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 > 新闻正文

亲历首颗原子弹爆炸!这段经历他隐瞒了半个多世纪……

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少年时的朱凤国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从而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

参与建设核试验基地

百里外目睹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

荣获三等功……

这段经历

82岁的朱凤国隐瞒了半个多世纪

近日

记者来到颍上县陈桥镇的朱凤国老人家中

听他讲述那段热血激昂的青春岁月

参军

字写得不赖,想不想当兵?

朱凤国参军,缘于偶然。

(朱凤国向记者和家人讲述参军亲历)

1959年春,还在当时利辛县展沟中学读初中的朱凤国是班里的文体委员,虽然身材瘦小,但能写会画,学校里的黑板报都由他“主笔”。

一天,朱凤国正聚精会神地在黑板上书写,身后突然传来声音:“小鬼,你字写得不赖啊!想不想当兵?”他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个30岁左右的陌生人。

在那个年代

能当兵无疑是件骄傲的事

朱凤国此前从没想过自己能当兵

没几天,部队来人到学校招兵

朱凤国就报了名

还一一过了关

(朱凤国老人展示年轻时穿军服的照片)

两个多星期后,班主任通知他,到展沟区政府集合换装。他早早赶到,换上军装、戴上大红花,开始了自己的从军路。当时,几百人步行130多里路,走了十几个小时,来到了淮南市的田家庵子火车站。

在火车站,朱凤国又经历了一次复查,这时他才知道,当时鼓励自己当兵的陌生人,就是排长魏朱奎。复查合格后,他登上了西行的列车……

任务

转入马兰基地,参与建设核试验基地

历经七天七夜的绿皮火车旅程后,朱凤国踏上了他军旅生涯的首站——甘肃省张掖市。

“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摸的不摸。”这是朱凤国入伍后学习的第一条军纪。新兵集中训练了三个月后,他又和战友搭乘火车,再次经历七天七夜的颠簸,来到乌鲁木齐,再转乘汽车往沙漠深处赶了两天多的路。在如今的新疆和硕县附近,正式开始了军营生活。

朱凤国所在部队主要负责国防建设。“条件艰苦,一碗稀饭喝一半就冻成冰,一点也不夸张。”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朱凤国和战友们肩挑背扛,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一项项任务,修建了水库、防空洞等一系列国防工程。

1963年春天

朱凤国所在部队再度转战新疆

转入某部队

这次,他们来到了一个

注定在历史上刻下永久印记的地方——

马兰基地

马兰基地是上世纪60年代

核试验基地的研究中心之一

朱凤国和战友的任务

就是参与核试验基地建设

从一块块砖到一面面墙

他们用双手建起了试验基地里的

模拟楼房、地堡等建筑物

目睹试爆

百里之外看到蘑菇云腾空

1964年10月16日上午

连长通知大伙去看原子弹试爆!

9点,朱凤国和战友赶到观测点

做最后的准备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朱凤国在基地壕沟远远看去,远方隐约看到投弹点外围有火车头、汽车、轮船、通信设施等,还有他们参与建设的简易楼房、半地下地堡。朱凤国等人全身裹紧皮大衣,俯卧在沙堆里,尤其是脑袋更是包裹得严严实实。

下午3点,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传出,虽然距离核爆中心上百里,朱凤国仍觉得身临其境。朱凤国和战友们钻出沙堆,远远望去,巨大的蘑菇云在空中翻滚,“一股强烈的骄傲和荣誉感也随之在我们心中腾空而起。”

退伍

军旅生涯隐瞒半个多世纪

1966年夏季

朱凤国退伍回到了家乡

按照当时的保密政策

他对自己的军旅生涯守口如瓶

从未对任何人说起

在部队7年的岁月中,这只已经被时光磨去不少字迹的纪念茶杯,是朱凤国见证核爆历史的证物。直到近年,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在做退伍军人调查统计时,这段隐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历才被当地人所知。

参与涉核部队

为祖国国防奉献青春

朱凤国落下了一些后遗症

不久前被鉴定为

十级伤残军人

“为了国家,这些都值得。将来有一天,子孙们也可以骄傲地说,祖国的强大,也有他们先人贡献的微薄之力。”朱凤国说。

(朱凤国与战友们的合影)

来源:颍州晚报记者 任刚

通讯员 武万勇/文

颍州晚报记者 王彪/摄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