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儿子一天天长大,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张妈妈经常忍不住拥抱他,亲吻他的额头或脸颊。
不管冬天还是夏天,她每天晚上睡觉,把儿子抱在床上,把丈夫晾在一边。当孩子10岁时,张的习惯继续保持着。
但是,有一天儿子洗完澡,张妈妈像往常一样准备给他擦屁股的时候,她从没想过儿子扭捏地躲在卫生间里就是不出来,说她已经长大了,可以做这些事了,再看到她一丝不挂就不好意思了。
张的母亲此刻有点难以接受。她是觉得跟儿子避嫌完全是小题大做.毕竟他是一块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需要避免吗?况且他还是个孩子。
于是,张妈妈找强行给儿子擦了身子,可儿子却一脸的不开心的麻烦,找了她两三天。爸爸马上告诉妈妈,张的妈妈听了很不高兴。
孩子大了,有性别意识了,有些事该避就得避
男女有别是我们国家的古训。同时,在家庭中,对应的一句话是孩子避妈妈,女人避爸爸。如果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不妨分解一下。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女性或母亲扮演的角色是监护人,“儿大要避母,女大却不用避父”这句话有道理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成长是一个不断被塑造的过程。
特别是在独立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之后,母亲就在家中的母亲大都是温柔并且富有女性温和的魅力.的家里
比如很多男生的自理能力和心态都很差,特别是进入寄宿制中学后,有的男生不仅不能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个人家政也做不好。
据报道,一个男孩为了避免洗袜子,带头买了很多袜子,脏了就扔掉了。
再者,如果母亲过度介入男孩的成长,会对孩子以后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多人长大后缺乏果断果断果断的性格,做事犹豫不决是因为从小受母亲影响最大。
相比之下,女性正在成长,尤其是在过分介入孩子的生活,就会造成男孩子在心理层面对母亲形成一定的依赖.
男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度都是相对于女人而言的,而女孩的心理天生就有母亲的一面,所以在心理上可以更接近父亲。
特别是在心理意识的萌生和自我的塑造方面,可以适当有父亲的参与.适度干预孩子的心理成长,可以使女孩的内心世界相对平衡。
这样,随着女儿的成长,在性格塑性的成长时期,父亲往往是女儿最好的参照物和标杆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曲折。
总的来说,对孩子心理成长过程的干预力度不要太大,要顺应自然,以相对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这个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这4个“雷池”,妈妈最好别越
而对母亲来说,在男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要避免自己的言行不会对其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1.长大后不要一起洗澡
人的性别意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并强化起来的。孩子小时候通常都是母亲帮忙洗澡,不过当孩子渐渐长大后,母亲就不能再给孩子洗澡,尤其是不能再给几个孩子一并洗澡了。
一方面,这会导致一些男孩子形成恋母的情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孩子建立起正确的性别观念,甚至一同洗澡还可能会诱导孩子性早熟,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理。
2.长大后应该分床
同样是处于性别意识的建立,男孩子在到一定的年龄后,应该和父母分床睡。除此之外,分床睡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一个主要步骤。
而从性别的角度看,如果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仍旧和母亲一同睡觉,潜意识里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恋母情愫,进而对心理带来持续的影响。
3.长大后母亲洗澡穿衣要避嫌
孩子一旦有了清晰的性别意识,母亲无论洗澡还是穿衣,都应该避开孩子。这样能够强化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从而培养起孩子的性别观念。

4.长大后不能过分亲昵
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只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一些过分亲昵的动作就不能再做,这会对孩子的心理和成长形成干扰,导致其在心理上的判断出现偏差甚至偏离。一旦养成过度的恋母情结,将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岁月。
孩子与父母最好的关系:心要亲密,身要“分离”
教育子女是一门学问,尤其在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健康的和子女相处,既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又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这里面的学问很深厚。
孩子在具有了自我意识后,父母在家里无论何事,都应该用一种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待人接物还是处理某些事情上,不妨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做父母的不能事事代劳。
只有平等看待了,才能让孩子渐渐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品,这对于今后孩子的自立是很关键的。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熟是不可剥离的,因此父母应该学会适时的规避,尤其是生理上的规避,能够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性别意识。
与此同时,心理层面的成长,父母适度介入的层面,也仅仅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而不能事事干预,大包大揽。心间对孩子的热爱,转化成正确的方式,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良药。
总之,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脱奶”的过程。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应该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来成长,而不是一直用小时候的方式和眼光来对待和看待他们。
只有处理好亲子的成长,才能更好的让子女真正适应长大后的生活。
参考资料:
[1]亲子关系中的过度教养探析[J].教育导刊,2021.1
[2]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好好说话开始[N].考试周刊,2021.2
[3]走出误区,构建良好亲子关系[N].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