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空军飞行员,大家想到的一定都是“酷帅”的模样。他们驾驶着最先进歼击机、运输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一飞冲天,傲视环宇。

在航展上飞出炫目的特技动作,让人惊叹不已;在国庆阅兵式中飞越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战略预警、空中打击、防空反导,信息对抗、战略投送,每一样拿出来都是一曲强军战歌!
然而,人民空军还有一支这样的队伍,他们常年扎根在祖国的西部,开着我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运-5型运输机,用一粒粒小小的树种、草籽,为祖国播种绿色、为人民播撒希望!

在长达39年的时间里,这支队伍始终战斗在生态扶贫的一线,他们累计将1万多吨种子撒到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300多个播区,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

从内蒙古腹地腾格里沙漠到黔南的崇山峻岭,从榆林播区到格尔木草原,从川西高原到贺兰沙丘戈壁,他们啃下了一个个被黄沙统治的荒漠,创造了一个个看得见的绿色奇迹,为老百姓铺就了一条条脱贫致富的绿色大道!

驾驶着我国最早的运输机,做着最有生命力的事!
他们,就是与黄沙宣战、默默无闻在祖国大地上播撒绿色、创造奇迹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01
2020年,毛乌素沙地即将在陕西版图消失的新闻不断刷屏。这项中国人民创造的绿色奇迹背后,就有这群空军飞播官兵做出的贡献。
20世纪初,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沙化严重,位于陕西省和内蒙古之间的毛乌素沙地狂风卷起漫天的流沙,像张着血盆大口的“沙魔”不断向南席卷、扩张,已经逼迫陕西省的榆林城三次南迁。

“沙魔”呼啸着越过城墙之后,整个榆林城犹如茫茫沙海中间的一个孤岛。如果放任不管,这座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的大漠边关很可能会被黄沙掩埋。
响应“为绿化祖国山河做贡献”的号召,1982年,扎根祖国大西北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开启了西部播种造林、治理沙化的飞播任务。

开着飞机播撒种子,这项听着有些新奇甚至还有些浪漫色彩的工作,其实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挑战。

一年适合飞播的季节主要在5月到7月,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飞行员们就用土办法,给机舱的窗户上蒙上蓝色的布;他们顶着50多度的酷暑,挑战身体的极限,一天要飞上十几个小时,为的就是争分夺秒抢播期,赶在雨季来之前把种子撒向大地。
也许有人会问了,运-20这样先进的机型都已列装,为什么飞播造林还要开运-5?

运-5是很多军迷口中的“绿色战鹰”,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尤其是低空性能非常出色,可以在非常简陋的机场起降,非常适合飞播造林。可能还会有人不解,不就是开着飞机往大地上撒种子么,这有什么难的?

实际上,为了保证每一粒种子能落到有效位置,飞播作业必须要超低空飞行,加上飞播的地方往往是沙丘、山沟、或者连绵不断的荒山,飞行员必须沿着山势走势不停地调整飞机的姿态。

2014年6月,李铜和辛嘉乘就遭遇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一天,他们正在陕西秦岭地区飞播,那里山峰数量多、密度大,山里面被薄雾笼罩,能见度只有3公里。对于航行时速150公里的飞机来说3公里只有短短1分钟的时间,1分钟后面是什么,有可能是天空,也有可能是山体!
然而, 两人谁也没有想到,就在飞播任务即将结束时,危险突然降临!飞机穿过一层薄雾之后,眼前突然三面环山,此时,紧急迫降根本不可能,只有让飞机直线爬升越过大山。当两人屏气凝神把飞机速度压到最低,把飞机上升速度抬到最高,最终飞机贴着树梢越过大山时,一片蓝天出现在眼前,那一刻,他们才终于长舒一口气。

这样一次次化险为夷的背后,是飞播官兵几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全力以赴的刻苦训练……
02
为了适应各种起降环境,年轻的飞播官兵苦练飞行技艺,他们不断缩短起降距离的极限,他们不断压低超低空飞行的高度,他们不断提高飞机飞直线的精度,即便是在大风天,误差也不超过十米。

然而,即便训练严格到这样的程度,真的到了实施飞播的现场,年轻的飞播官兵还是会被现实狠狠浇一头冷水。起伏不断的戈壁,说来就来的沙尘暴,飘忽不定的冷热气流,——真正的飞播区比训练难得多!
为了适应短跑道起降,官兵们就用白线在训练场划了一个500米的跑道,每天就在白线区域里不停地练习起降,从400米、300米,最后缩短到只有220米!

从不断地学、不断地练,到一次次开着飞机向大地、向荒漠、向山丘播撒种子,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他们看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荒山沙土之上嫩苗吐牙、黄沙翻绿、沙漠成林。

这些曾经从航校毕业,无数次憧憬着开战斗机翱翔蓝天,却在西北萧瑟的自然环境开着运输机播种的年轻飞行员们,在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奇迹中,愈发读懂了飞播的意义:很渺小的一个人,在这个地球上留下了那么大一片面积的绿色植被,让沙漠成林从不可能变为可能,让饱受黄沙之苦的老百姓因为绿水青山过上了好日子,这是多大的骄傲和荣耀。
他们,也愈发体会到老一辈飞播人对飞播的挚爱和敬畏,几十年坚守下来的初心和艰辛,“你飞的每一个架次,都要对得起良心,你播撒的每一粒种子,都该在它应该生长的地方。 ”

然而,飞播的挑战,不仅来自于大自然,还有对于意志力的考验。飞播的工作这样艰苦、这样危险,为什么在中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飞行队员,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为什么一代代飞播人虽经数次转隶、转战多地,但他们为西北添绿装的初心使命始终未变?
一代代飞播人用种子传播绿色,用绿色传递希望!

从1983年开始一直到2014年,他们用了32年时间,锁住了整个榆林境内的860亩流沙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植被覆盖率从1.5%提高到45.2%。
陕西榆林地区由四望沙海、五谷不生的旧貌变为四望绿洲、稻谷飘香的塞北江南、陕西粮仓!

飞播可以让沙漠变绿,也可以让梦想开花。
阿拉善盟曾经是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20年前,当地牧民在这块“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遍地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土地上艰难生存。极为恶劣的气候条件一度被国际专家认为是不适合飞播的地方。
然而,飞播官兵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在整整39年里,在这里坚持飞播作业从未间断,成功飞播造林591万亩,植被覆盖度由飞播之前的5%左右增加到现在的50.4%,创造了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奇迹!
飞播种下的花棒在每年8-9月盛开,沙漠上的一片片花海尤为震撼人心,飞播种下的一粒粒树种,已经成为戈壁滩上拔地而起的“绿色长城”,守护着一方水土,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幸福。飞播播种下的草籽,是沙漠里长出的希望,已经铺成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大道。

如今的阿拉善盟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连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每年7月份是飞播林采种期,当地老百姓通过采收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的花棒、沙拐枣等种子增加收入。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不仅将黄沙变成了绿土,更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
一片沙,因为一把种子而改变,满眼绿,因为一群英雄而耀眼。飞播人翱翔蓝天,心系大地,他们每一次在天空中划过的航迹,都描绘成祖国山川沙漠上的一抹绿。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留住防沙固土的青山绿水,把奋斗的精神化作梦想的图景;他们用自己的灰头土面,换来播区生态的改头换面,把荒芜的大漠变成富足的宝地。
这世上最浪漫的事是什么?我想,是当我们的子孙后代捧着书本、嗅着花香、享受丰饶肥沃的土地芬芳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对他们说:孩子,几十年前我们的脚下还是一片黄沙,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开着轰隆隆的飞机从天空中向祖国的大地上撒满五彩缤纷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