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女性 > 新闻正文

息肉还是癌症“近亲”!一旦发现三种息肉并及时切除,不要拖延

42岁的张女士(化名)超重。从五月份开始,她偶尔会拉肚子,但是不怎么注意。

上周她腹泻更频繁了,一天七八次。她总是觉得腹胀,想上厕所。她直到在粪便中发现血液后,才来到武汉中心医院后湖校区消化内科。

医生给张女士做肠镜检查时,发现她肠道内有200多个息肉,距肛门约7cm处有一个环形肿物,表面被侵蚀。活检后肿瘤为“腺癌”。

据消化内科医生张继介绍,张欣经常会有排便感,这是由直肠内的肿块和肠道内的息肉引起的直肠刺激症状病造成的。

一、肠息肉是癌症“近亲”

肠息肉是肠粘膜的突起病变,但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

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不会发展成肠癌,腺瘤性息肉则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研究表明,结肠癌95%以上来自结肠腺瘤,相当于人体内的“定时炸弹”,其癌变程度还与患者的年龄、息肉数量等因素有关。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教授解释说,从来看,一两个息肉的癌变概率并不高,而且数量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除了数量,息肉的息肉数量也影响癌变概率。1 cm以下息肉癌变率约为1%~3%,1 cm ~2 cm息肉癌变率约为20%,2 cm以上息肉癌变率约为50%。

结肠息肉早期可能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体检时无意发现。当腹痛腹胀、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便血等表现出现时,息肉可能已经癌变。

因此,王教授建议,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尤其是或患者,尤其要注意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体型”

每次体检后,报告显示身体某个部位出现小息肉,让人很纠结。有些息肉可能是良性的,有些息肉可能是肿瘤。这些息肉应该“一刀切”吗?一般来说,建议切除以下三种息肉。

有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史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突起的一种病变的总称。临床上其发病以中青年为主,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良性疾病较为常见。

但是,胆囊息肉也可能癌变。一旦发现,就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果发现直径超过1cm,年龄超过50岁,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可见血流信号,或病灶增强,胆结石复杂,提示有癌变的可能,大肠癌家族史.

当然,如果病人不具备上述条件,不要急于手术,二、3种息肉考虑切除.

1、符合指征的胆囊息肉

约1~5%的胃镜检查患者发现胃息肉,其中约80%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20%为腺瘤性息肉。临床上大多数胃息肉是在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其病因可能与经常吃热食、长期饮酒、爱吃烧烤、压力负荷过大等有关。

胃息肉早期症状不明显。出现炎症时,症状为上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吐血或便血。在建议尽早手术治疗,高危人群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能及时发现,通常在内窥镜下切除。

每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即可

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粘膜突出表面的增生性组织块。患者会有持续性鼻塞和鼻粘膜充血,随着息肉的生长而加重;严重时,息肉会影响呼吸,引起嗅觉障碍、头痛、记忆力减退等。

>

鼻息肉以炎性息肉居多,极少数会发生癌变。在治疗上,如果病情不重,可用皮质激素喷鼻剂喷鼻,并持续观察。但如果息肉较大或伴有鼻出血,则有癌变可能,建议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做活检明确诊断。

三、手术≠一劳永逸,不要忘记复查

若是符合手术指证,息肉切除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NO!患者即使切除了息肉,仍需要定期进行复查。

肠息肉:

肠息肉术后易复发,应定期行肠镜 + 病理复查,复查频率视具体情况而定。单个良性大肠息肉摘除术后,需每年复查一次,若2-3年不复发,而改为3年一次复查;多个良性息肉,需每年复查一次;对于容易癌变的息肉,应在摘除术后3个月复查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每6个月~1年复查一次。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患者术后需复查了解恢复情况,一般采用B超,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如果连续复查2-3次后息肉没有变化,则在每年复查一次或有症状时再进行检查。

为了避免检查结果出现误差,建议患者在正规医院进行。切除胆囊后,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通常在1-6个月内可缓解,若是临床症状加重,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胃息肉:

摘除胃息肉后,需在术后一年内复查胃镜,高危患者则需在6个月内复查,连续两次阴性者可改为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对待肿瘤的“近亲”,我们不必过于紧张,但也不可大意。当然,无论是否存在息肉问题困扰,想要防范重大疾病的发生,还是要树立定期体检的意识,才能更好地掌握身体情况。


参考资料:

[1]女子每天腹泻七八次 竟是肠子里长了200多颗息肉. 荆楚网.2020-07-14

[2]胆囊息肉会癌变吗?.健康时报.2019-11-28

[3]息肉癌变风险有多大?大多都是良性,腺瘤性的要警惕,人民网-生命时报,2019-06-3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