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认为,人们对充电困难和电池寿命短的担忧将在五年或八年后成为过去,就像今天人们在购买燃油汽车时不重视内燃机的大修里程一样。
从去年9月到今年11月,党中央连续发布三个文件,从不同角度推动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协调发展,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正从发展的初级阶段向发展的中高级阶段迈进。在中国电动汽车100强论坛(2021)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电动汽车100强主席陈清泰发表了上述讲话。
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的汽车改革已经开始。在陈清泰看来,人们目前担心的充电困难、续航里程短等问题,在五、八年内将成为过去。就像今天,人们买燃油车的时候,没人把‘内燃机大修里程’当回事。
是数据推动了智能汽车功能的发展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场汽车革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新能源革命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并行相连,是交通革命,是智慧城市;支撑汽车革命的是移动互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因素与汽车改革的融合互动,为未来汽车的电气化、绿化、网络化、智能化、共享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丰富的使用场景,将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能源效益。
陈清泰认为,智能汽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我进化的能力。让它从一个“死亡的东西”,当你购买它时,它开始落后,变成一个可以不断进化的“新物种”。
是数据推动了智能汽车功能的发展,是软件确保了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智能车就是体验由数据决定,由软件定义的车。
这意味着同样的车,同样的芯片,同样的计算能力,但数据丰富,软件迭代有所提升,不仅能为用户提供安全、暖心、愉悦的新服务、新体验;而且根据用户的不同喜好,汽车可以成为拥有成千上万辆汽车和成千上万张面孔的个性化产品和系统。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厂商和用户将从一次性的业务关系转变为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形成“用户不断提供数据,厂商不断拓展服务”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厂商的商业模式已经从‘制造’转变为‘制造服务’,服务收入的比重会逐渐增加。
特斯拉领先,但不会有后来者。陈清泰指出,一些咨询机构预测,未来80%以上的汽车变革将来自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在整车成本体系中,软件成本的比重将从15%上升到60%。隔行如隔山。“数据决定经验,软件决定汽车”是对传统汽车公司的严峻挑战。
面对如此大跨度的高科技集团,汽车公司很难独占鳌头。跨界整合、协同创新、产业链重构、产业生态创新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在陈清泰看来,如果我们打破壁垒,开放市场,中国可以成为汽车改革的赢家。
中国汽车工业已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事实上,一些中国企业已经从这一变化中获利。陈清泰说,他最近看到一个“投资策略”,在2020年11月9日列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公司。特斯拉以3900亿美元领先,领先丰田、奥迪等传统巨头。30家企业中,中国企业9家,占30%。比亚迪排名第四,威来排名第六,都已经超过了通用、大众、本田、宝马。其他包括SAIC、长城、理想、小鹏、广汽、长安、一汽。
他认为,公司市值排名并不排除短期因素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市场主流咨询公司、分析师和投资机构的预期。特斯拉、比亚迪、威来的市值不断攀升,说明汽车行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期,汽车企业的市场地位正在重新洗牌。它为后来者提供了机会。
陈清泰还指出,制造汽车的新力量是对传统汽车的颠覆。但现在他们的资产规模、生产规模、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都远不及传统的巨型汽车公司的零头。而美国和中国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青睐,客观上起到了‘鼓励’和‘强迫’的作用。特斯拉是耀眼的明星,但不会有后来者。陈清泰说,后来者中的一些中国新生力量表现出色。威来、小鹏、理想的股价集体暴涨,市值再创新高。这不能不说和三家公司都有很强互联网基因的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关。包括比亚迪在内的这些资本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融资成本较低,这使得它们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走向良性循环。
他认为,中国9家汽车公司按市值进入全球汽车公司前30名,意味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世界第一梯队,中高端品牌开始挑战老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可能打开。事实也在验证‘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电力转换模式有待市场检验”
新能源市场在扩大的同时,商业模式也在增加。今年以来,电力交换模式被广泛提及。陈清泰指出,国家在2011年开始电动汽车产业化时就规划了电力交换模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了。经过近10年的实践,今年,国家在“新基础设施”和发展规划中再次提出了电力交换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值得认真研究。
在他看来,换电模式有很多好处:可以将车辆和电力分开,使电动车的购买成本低于同等级的燃油车。解决了购车贵的问题;换电只需要3-5分钟,相当于给一辆加油车加油。解决了充电时间长的问题;电动汽车的能源成本仍然只有燃油汽车的1/3~1/4。能保持电动车运行成本低的优势;电动车的二手车与电池无关。会改变二手车的定价模式;电池由专业公司拥有、管理、维护、分步使用,报废后重复使用。有利于电池的充分利用和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环保;快速充电基本不需要,有利于电池寿命和充电安全。
但这种模式还有待市场检验。最后,陈清泰强调,选择充电或换电是企业产品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换电模式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企业选择换电模式,要做好市场调查,谨慎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