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第二波造车潮来了吗?

几年前,以特斯拉和威来为代表的一批新的造车势力来到了我们这里。在他们看来,“传统汽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本没有改变,在互联网上造车可以加快这个过程”,传统汽车公司还没有理解互联网造车的逻辑。与此同时,新能源补贴政策也大行其道,在这样的土壤下,第一波造车浪潮诞生了。

据统计,2014年至2018年,全国新增注册企业300多家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同时有数千亿资金流入汽车行业。

时间已经到了2020年,类似的场景还会再次上演。过去北汽创立ARCFOX(2019年3月),随后是东风孵化(2020年5月),长安华为宁德联合创立新品牌(2020年11月),SAIC阿里创立智基(2020年11月)。最近长城汽车的高端电动车项目也曝光了.

第二波造车潮来了。

与之前的不同,这些新品牌是带着金钥匙诞生的,对造车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背后的后盾资本雄厚,不同于造车的生力军。姑且称之为“新力量”。

本文试图解释一些问题:为什么这些传统巨头要自主研发新的高端品牌?为什么现在是时间点?一个新的品牌诞生了,然后呢?

为什么要做新品牌?

简单的六个字总结:实现品牌提升。是的,一切的动力都是变好。

在过去,制造汽车时,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原始设备制造商或供应商手中。国内原始设备制造商原本想随着市场改变技术,但他们假设破产,这反过来又成为这些外国巨头业绩提高的摇钱树。而且这牛奶都挤了几十年了,基本没希望在这条路上打败外国。这是别人的先发优势,没有办法。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格局。在电动车的三个核心(电池、电机、电控)上,我们和国外没有太大的差距,我们也有赶超的机会。以动力电池为例。在中国宁德时代,比亚迪已经可以和国外电池巨头一较高下了。

另外,原创品牌是向上实现品牌的一种羁绊。目前,人们对现有品牌的认知已经成为一种固定趋势,国外奢侈品牌与国内品牌合资。如果用现在的品牌作为新能源,是无法扭转这种刻板印象的。

再者,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传统汽车公司已经形成了庞大而冗长的决策机制,组织架构臃肿。这套东西保证了公司的稳定,不出差错,但是在如今瞬息万变的今天,这套规则已经不适用了。

所以大家都要出来打造新的品牌,只是为了突破原有的体制和结构的束缚,以小而轻的模式快速运行。蓝兔和智吉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作为新能源的高端品牌,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品溢价,可以带动母公司共同提升品牌。

为什么是现在?时间回到了新生力量制造汽车的时代。智能汽车刚刚出现。大家都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纯电和混合动力),怎么做智能电动车,怎么操作。为了找出这些东西,新势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很多新势力都倒下了。传统巨头更不敢随便赌博。毕竟他们遍地都是。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特斯拉和威来这几年的实践和市场教育,智能车的概念深入人心,未来汽车架构的演进方向清晰可见。同时用户教育也差不多。新旧力量已经证明了智能汽车的可行性。

特斯拉作为先锋,已经连续四个月盈利。不出意外,特斯拉今年最后一个季度也会盈利。到那时,特斯拉将在2020年全年盈利,这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此外,这些新生力量在近几年的探索中逐渐站稳脚跟,威来作为领跑者,已经成为公认的高端品牌,甚至在豪华SUV中销量排名靠前,这在国内是从未有过的。

与此同时,用户在新能源领域的品牌意识也在逐步培养。在最初的油罐车时代,他们高价销售甚至以品牌溢价加价,这在新能源领域行不通。

还有一点就是政策的大力支持。这有点老生常谈,但也不能忽视。从宏观上来说,我国已经确定了发展新能源的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0%(现在几乎是5%,6%)。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基础市场将非常大,这是一个新的机遇。加上新基础设施的东风,国家正在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反过来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对于想要实现品牌推广的传统汽车公司来说,时机已经成熟。

品牌已经创建,然后呢?

虽然每个人都创造了新的品牌,但其中许多已经开始疯狂:蓝兔在5月份由业务部正式宣布,新车在12月份推出。由SAIC和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智捷汽车第一款新车,预计将于明年1月在上海、伦敦和北美的CES上全球发布。这是第二波新生力量的出发节奏。与新势力有四五年时间窗的时候不同,第二波造车潮的明显窗口期更短。为什么?

内部:

一方面,随着交付量的增加,高端品牌在新生力量中的知名度将进一步提高。从某种角度来说,第二波造车是对第一波新势力的认可,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第一波新势力的势头,新势力会成为他们的强劲对手。再者,这波浪潮中涌现的新力量是带着金钥匙出生的,没有谁比谁差。这种情况下,就看谁的动作更快了。越晚出生越被动。

外部:

除了国内外,这一批老牌巨头的攻势也将在明年展开。不说别的,就说大众吧。明年国产大众ID.4将量产交付。NEDC将持续550公里,第一版的价格不会超过25万。未来随着低续航版本的推出,价格会有下降的趋势。不止这些。到2023年,他们将推出八个身份证。电动车(南北大众的四辆车)。你受得了吗?

就新势力而言,虽然以感觉石渡河的新势力经验为指导,但他们不确定自己会在河底踩什么坑,所以这是另一个可以探索的地方。

新实力的实力在于制造、品牌、营销等方面,智能相对较弱,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车企要捆绑智能大佬一起造车,可以弥补不足的原因。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新的合作模式诞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巨头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一种博弈,就像汽车董事长何说的那样:“由统治权之争带来的制度文化路线执行上的差异是完全不可避免的。”所以,这是个问题。

另外,这些新的优势虽然号称“脱离旧的体制和模式,独立运营”,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真的不受母公司原有风格的影响吗?这也是存疑的。

总之,造一辆新实力的车,机遇和挑战并存。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到目前为止,写作接近尾声。突然脑子里出现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突然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新实力,刚刚好。

还记得我刚才说的,第一波新势力崛起的时候,有300多家新注册的企业进入了造车领域,现在你可能还没有听到10多家,很可能会出现在这第二波造车中。

此前,业内曾谈过一个话题:“未来会有多少车存活下来?”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预测5辆,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预测更残酷,只有2-3辆。这不是卖焦虑,而是行业现状。所以,无论是传统车厂,还是新生力量,还是新的力量,都要更加认真。

智能车的大幕已经拉开,大家都在努力在巅峰相见。

作者:杨

最终#品牌#特斯拉#新能源收集

为什么要做新品牌?

简单的六个字总结:实现品牌提升。是的,一切的动力都是变好。

在过去,制造汽车时,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原始设备制造商或供应商手中。国内原始设备制造商原本想随着市场改变技术,但他们假设破产,这反过来又成为这些外国巨头业绩提高的摇钱树。而且这牛奶都挤了几十年了,基本没希望在这条路上打败外国。这是别人的先发优势,没有办法。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格局。在电动车的三个核心(电池、电机、电控)上,我们和国外没有太大的差距,我们也有赶超的机会。以动力电池为例。在中国宁德时代,比亚迪已经可以和国外电池巨头一较高下了。

另外,原创品牌是向上实现品牌的一种羁绊。目前,人们对现有品牌的认知已经成为一种固定趋势,国外奢侈品牌与国内品牌合资。如果用现在的品牌作为新能源,是无法扭转这种刻板印象的。

再者,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传统汽车公司已经形成了庞大而冗长的决策机制,组织架构臃肿。这套东西保证了公司的稳定,不出差错,但是在如今瞬息万变的今天,这套规则已经不适用了。所以大家都要出来打造新的品牌,只是为了突破原有的体制和结构的束缚,以小而轻的模式快速运行。蓝兔和智吉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作为新能源的高端品牌,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品溢价,可以带动母公司共同提升品牌。

为什么是现在?

时间回到了新生力量制造汽车的时代。智能汽车刚刚出现。大家都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纯电和混合动力),怎么做智能电动车,怎么操作。为了找出这些东西,新势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很多新势力都倒下了。传统巨头更不敢随便赌博。毕竟他们遍地都是。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特斯拉和威来这几年的实践和市场教育,智能车的概念深入人心,未来汽车架构的演进方向清晰可见。同时用户教育也差不多。新旧力量已经证明了智能汽车的可行性。

特斯拉作为先锋,已经连续四个月盈利。不出意外,特斯拉今年最后一个季度也会盈利。到那时,特斯拉将在2020年全年盈利,这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此外,这些新生力量在近几年的探索中逐渐站稳脚跟,威来作为领跑者,已经成为公认的高端品牌,甚至在豪华SUV中销量排名靠前,这在国内是从未有过的。

与此同时,用户在新能源领域的品牌意识也在逐步培养。在最初的油罐车时代,他们高价销售甚至以品牌溢价加价,这在新能源领域行不通。

还有一点就是政策的大力支持。这有点老生常谈,但也不能忽视。从宏观上来说,我国已经确定了发展新能源的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0%(现在几乎是5%,6%)。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基础市场将非常大,这是一个新的机遇。加上新基础设施的东风,国家正在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反过来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于想要实现品牌推广的传统汽车公司来说,时机已经成熟。

品牌已经创建,然后呢?

虽然每个人都创造了新的品牌,但其中许多已经开始疯狂:蓝兔在5月份由业务部正式宣布,新车在12月份推出。由SAIC和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智捷汽车第一款新车,预计将于明年1月在上海、伦敦和北美的CES上全球发布。这是第二波新生力量的出发节奏。

与新势力有四五年时间窗的时候不同,第二波造车潮的明显窗口期更短。为什么?

内部:

一方面,随着交付量的增加,高端品牌在新生力量中的知名度将进一步提高。从某种角度来说,第二波造车是对第一波新势力的认可,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第一波新势力的势头,新势力会成为他们的强劲对手。再者,这波浪潮中涌现的新力量是带着金钥匙出生的,没有谁比谁差。这种情况下,就看谁的动作更快了。越晚出生越被动。

外部:

除了国内外,这一批老牌巨头的攻势也将在明年展开。不说别的,就说大众吧。明年国产大众ID.4将量产交付。NEDC将持续550公里,第一版的价格不会超过25万。未来随着低续航版本的推出,价格会有下降的趋势。不止这些。到2023年,他们将推出八个身份证。电动车(南北大众的四辆车)。你受得了吗?

就新势力而言,虽然以感觉石渡河的新势力经验为指导,但他们不确定自己会在河底踩什么坑,所以这是另一个可以探索的地方。

新实力的实力在于制造、品牌、营销等方面,智能相对较弱,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车企要捆绑智能大佬一起造车,可以弥补不足的原因。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新的合作模式诞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巨头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一种博弈,就像汽车董事长何说的那样:“由统治权之争带来的制度文化路线执行上的差异是完全不可避免的。”所以,这是个问题。

另外,这些新的优势虽然号称“脱离旧的体制和模式,独立运营”,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真的不会受到母公司原有风格的影响吗?这也是存疑的。

总之,造一辆新实力的车,机遇和挑战并存。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

写作至此,已接近尾声。突然脑子里出现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突然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新实力,刚刚好。

还记得我刚才说的,第一波新势力崛起的时候,有300多家新注册的企业进入了造车领域,现在你可能还没听说过10多家,很可能会出现在这第二波造车中。

此前,业内曾谈过一个话题:“未来会有多少车存活下来?”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预测5辆,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预测更残酷,只有2-3辆。这不是卖焦虑,而是行业现状。所以,无论是传统车厂,还是新生力量,还是新的力量,都要更加认真。

智能车的大幕已经拉开,大家都在努力在巅峰相见。

作者:杨

目标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