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 > 新闻正文

摧不毁、打不垮,这条红色交通线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跌宕起伏、危机重重、惊心动魄……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地下工作者与国民反动派斗智斗勇、斡旋抗争的故事,一直是影视作品长盛不衰的题材。

对于革命事业来说,保密就是保生命、保胜利、保战斗力。穿过历史的硝烟,回望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我军的保密工作,可以说交织着苦与痛,浸透着血与泪。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波诡云谲。作为全党的领导中枢,党中央承担着领导中央苏区党政军建设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中央苏区所在地信息闭塞,也亟需党中央的指导和援助。

然而,两地相隔千里、路途遥远,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层层设卡,信息传递十分困难。据介绍,一封普通的信,从党中央发出,要辗转两个月才能送到中央苏区,更何况是重要的物资,想要运输到目的地谈何容易。

在异常艰苦的斗争环境下,能否保证信息畅通的同时又保守军事秘密,不但事关作战的胜利,而且攸关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于是,尽快开辟一条隐秘且安全的交通线成为我党我军的当务之急。当时主管这项工作的周恩来称:“宁可放弃苏区一个县,也要办好交通线。”可见其对交通线的重视程度。

通过精心策划布局,数月后,一条从上海出发,途径港、粤、闽、赣四地,长达3000多公里的秘密交通线应运而生,成为连接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信息通道。其不仅承担着传递党中央与中央苏区机密文件、运送中央苏区急需物资和经费的使命,而且在掩护党中央由上海到中央苏区重大迁移等工作中发挥了重大而独特的作用,被誉为“中央红色交通线”。

如何在环境复杂、困难重重中躲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查?如此机密重大的任务又是怎样完成的?这其中离不开交通员这一关键因素。

据资料记载,当时选拔交通员的标准非常高。首先,政治上要坚定可靠,党龄要长;第二,要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懂得各行“行话”,对形势了如指掌,能够以各种合法身份或职业作掩护;第三,要身体健壮,能够胜任长途跋涉的任务;此外,交通员要有一定文化,记忆力要强。为减少风险,当时许多文件、情报的传递为“无纸化”,往往要求交通员将传送的文件全部背记下来。

当然,从事保密工作少不了一套稳妥得当的方法。交通员一般只能单线联系,他们并不了解全线的情况。对于任何秘密,不准谈来龙去脉,除了直接口头向上下级传达或汇报外,交通员一般互相之间不认识。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记载了自己由秘密交通线进入瑞金的过程。“我们和秘密交通站接上头以后,一切行动都听向导的,不该问的,什么都不能问,你问他,他也不会告诉你。靠近城镇地区,你只是远远地跟在向导后边走就是了。他说白天走就白天走,他说晚上走就晚上走。”从这段话中,足以窥见交通员的政治觉悟之高。

可以说,“中央红色交通线”是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用双脚踩出来的。为了完成任务,他们需要爬山涉水、日夜兼程、历尽艰辛,同时面临敌人的层层关卡,他们又需要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历史记载了一个个为保密工作勇敢献身的英雄。交通员邹端仁为苏区运送食盐途中被国民党捕获,面对严刑拷打,他始终严守纪律、守口如瓶、宁死不屈,最终被活生生烧死;永定“源记号商行”、“万云布庄”等商店为苏区采办物资被敌人知晓后,商店老板被抓,他们拒不交代,最后被杀害;交通员李寿科为护送电台,在与敌人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据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江西一省,为粉碎敌人封锁、完成通信任务而牺牲的交通员就有1700多人。为了保密工作的需要,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名字,只有代号。面对危险来临,他们没有选择退却投降,而是毅然奋勇当先、不畏强敌。

正是有这么多保密工作者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保密防线,形成人在密在、保密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精神风范,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才常年摧不毁、打不垮、掐不断,宛如跳动不止的血脉,滋养着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支撑着中国革命事业如火如荼开展。

自古兵机贵于密。对于军队来说,保密工作历来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保守军事秘密,直接关系到军队的生存与发展、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毛主席曾说:“保守机密,慎之又慎”、“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

当前,国际安全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时有抬头,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军事领域竞争不断加剧,信息资源争夺异常激烈。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保密防范难度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挑战更严峻,这就需要我们在新形势下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自觉强化忧患意识、敌情观念和底线思维。

安全保密,这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九十多年前,我们的革命先辈舍身忘死,用鲜血和生命浇筑起我党我军的保密长城。今天的我们必须要全力以赴打好这场保密工作主动仗。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