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智能车还是智能路?
这篇文章估计需要3分钟阅读1300字左右
现在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听说了自主车,但是在无人驾驶领域,还有一个解决方案,——车路协调。
虽然以Waymo为首的欧美无人顶流一直对车路协作说“谢谢你,下一个”,但谷歌已经悄悄收购了一家自动驾驶车道公司。显然,美国自动驾驶行业也发现,似乎不可能只依靠自行车的高智能。好奇技术,探究生活,艾迪想和你谈谈:车路合作对我们有什么用?
01让自动驾驶更安全
障碍物随风而来,行人过马路,动物突然冒出来.驾驶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事故,自动驾驶的第一要务必须是安全,不然谁还敢用?
Waymo依靠激光雷达搭建高精度的3D地图感知环境,而特斯拉则是基于相机的纯视觉算法进行识别,对感知设备的依赖性很大。激光雷达或相机的本质是探测电磁波,视距通常只有200米。遮蔽物和恶劣天气对自行车的影响非常明显。
比如在“鬼探头”中,无论是人眼还是机器眼,视觉盲区始终存在。人和传感设备需要“看”才能做出反应。机械的好处可能是比人快,但刹车可能还是来不及。
(AEB测试正在中国汽车研究院智能车测试现场进行)这样的话,我们不妨改变一下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有盲点,那就消除盲点。
车路协调的原理在于在道路上部署传感装置,自然有驾驶员座椅以外的视野,不存在盲区。
虽然叶子很小,但它们可以失明。自行车智能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也容易被忽视。作为交通工具,你允许这样的疏漏吗?
让自动驾驶更便宜
自动驾驶固然好,但享受它要多少钱?
以世界第一辆量产自驾汽车奥迪A8为例,算个账吧。最贵的配置是激光雷达。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Ouster 64线激光雷达也需要1.2万美元,单这一项就相当于一辆普通家用车的价格。根据一家法国公司的统计,自动驾驶汽车的平均价格为20万美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车主要用于早晚通勤,休息时间在车库。这么低的利用率对于普通人来说显然是不划算的。
既然这样,那我们换个思路。如果高精度传感设备成本高,那就剔除这个成本。在道路设施健全的情况下,去掉昂贵的车载传感器,使用相对简单的传感器来保证基本安全,将更复杂的传感工作交给道路,这样自主车的价格不会降低?
让自动驾驶更加高效
自动驾驶的初衷是为了让交通更便捷,但自行车智能只是把人从驾驶行为中解放出来,而不是从交通中解放出来。
如果前面发生车祸,自驾的车还是会往堵车的方向开,既不智能,也不够方便。
(中国汽车科学研究院I-曙光车路协同设备可在-40-80的环境温度下工作)
在车路协同的环境下,道路告诉车辆周围的情况,使车辆结合数字信息进行更高效的决策和控制。路上有行人就减速,晴了就加速,前面出事就提前绕道.在车路协调的加持下,你可能很难再遭遇堵车。
技术再强大,最终还是会被人利用。如果自行车智能难以突破安全性和成本的限制,这种自动驾驶的实用性如何?埃迪还记得苹果1984年发布的麦金塔电脑,可以写字、画画、做手表,新时代几乎可以订购办公工具。但是内存只有128K,连续打10页就会崩溃。设备再厉害,基础设施也跟不上。怎么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