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训新规“打”出来
■范海南 解放军报记者 段江山 特约记者 周俊谊
未能击中靶心——这是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飞行员王俊荣的海上实弹射击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无人机侦察数据传回,王俊荣的射击成绩被评定为优秀。
“虽然没有命中靶心,但击中了目标物的关键部位,实现了最大程度毁伤。”该旅领导介绍,以往组织实弹射击训练,他们都要求飞行员瞄准靶心射击,并以是否命中靶心作为重要训练考评依据。去年的一场实战化演训,颠覆了这项组训和考评标准。
当时,该旅为了对标实战要求,将实体船和车辆作为靶标。经过多轮实弹射击,官兵们发现,不同实体靶标的“致命部位”并不相同:有的实体靶标被击中中心位置,却只是轻伤;有的实体靶标虽未被击中中心位置,但发动机等关键部位被摧毁,实现最佳打击效果。
“由于任务和目标性质不同,命中靶心并不一定能瘫痪敌人。”深度分析一场场实战化演训数据,该旅摸清了不同种类靶标的“致命部位”,改进了实弹射击组训流程和评判标准。他们将实弹射击毁伤程度细分为“击中、击伤、击毁”三个等级,并要求飞行员每次实弹射击都力争“击毁”。
命中靶心不再是实弹射击场上唯一的“正确答案”。对标实战、追求最大毁伤效果成为该旅实弹射击课目新的组训规范。
“组训规范‘打’出来。”第74集团军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各作战单位对标实战,通过一次次实战化演训,检验训练方式方法科学性。针对发现的问题,他们不断优化组训模式,将科学组训要求落在实处、推向深入。
新一轮海上实弹射击训练打响,飞行员王俊荣和战友们再次驾机起飞。一架架战鹰挂载实弹腾空而起,直奔目标空域。
在高速运动的状态下,王俊荣迅速发现、捕捉、瞄准“敌舰”的“致命部位”。根据风速、云层和“敌情”等条件,他不断调整攻击航线,确定发射角度,一举击毁目标。

第74集团军某旅为官兵制订专属“训练档案”,科学组训、精准施训,提升训练质效。 李彬 摄
训练的精准度和精细度,直接关系训练质效
便携式地空导弹射击现场,寒风呼啸。“敌机”在空中飘忽不定,呼啸而出的导弹与其擦身而过……
这些画面第一时间从射击现场传回,被投射在第74集团军某旅防空营课室内的幕布上。
营长周农按下暂停键,将视频切换到导弹射手的射击操作画面。对照实弹射击“失误”镜头,他带领课室内多名新射手、新炮手,深入复盘检讨,分析导弹脱靶原因。
“败绩中暗藏着打赢的‘钥匙’。”周农告诉记者,营里为了多培养能独立遂行任务的射手、炮手,鼓励新人上阵进行实弹射击。然而,上场的新手们一时适应不了新打法和复杂射击环境,跟不上靶机速度,导致射击精度不高,甚至接连失误。
对此,他们积极从失利中汲取教训,盯着暴露出的问题,不断优化组训方法。该营根据新射手、新炮手的短板弱项,逐人制订补短补差训练方案,积极展开专攻精练,使新射手的实弹射击成绩稳步提升。
“精准施训是科学组训的必然要求。无论个人还是部队,训练的精准度和精细度,直接关系训练质效。”第74集团军领导告诉记者,改革调整以来,他们结合组建单位众多、兵员素质不一、组训方法不同等实际,鼓励各部队区分训练对象、细化训练方案、跟评训练效果,大力推行分级分类精准施训。
某合成旅文体训练中心,一场格斗比武紧张进行。
擂台上,“硬骨头六连”战士王一村几乎精疲力竭。但他仍在一个闪避之后,快速出拳将对手撂倒,夺下该旅“70公斤级”格斗冠军。
侦察科参谋陈坚瑜介绍,为破解最初格斗训练组训方法单一、训练效果不佳的问题,该旅采纳地方散打冠军建议,不仅将格斗训练方案具体到每个人,还细化到每名官兵的体能、力量、速度、技巧等方方面面。
通过逐人逐项进行强化训练,该旅官兵们实现了格斗水平的快速提升。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即便在复杂专业训练中,精准施训也“进化”出新的高效形式。
驾驶专业训练场上,某旅运输勤务营多型军用车辆纵横驰骋。训练场一角的调度室内,教练员安仁义通过电脑显示屏上的视频画面和各类数据参数,同时对数名驾驶员的驾驶技术进行评定和指导。
“有了数字信息技术支撑,我们组训的精准度和效率明显提升。”安仁义介绍,两年前,该旅为了备战“国际军事比赛-2018”汽车能手项目比赛,抽组信息技术骨干,在训练场搭建信息化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对驾驶专业训练的实时动态监控和量化分析。
这套信息化数据采集系统成为该旅精准施训的“利器”。训练中,调度员和教练员可以实时掌握车辆行驶轨迹、监控装备技术性能、分析驾驶员操作动作,并实时逐人逐车进行精准指导。
“通过水路后甩尾再停车……”安仁义盯着电脑显示屏,通过对讲机对驾驶员进行提示,指导参训车辆快速通过深水区、土岭等复杂路段。
“这一圈练下来,大家的成绩普遍提高了不少。”一轮训练结束,安仁义说,“这种形式的精准施训,多年前我们还无法想象。科学组训的未来,让人充满期待。”
让训练场上的每一颗子弹、每一滴汗水都发挥出最大效能
夜色如墨,某旅多名新飞行员驾机升空,开展跨昼夜飞行训练。在各种“敌情”干扰下,他们顺利完成一系列高难度飞行动作,实现预期训练目标。
以往,该旅组织飞行训练,为了方便集中管理,单次只放飞实施同一训练课目的战机。参与其他课目训练的飞行员只能排队等候,训练时间浪费不少,训练水平提高较慢。
为解决这一难题,该旅创新组训模式,放开单场次训练“多闸口”,一次放飞实施不同训练课目的多架战机,让难易不等的训练课目按照“一场多域、一域多层”的方式同步推进,最大限度盘活训练资源。
“新的组训模式推行后,我们每名飞行员每周的训练时间增加了,飞行训练强度、密度大大加强。”飞行员周健平告诉记者,旅队在充分利用现有训练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增加单课目飞行训练难度。
翻开该旅飞行训练计划,记者看到,他们为每个课目安排1名飞行教员作为训练监察员,负责综合分析训练中每名飞行员的课目熟练程度、心理和身体状况,并根据新大纲设置不同难度的特情和战术背景,倒逼飞行员苦练飞行技能。
“现在每场飞行训练,我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提高。”训练间隙,飞行员李浩从作训包中拿出厚厚一摞航空理论资料研读。他说,如今飞行架次多了一倍,取得的训练效果远超以往的数倍。“对比训练投入和战斗力产出,科学组训的效益越来越高。”他说。
对训练资源深度挖潜,不仅需要在训练实效上做加法,还需根据未来实战需要,在训练成本上做减法。
警报骤响,机场旋翼轰鸣,某陆航旅数架战鹰腾空而去。
以往,该旅组织应急拉动演练,几乎都是大机群出动。如今,这样的“热闹”场面越来越少见。
“我们对标实战,对战备出动方案进行修订,战机出动方式也由粗放式转变为精准式。”该旅作训科科长谢坚告诉记者,此次出动前,他们已经对战术背景、“敌”方兵力等关键数据进行了快速分析,精准部署战机出动量、机载挂弹量、兵力投送量等关键要素,而不再盲目采取“大机群战术”进行战备拉动训练。
“以往组训相对粗放,起飞架次、弹药消耗、飞行小时、油耗等成本都比较大,但实际训练成效却不一定达到预期。”第74集团军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始终引导部队以实战为标准,以追求最大训练效费比为导向,通过科学组训,让训练场上的每一颗子弹、每一滴汗水都发挥出最大效能。
科学组训就是要不断提高对抗难度、强度、危险度,真正练出打赢硬功
虽曾驾机掠过山岳丛林、海岸滩涂等各种地形,也应对过各种战局,某陆航旅一级飞行员郑丹面对眼前的对抗演练形势依然感到吃力——
南国某山谷内,“敌”方依山设置火力点,靶车在谷底密林间隐蔽穿行。
“‘敌’防空火力时常出其不意,而我方的进攻异常艰难。”演练开始没多久,郑丹就满头大汗。他说:“这样的极限对抗最能有效检验战术战法,打起来带劲!”
铁翼飞旋,狂飙掠地。面对接踵而至的新“敌情”,郑丹在友邻战机的火力掩护下,突进至山谷内的某关键点位。机舱内,某特战旅的特战队员们快速索降至地面,向“敌后”隐蔽穿插。
“‘斩首’成功。”演练接近尾声,郑丹终于从耳机中听到特战队员的最新战报,顿时舒了口气。
“组训方法科不科学,就看是否符合战斗力标准。越是贴近战场的训练,越能经得起实战检验,也就越科学。”该陆航旅旅长孙焰说,“科学组训就是要不断提高对抗难度、强度、危险度,真正练出打赢硬功。”
近年来,第74集团军在各级演练考核中,从难从严设置战术条件,用困境、绝境、险境考验各级指战员,把“顺风仗”从训练场彻底剔除,改为劣势危局,让官兵们在各种困难条件下锤炼实战本领。
科学组训要遵循客观规律,避免盲训、蛮训、乱训。近年来,全军部队积极推行科学组训、聚力提升备战打仗能力,取得明显成效。但个别单位仍存在组训不科学的情况。有的训练计划大而化之,训练实施“一刀切”“一锅烩”。这些粗放式的训练方式,耗费了大量训练资源和时间。我们应聚焦备战打仗,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型,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全面提高训练实战化水平和打赢能力。
科学组训要精细训练管理,克服“低效率勤奋”。以往,有的部队存在单纯追求摩托小时、弹药消耗等倾向,满足大纲训练规定的“保底”行为,导致训练长时间在低层次徘徊。我们应鼓励各级组织官兵和装备在高强度、满负荷、远距离的极限作业条件下训练,在做好安全评估的前提下,尽可能挖掘现有训练资源潜力,多设置技术战术融合的综合课目,多统合保障相似的训练任务,多安排互为条件的对抗演训,“打一发弹”就把攻防双方都练到,演习一次就把涉及的单元和元素都练到,力求每次训练效果最大化。
科学组训要坚持战场导向,经得起实战检验。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部队就苦练什么。训练科不科学,最有发言权的是对手,最有说服力的是战场胜负。我们应从实战角度出发,不断提高对抗的难度、强度、危险度。
未来战场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电磁环境等异常复杂,要求部队必须具备极强的快速适应能力。平时训练中,我们要突出野战临战强训,把部队拉到与任务相似地区,开展以解决重难点问题为目的的野战化临战训练,在难局、残局、危局中锤炼先敌一步、高敌一筹的打赢本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