体系的综合效能。一是基于网络信息体系实现效能倍增。信息化时代作战能力的提升遵循系统论原理。运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联通性,应打破各军种、各作战域间的壁垒,实现各作战要素、作战单元和作战系统的有机融合,实现武器平台与作战系统和保障系统的紧密衔接、整体联动。二是基于作战力量体系夯实能力基础。作战力量体系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重要物质保障,应以对战斗力的贡献率为标准,筹划和推进军事力量建设,通过深层次力量整合,使传统作战力量的规模结构更加合理,新型领域作战力量得到扩展增效,形成以新质作战力量为骨干的体系构架。三是基于“撒手锏”装备体系锤炼关键招数。精兵利器是能够致敌而不被敌所致的“压舱石”,应自主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撒手锏”武器装备和创新其战法运用,有效震慑和瘫痪敌作战体系。
局部聚优以获得制胜强敌的非对称优势。不与强于己的作战对手打堂堂之阵,是因为双方在同域对称式作战中没有量差优势,难以形成“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态势。跨域作战,打破了作战领域或交战空间的局限,以不对称武器装备、技术手段等确立己方优势,强调以非对称的势差战胜对手。一是跨域聚力形成作战优势。融合两个以上域内的力量,以己方多域对敌方一域,以己方整体对敌方局部,以己方体系对敌方节点,形成更为突出的优势。二是跨域协同提升关键能力。跨域作战需要高效的跨域协同,包括跨域指挥控制,将各域的作战行动纳入统一的指控体系中,确保各作战域指挥连续畅通;多域情报融合与共享,任务部队应具备搜集、融合、共享各作战域精确、实时、详尽情报的能力;火力协同与打击,跨域作战的关键是火力协同,应更加灵活地协同组织各作战域的火力,提升目标识别与打击能力。三是跨域攻击实施非对称作战。实施跨域攻击,应瞄着敌作战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多域编组,跨域行动,夺取并保持比较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