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杜德军
活着,成了淘汰体系中一个残酷的主题。
残酷的时候,一定要现实。半年前总结的时候,曾经有一篇文章《70家自主品牌等待出路》,表示行情不好,独立份额跌破40%。
不管原因是合资价格降低还是差异化后独立阵营重新分配,虽然已经指出了现象,但出路并没有解决。
然后开始了最后的淘汰制,市场自发。
但是原来的中流品牌可能会成为这个淘汰体系中的最后一个,所以需要寻求突破。江淮选择了大众。
最新的趋势是,双方都增加了合资公司江淮大众的资本。增资完成后,大众直接持有合资公司75%的股权。但由于大众还持有江淮汽车母公司姜奇控股50%的股权,姜奇控股持有江淮汽车17.15%的股权,这意味着大众持有合资公司77%以上的股权,这是目前合资汽车企业股东之间最大的差距。江淮大众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大众(安徽)有限公司”。
不知道要不要浑水摸鱼,总觉得不经意间有点抄底。消息一出,江淮汽车当天股价大涨,市值突破200亿。
三年前双方成立合资公司时,官网首页企业介绍的双方持股比例仍为50%,但有几个关键信息值得关注,如“聚焦新能源”、“坚持本土化”、“严格遵循大众集团生产质量标准”。
双方合资的第一个品牌已经落地,但是光明面没有公开字,江淮姜奇集团的logo字还是偏的,A5和X8两个作品已经提前推出。销量有待提升,大众的品牌助推效应尚未显现。但对于江淮来说,与大众的合作意味着江淮的乘用车系统已经整合到量产线上,“量产共线”和“德国品质”是有根据的吹嘘,而已经改标但共线的江淮佳悦A5已经进入市场(未来可能会彻底改变)。
比如佳悦A5是按照德国VDA6.1和VDA6.3系统审核的,有报道说德国车采用了这个管理体系。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合资大众推动了江淮生产体系的升级,据说江淮为此投入了2亿人民币。包括引入蓝光自动检测设备以减少间隙误差。
这对江淮来说可能是好事,需要提振销量和品牌,但一直被拒绝进入。虽然表面上看,江淮放弃了控制。
江淮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二线自主品牌的生存形态。有人认为江淮需要警惕成为大众代工厂。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如果不走这一步,情况似乎更糟。今年前三季度,江淮的净利润只有4200万人民币,同比下降65.18%,所以实际上江淮有太多的退路。
虽然从产品层面来说,江淮很难说。2015-2018年,江淮在市场上还是有所斩获,偶尔爆发。
从纯驾驶的角度来看,JAC的产品呈现日系风格,底盘舒适,驾驶柔和。在早期自主品牌和组装初期的混乱时期,江淮的产品成为了自己的流派。2015年前后,锐锋S3仍以江湖闻名,月销量上千台,偶有破万亮点。
在三大块中,江淮的产品和自己的头牌有多大的区别就不好说了。外观上,江淮也更早形成了自己的家族式Facebook。所以有差距的话,也是气质。
江淮,总部在安徽合肥,专门查历史。清末,除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组建的淮军还能打。虽然在对外战争中表现不佳,但在内战中表现较弱时就更强了,这是一个
但在制造的基础上,江淮现在有为威来代工的经验,也算是缺乏品牌效应的潜力股。
就合作伙伴而言,ID.4系列已经引入中国,新能源战略正在开启。据了解,根据双方协议,大众承诺在江淮大众基于自身纯电动平台生产几款大众产品,并可能生产大众B级和C级混合燃料产品。
这可能是价格赢得优势占有率,江淮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增长点。谈判桌上,剑总是剑,江淮似乎处于弱势,但独立的那部分还是有机会的。大众新能源布局有望为江淮增加利润,但品牌培育的潜力可能更受江淮重视。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大多数独立汽车公司都处于两难境地。传统业务不赚钱,新能源业务赶不上。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新能源不仅仅是一个新的轨道,也是一个机遇,其实是一个坑。当然前期容易骗补,可以称之为“温柔乡”,但估计是赚了,不能保证原始资本的积累。
就算有积累,估计大部分从业者也会突然发现,新能源行业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幌子,因为在路上,这个行业突然不简单了,人工智能才是赢得未来的筹码。这相当于在短时间内把自己从1.0变成3.0。汤姆克鲁斯克鲁兹做不出这么“不可能的任务”。
这个难度水平对于在传统板块亏损状态下苦苦挣扎的二线品牌来说太苛刻了。事实上,大多数品牌的自动主驱动技术仍徘徊在L2~L2.5的范围内,即使可以升级,例如华为寻求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到几百美元,自动驱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市场需求能否同步,能否形成批量生产,都是未知数。
所以现阶段,就一个字,“钱”。无论是用来逆转现金流,拯救生命,还是搞研发,拿到钱都是对的。资本市场是另一个话题,但已经平静下来了。所以投资不好。
说得难听一点,因为人工智能是烧钱的高科技行业,大部分自主品牌的主要智能概念就是人车互联。这是第二好的战术,可以解决暂时的紧急情况。然而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所谓的智能车市场不是在消费端,而是在投资端。所以说白了,消费市场很容易把人车互联归结为老的大屏幕和语音三类,并没有成为硬核配置和新的增长点。
市场可能不是技术驱动的,但企业绝对是。不知道企业对此有没有误解。
所以不是针对江淮,江淮只是一个缩影。也许在市场过程中,这样的整合是必然会发生的。毕竟,成功需要太多的因素。可能很多品牌对未来还是觉得犹豫不决,投入芯片研发的钱消失的没有任何回音。这不是失败,这是资本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