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金坛茅山峰会行业专家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高端对话在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服务中心举行。株洲市CRRC汽车时间事业部副总经理主持了此次行业专家高端对话,与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智星科技高级副总裁向宇、启星副总裁邱共同探讨了自主驾驶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进程。
(行业专家高端对话场景)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于11月2日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甚至2035年,高度自动化驾驶将在特定场景下实现商业化,车辆操作系统将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会是什么样的?自主驾驶商业化还需要经历什么?
安全是锚技术,连接场景不断创新
在自主车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在各种应用场景下,自主车如何将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这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BAIC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平表示,自主驾驶技术将带来各方面的价值。即使是初步的自动驾驶技术,也能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解放车主的双手,带来舒适的用户体验。诚然,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例如,从技术、安全和成本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技术需要创新和发展,政策、法规和法律责任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但这还不足以成为行业发展的障碍,需要以后一步一步来发展。
(行业专家高端对话)
安全被认为是自主车辆技术的第一要素。智能沃克科技高级副总裁项羽表示,安全可以从功能安全、预期安全和信息安全三个方面来概括。功能安全是为了预防和避免不安全事件,使整个系统趋于安全状态。预期安全是指在场景中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以避免不安全行为。信息安全是在运营云的整合中,保证车辆与外界交互的安全性。
启兴副总裁邱提到,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性,对安全级别进行了细分,具体来说,就是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来保证对不同特征场景的覆盖。采用探测距离更长、分辨率更高的激光雷达,确保车辆能够获得直接的一般信息。企业开发自己的屏幕和数据传感系统,以确保车辆对遇到的物体的高检测和灵敏度。在严格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自主驾驶技术产业化及其从“局部先导”向“多元开花”演进的根本动力。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推导出适合不同场景的技术。
场景细分和平台合作走向市场
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中国汽车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斌表示,新计划表明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自主驾驶技术走向市场的问题上,与平台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势在必行。自动驾驶行业最初是由技术主导的,但如何将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取决于市场导向。
智宇科技项羽表示,从市场角度来看,企业将自主驾驶分为高速、低速、有人和无人四个象限,并在象限内划分区域。具体的业务将围绕这些技术和场景进行扩展。比如未来在出行、环卫、物流等领域应用自动驾驶,结合实际场景打造定制产品。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
启兴副总裁邱提到,以在线汽车旅游领域为例,每年的市场空间超过一万亿美元。自主驾驶技术在该行业的加入,不仅可以满足该行业的高技术要求,还可以赢得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开拓市场,获得可观的利润。因此,目前企业已经与曹操建立了深入的战略合作,通过成熟的市场化app将用户与自动驾驶网络连接起来。未来两年,公司将推广200多辆自驾网络车。“随着政策和技术的发展,用户应该很快就能享受到自动驾驶带来的便利。”(夏语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