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 > 新闻正文

受美威胁,二战后苏联奋起直追仿制轰炸机,仅两年成功逆袭

闲言少叙,书接上文。上文书说到了美苏两国到处去搜刮德国的好东西。反正布劳恩是喜欢美国人,不喜欢苏联人,所以他在想尽办法带着手下的团队去和美国人接触。最后是美国人把德国主要的火箭研究骨干都带走了,带到美国本土去研究火箭。苏联人没捞着什么东西,也就是一般的设备,还有一些零部件。

就在这个时期,苏联人感到压力很大。就在攻克柏林以后一个月,斯大林给图波列夫下了死命令,必须以最快速度仿制出美国的 B-29 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越快越好。

为什么斯大林这么火急火燎呢?因为斯大林已经通过情报渠道了解到了美国的核武器计划。杜鲁门在波茨坦会议上又有意无意的暗示了一下。斯大林当时装傻没任何反应,但是心里完全清楚美国人在干什么,苏联人也开始加紧研发核武器。

但是苏联人还有一个大麻烦。美国的盟友很多,从海外的军事基地起飞 B29 就可以带着核武器轰炸苏联,但是苏联却没办法轰炸美国。苏联没有像样的拿得出手的大型轰炸机,航程根本够不着美国。

佩特利亚可夫 Pe-8 轰炸机

当时苏联有极少数的佩特利亚可夫 Pe-8 轰炸机。这种轰炸机勉强达到美英大型 4 发轰炸机的水平。一开始是图波列夫设计局在主持这架飞机的设计工作,但是很快就转给了佩特利亚可夫设计局,改名叫 Te-7。这架飞机研发不顺利,1937 年因为研发严重落后,佩特利亚科夫进了监狱,没多久,图波列夫的整个设计局都进了监狱。当时苏联人造不出好的发动机,所以这架 4 发动机的大型轰炸机一直就磕磕绊绊的。后来把佩特利亚科夫给放出来了,继续研发这架飞机,改名叫 Pe-8。比起人家超级空中堡垒和兰凯斯特,这架飞机就差的太远了。

这该怎么办呢?在二战期间,美苏毕竟是盟友。苏联曾经试图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美国的B29 大型轰炸机。苏联人左一趟右一趟的找美国人要,但是美国人就是不给,美国人还是留着心眼儿呢。但是事有凑巧,美国对日本展开轰炸,轰炸机出了故障,或者是没有油了,或者是被打伤了。就近找地方降落,就落在了苏联境内。1944 年 6 月到 11 月,相继有 4 架 B29 轰炸机降落在了苏联境内。按照苏联人的薅羊毛习惯,来了就别走了。飞行员辗转回到美国,B29 轰炸机就全都给扣下了。于是斯大林就要求图波列夫 1:1 仿制 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这是二战时期最好的轰炸机了。

图-4 轰炸机

图波列夫不敢怠慢,抓紧时间反向测绘这架飞机,要把所有英制单位全都换算成公制单位。要知道人家美国人按照英制可能取了个整数,但是换算成公制就是零碎的,这就引入了误差。一般来讲仿制的都要比原版的差一些。还有好多种合金是苏联不能生产的,需要去找替代品,所以麻烦事儿一大堆。

仿制 B-29 和研发原子弹的计划都是苏联的重要的项目,马林科夫负责仿制 B29 项目,贝利亚负责原子弹项目,可见这事儿的级别有多高。到了 1946 年,苏联人测绘了 1 万个零件,画了 40 万张图纸,总算完成了测绘工作。1947 年开始用自己生产的零件来组装大型轰炸机。最后装完了,比原版的重了 341 公斤,大约是 1% 的比例,这就算是仿制的相当精确了,正式的编号叫“图-4”。苏联生产了 1300 架图-4 轰炸机,我国也引进了不少。1953 年 2 月份,引进的第一批图-4 轰炸机飞到了石家庄机场,还跟来了一群苏联专家当顾问。后来一部分图-4 轰炸机从活塞发动机改成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参与了西藏平叛和 1962 年的中印冲突。一直坚持到 1988 年才彻底退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哦,人民空军就是这么忍过来的。

空警一号

扯远了,还是说苏联人。即便是图-4 轰炸机,要轰炸美国也只能玩神风特攻,带着核弹飞单程,航程还是不够。所以苏联人寄希望于导弹这种新式武器能够改变局面,能够起到弯道超车的作用。所以才对德国的导弹这么上心,他们远比美国人着急。他们在德国境内成立拉贝研究所,就地招募德国的工程师和专家来参与 V-2 火箭的恢复工作。战后一段时间,德国人还过的蛮惨的。因此苏联人靠着良好的生活待遇还招募到不少人。在德国人的建议下,在诺德豪斯,原来德国人的 V-2 导弹生产厂就地建立了研究所。

当时,苏联人主要还是向德国人好好学习,苏联抽调的都是各部门的精兵强将,包括无线电专家梁赞斯基、库兹涅佐夫,以及火箭专家波别多诺斯采夫、科罗廖夫、格鲁什科等等。到 1946 年 10 月苏联人在德国工作结束的时候,从事火箭技术复原工作的德国人达 5870 名,苏联人共 733 名。

首先就是搜集各种图纸,一点一点的凑,苏联人在布拉格居然找到了一部分图纸,都属于核心部件的,尽管不完整,但是很重要。不知道 V-2 的资料怎么会出现在那儿。如果是真的找不到,那就只能靠测绘。好在德国人熟门熟路,毕竟好多人都参与过 V-2 工程。尽管他们只是负责外围的某些零部件的加工,总是比苏联人熟悉。另一方面苏联人也在到处收集零部件,最后凑出来大概15~20 套完整的 V-2 火箭的整体套件。

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尤其重要。苏联人在一个地下仓库找到 50 多套用于测试的全新的燃烧室;在莱厄斯腾周边地区还发现了 58 车厢的 V-2 火箭燃烧室、5 车厢的发射和运输设备,以及 9 辆液氧运输车。在铁路线上发现了从佩内明德运出物品的列车,其中有 15 车厢的 V-2 火箭发动机,以及运输火箭的拖车、液氧运输与加注车、酒精加注车和其他地面设备。这些成为开展火箭发动机研究的充足资源。

苏联人此前搞过的最大的火箭发动机推力不过 1.2 吨,可是 V-2 的推力有 25 吨。格鲁什科是领军人物,带着一帮苏联人在德国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组装了 12 个发动机。苏联人采取了一些创新,超越了德国人当初的做法。德国人是把发动机组件和涡轮泵组件分开测试的,总装的时候再装到一起。苏联人坚持要把涡轮泵和发动机装成一个整体,然后整体测试。这一招比德国人高明。

V-2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中间涡轮被高压气体吹转,带动两边的泵输送酒精和液氧。

火箭发动机的测试很重要,可以说,发动机的成熟就是不断的爆炸炸出来的。发动机经常会发生莫名其妙的振动,一振起来就不得了,什么东西都振坏了。要让发动机稳定的工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试车台上经常发生爆炸。经验都是一点点摸出来的,极限都是一点点探出来的。苏联人发现,V-2 导弹的发动机推力就可以达到 35 吨。这几乎是已经摸到了这套发动机的极限了。

发动机专家可以刷经验,因为发动机套件还比较多。研究 V-2 导弹上那些测控仪器的苏联专家们可就难过死了。因为他们手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大量的仪器仪表是空缺的。我们讲到过,苏联人在诺德豪森找到过一台完整的陀螺仪,陀螺仪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测控导弹本身的姿态就靠这玩意儿。我们现在手机里都有一套三轴超声陀螺仪,有一套三轴加速度计,理论上就可以组成一个惯性导航系统。有些导航软件在钻隧道,收不到 GPS 信号的时候,就用惯性导航勉强支持一阵子。手机嘛,陀螺仪就是个玩具级别的,误差会比较大。所以利用惯性导航对陀螺仪的要求是极高的。

V-2 的陀螺仪

当时陀螺仪都是机械的,有一个大转子,架在万向支架上,通电以后高速转动。随便你壳子和支架如何转动,那个大转子的轴线始终是保持不动。轴承的精确度就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当然最好是不要轴承,不过当时是做不到的。德国人搞精密仪器甩了苏联人八条街。看得苏联人直流口水。两个苏联专家为了这个仅有的陀螺仪差点打起来。一个说要拿回莫斯科,拿到自己的研究所去研究,另一个当然不干了,这不能吃独食儿,就这么两个人弄得脸红脖子粗。

最后大家决定,还是在德国继续搞导航控制系统以及无线电测控。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是惯性导航最基础的传感器。找了一大圈,最后还是从德国的蔡司公司订的货,不过当时的德国专家已经发现蔡司的这些仪器精确度是不如西门子的,但是没办法,只能先凑合。对导弹的无线电测控系统也要好好的向德国人学习。苏德专家合作复原并制造了 35 套箭载自动稳定仪器,完成 23 套箭载墨西拿-1 无线电遥测系统。

1946 年 10 月,苏联人开始撤回苏联,带了不少德国专家去苏联的各个部委工作。国内开始勘察火箭实验靶场的地址,先后考察了 7 个地方,最后决定在卡普斯京亚尔村附近修建靶场,苏联军方调动大批的工兵开始了靶场的建设。

卡普斯京亚尔靶场是苏联第一个导弹和航天器试验基地,坐落于伏尔加河下游北岸的卡普斯京亚尔村东北约 30 千米,是一片地势平坦、人烟稀少的半沙漠地区。发射场距离斯大林格勒约 90 公里,斯大林格勒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中心。离开喀山、古比雪夫、萨拉托夫这些主要导弹和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也不算太远。

在德国制造了两列导弹专属列车,每辆专列功能都很齐全,有检测发动机、飞行控制等等仪器和装置的试验室车厢,有用于完成火箭组合件和所有地面辅助设备例行修理的机电修配车厢,有用于运输火箭、地面设备的平板车厢和油罐车,以及工作人员日常生活的公务车箱。

苏联的R-1火箭发射配套车辆

这两列火车直接开到了卡普斯京亚尔试验场,等着做发射实验。不过这个试验场当时还很简陋。包括点火试验平台、发射场、库房、铁路和其他设施,并配备了 16 个不同系统的探测器负责雷达勤务、6 个摄影经纬仪站提供摄像服务、一个空军团负责航空观测及气象台和通信服务。对于实验 V-2 火箭,这些东西暂时是够了。

在德国艰苦摸索 V-2 导弹的那些苏联专家回国以后,基本上就成了各大研究所和设计局的领导,这次实验就由他们担纲领衔。装备部第 88 科研所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任此次试验发射的技术总负责,航空工业部第 456 特殊试验局总设计师格鲁什科负责发动机、通信器材工业部第 885 科研所总设计师梁赞斯基负责控制系统、造船工业部第 10 科研所总设计师库兹涅佐夫负责陀螺仪系统、机器和仪器工业部国家专业设计局总设计师巴尔明负责地面发射和加灌设备,各个部门分工很明确,阵容还是很豪华的。这就是苏联未来的火箭专家队伍。

当然火箭不仅仅是打不远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也挺头疼的。那就是 V-2 导弹发射前的准备实在太长了,一顿折腾要花 8 个小时。要灌一大罐子过氧化氢,这是用来驱动涡轮泵的。还要灌酒精,还要灌液氧。液氧是一种低温推进剂,要临时加注。所以就不可能长时间待命,只能加完了马上打出去,要不然周围的水蒸气就会不断冷凝,在壳子上或者发动机上结厚厚一层冰。这实在太麻烦了。

当然,苏联的将军们也很不满意,他们看着那么多酒精就这么灌进了导弹。一溜烟飞出去,也许就只能炸毁一栋楼,或许还打歪了,没起作用。这些酒精要是发给士兵们,他们保证嗷嗷叫着就能把一座城市给占领喽,导弹这东西太不划算了。

要说苏联人爱喝酒倒是真的,带酒精的就敢喝。不过工业酒精含有甲醇,喝了是会死人的。不过当时工业酒精根本就供不应求,不得已,用了大批的粮食来酿酒提取酒精,这种酒精喝一点死不了。

对于科罗廖夫来讲,他也想解决燃料的问题,液氧的温度起码是零下 183 度。酒精是常温,两种燃料简直是冰火两重天,温差太大了。要是能找到常温的氧化剂,那不就好办多了吗?你别说,还真的有人是这么想的,那就是发烟硝酸作为氧化剂。不光是他们想到了,美国人也想到了。美国人这几年在干什么呢?我们下次再说。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