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端午节,不能不提屈原。而提到屈原,又不能不提他的名作《天问》,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对苍穹的吁问,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与意识探索。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时针回拨,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托举着天问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奔赴太空,开启我国首次行星探测之旅……天问一号的名称源于《天问》,这是对屈原的致敬,同样象征着西昌航天人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初心使命。

这个端午节,中心西昌发射场正全力备战后续航天发射任务。任务过程中,他们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主题教育,邀请大家名家和中心科技人员,组织“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学好党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等系列讲座,在重温初心使命中传承红色基因,为高强度航天发射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任务01指挥员施振顺说:“这个端午节,我们在一线积极筹备发射任务,这样过节更有意义。”

6月雨季,袁家山上的空气清新如洗,雷达岗位操作手张世杰早早带着他的“跟班”——刚来到通信岗位不久的樊森去食堂包粽子。樊森说,老家的粽子是两片叶子一起包的,和张世杰教的不一样,自己也是刚刚学会,待会要拍给家里看。卷起粽叶、装满糯米、放好蜜枣、缠紧粽线……一个个粽子出现在案板上,饱满的形状全都是航天工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距离袁家山数公里外的天王山上,廖超和高天江天还没亮就起床,一起放完探空气球后,衣服也顾不得换就兴冲冲地来到食堂,把昨天外出时采购的粽叶和糯米整整齐齐摆出来。一个、两个、三个……从刚接触时的不熟悉,慢慢地,到操作灵活起来,两人包的粽子也越来越有模有样。“呀!你看,这不是我们的火箭吗?”当把粽子摆成“火箭”造型后,两个小伙子开心地笑了起来。

千里之外,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这里举办了“粽享端午”活动,以传统方式迎接节日到来。走进食堂,只见包粽子的原材料早已准备妥当。清香的箬叶、Q弹的糯米、金黄的小米、香甜的红枣、诱人的咸蛋黄……年轻的科技人员在餐饮工作者的指导下尝试包起人生中的第一个粽子。

炽热的海风卷起阵阵粽香。和炎热的天气一样,在祖国大洋深处,西沙卫星观测站热火朝天。6月11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搭载着北京三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该观测站及时捕获跟踪目标,圆满完成了此次航天观测任务,这也是他们在端午佳节到来之际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这个端午,他们在岛上组织了诸如包粽子、看电影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吃着亲手包的粽子,西沙“牧星人”纷纷表示:“虽然不能和家人团聚,但是能和风景如画的美丽小岛、浩瀚无垠的壮美星空相守相伴,也是人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一片绿叶、一把糯米、一根细绳,包裹着中华民族的千年传承,寄托着航天工作者的深深思念。这个端午,他们坚守岗位、奋战一线,祝福大家端午安康、吉祥如意。
(作者:黄国畅 朱晓龙 曾鹏 于欣禾)
来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