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和德国驻日大使伊娜·莱佩尔在日本外务省共同签署《情报保护协定》。此前,日本已经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或组织签署了该协议,德国是第九个签署方。

德国今年8月将派遣一艘名为“巴伐利亚”号的护卫舰前往西太地区。
突然热心“印太地区”的德国
“印太战略”是特朗普时期的一个热词,其核心之一就是:弱化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密切关注中国的海洋活动,部分国家筹谋组建遏制中国海洋活动的双边或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等。但是关注印太地区并非某个国家的专利,随着印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全球地缘政治的重心,一些欧洲国家也深刻地认识到欧洲的安全以及欧洲能否继续在全球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印太地区能否发挥持续有效的影响力。为此,欧洲国家一段时间以来同样在探讨和制定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印太战略”。
虽然“印太”概念最初正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费尔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但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以前德国在印太地区事务上插手相对较少。

F125型护卫舰排水量超过7000吨,但火力配置水平一般,未安装垂直发射系统,仅靠“拉姆”近程防空导弹进行防空。
似乎是察觉到了自己的“落后”,在最近一段时间,德国的相关动作也开始加快。2020年9月,德国政府发布了一份名为“德国-欧洲-亚洲:共同塑造21世纪”的有关印太地区的政策指导方针。随后德国外交部网站印发文专门介绍了这份指导方指出台的背景。文章称,近几十年来越南、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印太地区的经济和政治重要性正在增加,但与此同时,该地区战略竞争日益激烈,正成为“塑造21世纪国际秩序的关键”,其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也对德国“产生了直接影响”。

德国海军“萨克森”级防空护卫舰,配备了相控阵雷达,具有较强的防空能力。
域内域外一拍即合
由于欧洲与印太地区远隔千里,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印太地区投射影响力,需要在该地区寻找合作伙伴,而身处亚洲的日本则是理想的对象之一。北约前秘书长拉斯穆认为: “撇开地理位置,日本与欧盟从未如此接近,欧盟与日本应该建立联盟”。目前欧日联合介入印太地区事务已成为欧日加强全球事务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如在2019年1月10日,英国国防部网站发布《英国日本联合声明》,指出英日两国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已上升到新的水平,随着英国退出欧盟,两国将进一步加强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安全并扩大军事伙伴关系。

德国海军装备的212型常规潜艇。
表面走近却各打“小算盘”
无疑,德国的介入会加剧印太地区局势的复杂化,但是在实质上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一方面,和已经拥有“伊丽莎白女王”号等航空母舰的英国相比,德国目前的海军力量并不能用强大来形容,其在大型舰艇领域如两栖攻击舰、航母等还是空白,在水下也没有核潜艇,所以在将来即使其护卫舰赶赴印太地区,也是形式大于内容,更多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举动。另一方面,德国和中国经贸往来密切。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德国的汽车、半导体和其他行业的一些顶尖企业,如今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1/3甚至更多。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复苏,有分析认为德国对于深化同中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交流合作还是有不少期待的。
正如德国《商报》网站3月21日发表题为《欧洲必须从美国那里解放出来》的文章就称,中国对欧洲与其说构成威胁,不如说带来机遇。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合作,将为欧洲尤其是德国提供大量的增长机会,同时合作可以大大缓解可能破坏欧洲稳定的亚洲和非洲的大规模移民问题。综上,德国目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在印太地区与美日走近的倾向,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不会急于把自己绑上美日的战车,而是会更加注重从多方博弈中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