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 > 新闻正文

耿瑩:有生之年,我想走遍父亲走过的路

在中国与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耿瑩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并不大,墙上挂满了照片,其中很多都与巴基斯坦有关。在错落的照片中间,一幅题字格外醒目,上面写着:

“瑩儿:雄心壮志——父 耿飚”

耿飚,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却鲜有人提及他的另一个身份——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他一生为中巴友谊开天辟地,为今天的两国“铁杆情谊”延展根系。

而他的长女耿瑩,也沿着父亲的足迹,一脉相承,至今仍为两国人民友好而不断奔波。父亲“雄心壮志”的殷殷嘱托,耿瑩一直牢记着,她说:“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够把爸爸工作的地方都走一遍,为巴基斯坦的人们多做点什么。”

耿瑩正在接受中国经济网专访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赴任巴基斯坦

在耿瑩的童年记忆中,除了每年回来述职,孩子们很难见到时任欧洲三国大使的父亲。直到1956年,耿飚从瑞士回到北京,周恩来接见了他,做出“安定四邻”的指示,让耿飚和时任巴基斯坦大使韩念龙对调,赴巴履新。

耿瑩回忆道:“父亲去了巴基斯坦之后比在欧洲任三国大使时还要忙,我们更见不着他了。”

耿飚在回忆录中写道:“……巴基斯坦是我国的近邻,历史上也有着友好关系。这次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正是增进中巴交往、加强两国友谊的大好时机。他(周恩来)要我到任后抓住时机,努力为进一步建立中巴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作出新的成绩。”于是,耿飚就开始在外交部认真阅读有关材料,希望能“提前赴任”,并在巴基斯坦成立和第一任总统就职的庆典中,为两国友谊开个好头。

1956年12月,应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的邀请,周恩来总理在贺龙副总理陪同下,对巴基斯坦进行了友好访问。在此期间,周总理访问了巴基斯坦当时的首都卡拉奇,以及海德拉巴、白沙瓦、拉合尔和当时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每到一处,周总理都受到巴政府和各界民众热烈欢迎。这是周总理首次访巴,奠定了中巴两国友好的基石。时任驻巴基斯坦大使耿飚同志全程陪同。照片为周恩来总理出席驻巴基斯坦使馆晚宴,第二排左起第三位(周总理斜后方)为耿飚同志。来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1956年3月,耿飚如愿提前赴任。到任没有几天,国书递交仪式还没来得及举办,巴基斯坦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总督就破例接见了耿飚。当时,巴外交部官员对耿飚说,这是总督第一次接见尚未呈递国书的外国大使,是破例接待,说明总督对中国政府和贵大使的重视。

会面中,耿飚发现这位总督对军队中的事情十分感兴趣,于是他给总督讲了自己在红军长征中的故事,遵义会议、三渡赤水、过雪山草地……中巴两位将军聊得十分投机。

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正式成立了。耿飚陪同贺龙副总理共同参加了巴开国大典,米尔扎总督成为了巴基斯坦首任总统,耿飚也成为了巴基斯坦开国后的第一位中国大使。

喀喇昆仑

同年九月,耿飚回国述职,毛泽东指示他要“打开西大门,使中巴友谊长存”。

50年代,西方国家针对新中国建立了“新月形包围圈”。耿飚在回忆录中回忆,为了突破封锁,当时毛泽东在谈话中问他,作为时任驻巴基斯坦大使是否能把这扇西门推开,并指示他要不断加强中巴两国人民之间和两国政府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从那时起,17岁的耿瑩开始知道有一座山叫喀喇昆仑,有一个山口叫红其拉甫。而她的父亲要在那里修建起一条公路。

“这个路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当时爸爸就经常跟我们讲,这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一条出海之路,这不仅是战略意义上的,更是经济上的、文化上的、民心上的。有了这条路,中巴两国在方方面面都会非常通畅,也能建立起更好的周边关系。”耿瑩说。

为了修建这条公路,耿飚四处调研筹划,甚至亲自走到常年冰封的界碑。准备工作旷日持久,直到耿飚离任后的第八年,喀喇昆仑才开始正式施工。当他再次回到这里时,已是1978年6月的通车仪式了。耿瑩回忆:“当时他已经是副总理了。巴基斯坦特地请他去剪彩,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安慰。那年回去的时候,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1978年6月18日,由中国援助的喀喇昆仑公路盛大竣工典礼在巴基斯坦塔科特隆重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耿飚在巴基斯坦齐亚·哈克将军陪同下为喀喇昆仑公路建成和全线通车剪彩。来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对于这段回忆,耿飚在自传中写道:“在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中,中巴两国的汽车互相通过红其拉甫山口,这标志着高入云霄的喀喇昆仑山已被中巴人民的团结合作所征服。而随着这道横隔在中巴两国间的天然屏障被超越、被克服,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友谊,便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女儿的路

不仅是对耿飚,喀喇昆仑公路的修建对耿瑩的意义也十分重大。

她说:“父亲为巴基斯坦和中巴友谊做的事情太多了。我每次想到他一步一步走到界碑,就觉得不管怎么样,我也要让这条路发挥它更大的作用。我想把喀喇昆仑晕染成一条生命之路、友谊之路、兄弟之路。”

2007年,耿瑩创立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对于建立基金会的初衷,耿瑩如是说:“巴基斯坦对我们情意深重,我们也要尽力帮助他们。”

于是,耿瑩开始多次调研考察,最终决定为巴基斯坦培训肝移植方面的医生。

在巴基斯坦驻华使馆的配合下,她联系到天津的一家医院。经过统筹协调,巴基斯坦医生们于2014年来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其进修资金和衣食住行,全部由基金会承担。

由耿瑩牵头的中巴肝移植中心项目,至今仍在继续。现在,由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朱志军教授带头的团队,持续无偿为巴基斯坦病人进行肝移植手术,并培训当地医生。

此外,耿瑩和基金会还给巴基斯坦大使馆的孩子们建了学校,教巴基斯坦妇女做服装设计,组织中国画家和非遗传人去巴基斯坦介绍中国文化,准备为巴基斯坦贫困儿童提供免费白内障手术……

面对巴基斯坦人们的感谢,耿瑩说:“帮助是相互的,两个好兄弟当年都一穷二白,一路走来不容易。现在我们强了,能帮巴基斯坦就多帮一些。”

同样的话,耿飚也说过:“援助是相互的。经贸方面,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大米,巴基斯坦就援助中国棉花;外交方面,巴基斯坦也一直支持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科技方面,中国教巴基斯坦造船,巴基斯坦就教中国麻棉纺织。”

新月与星

2020年,巴基斯坦政府高度赞扬耿瑩和基金会的对巴公益活动,并决定授予她“巴基斯坦之星”勋章,也称“巴基斯坦公民奖章”。该奖只授予那些对巴基斯坦国内发展、国际社会关系、公共外交关系等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左)为耿瑩(右)颁发“巴基斯坦之星”勋章

当获得“巴基斯坦之星”勋章时,耿瑩感到十分安慰。因为在1987年,耿飚被授予了巴基斯坦最高文官勋章——“新月勋章”。讲到这里,她笑着说:“将来见了父亲,我得跟他显摆显摆。我就说你看女儿挺棒的,你有一个勋章,我也有一个。”

1987年,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在授勋仪式上说,喀喇昆仑的建成是同耿飚副总理“这位前任大使当年的努力分不开的”。

2020年,现任巴基斯坦大使莫因·哈克在授勋仪式上说,两国关系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长久不衰,正是因为有耿瑩这样无私奉献的朋友。

面对父女两代人的努力换来的两枚勋章,耿瑩对于中巴友谊有了新的理解:“七十年了,没变的是一种心意,心心相通的心意。在巴基斯坦,一说是中国人,那就是好朋友啊。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实际上是巴基斯坦的一代代人和中国的一代代人经过时间的长河,才走到今天。”

“中巴友谊万岁”

耿飚是湖南人,到了巴基斯坦也忘不了家乡的竹子,于是就买了几棵小竹苗种在使馆里,精心培育。

1959年卸任,耿飚临走时在这几棵竹子上刻下了六个字——“中巴友谊万岁”。

耿瑩回忆说:“等我去的时候,那竹子也长大了,字也长大了。后来爸爸告诉我,教育子女,培育中巴友谊,都和养竹子是一个道理。这竹子头几年在地面上长得很慢,但底下的根在不断延伸。等到根基稳固,营养充足,地面上的竹子很快就长起来。”中巴建交70年,也是因为一代代前辈打下根基,现在的走廊建设者才能继往开来,让两国友好局面蔚为大观。

耿飚把“中巴友谊万岁”刻在了楠竹上,也刻在了女儿的心里。

今天的中巴友谊楠竹。图片来源: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

访谈的最后,82岁的耿瑩对年轻一代说:“2020年是灾难的一年,我们扛过来了,那巴基斯坦能不能扛得过来?我们能不能帮他们扛过来?2020年我们的国家完成了脱贫攻坚战,高光点定格在了中国,什么时候定格在巴基斯坦?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但是希望孩子们能。”

两代人,70年。对于父亲嘱托她的“雄心壮志”,耿瑩说:“有生之年,我想走遍他走过的路,为巴基斯坦的人们多做点什么。”(中国经济网记者 施予)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