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自动经销商合成
欢迎来到Autodealer@163.com
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应该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包括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低点,以及疫情缓解后汽车市场的加速复苏。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5月以来,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速连续几个月超过10%,其中9月和10月的月销量创下新高,达到255万辆以上,堪称“金九金十”。不仅如此,据格实汽车统计,11月份汽车市场延续旺季,大部分汽车公司销售业绩依然亮丽。
多家车企销量继续攀升
根据上表格实汽车统计中的汽车公司销售数据,11月份大部分汽车公司的销售延续了之前的增长势头,呈现正的同比增长,部分汽车公司的销售不仅实现了环比增长,还进一步实现了同比扩张。
根据SAIC最新销售数据,SAIC 11月份销量达到643,928辆,比10月份增长7.9%,同比增长10.7%,同比增长9.6%。因此,11月份的累计销量降幅进一步收窄至12.4%。在集团的汽车公司中,除上汽大众同比降幅较前有所上升外,其他汽车公司的表现更为抢眼,尤其是上汽通用和SAIC大通的同比增速达到39%以上。
最近几个月,长安汽车集团的销量也在稳步上升。11月份销量达到219,526辆,比10月份销量增长3.2%。与去年同期相比,长安汽车11月份销量增长24.5%,与前两个月持平,业绩相对稳定,进一步扩大了今年的累计销售增长。长安福特是长安汽车最优秀的公司,同比增长52.8%,其次是长安独立,同比增速低于10月份,但仍达到23.5%,也是不错的成绩。
广州汽车集团11月份销量继续上升,当月共销售新车217654辆,环比增长3.7%,同比增长11.4%,累计销量降幅收窄至2.2%。从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广汽集团的年销量有望实现正增长。在其汽车公司中,广州汽车乘用车11月份销量同比增长5.3%,低于10月份。但从环比来看,11月份广汽乘用车销量较10月份增长7.3%,值得肯定。此外,奇瑞集团、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威来汽车、魏玛汽车、零跑汽车、理想汽车也在11月份取得了强劲的表现。不难看出,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汽车企业年底的大幅盈利的影响下,国内汽车消费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振。那么,明年12月,国内汽车市场和汽车企业还会延续这样的好局面吗?
据总工会分析,12月份有23个工作日,比去年同期多一天,汽车市场产销增长势头比较大。据统计,8个省35个地级市的地方消费促进政策年底前已经到期,对年底汽车消费有一定的拉动作用。此外,新能源正在获得势头,预计将继续增长。同时,该机构还指出,由于明年春节相对较晚,节前销售期推迟,12月份的零售不会太热。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有很多关于汽车芯片停产、汽车企业停产的传言,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将对下一步汽车销量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对此,该协会表示
在专家解读2020年车市成绩单:远高于预期,在全行业的积极努力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如提高汽车指数、扩大新能源汽车补贴、汽车折价补贴、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此外,各地还开展了各种促销活动,对汽车市场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预计全年实现2000万辆。商用车方面,由于新基础设施和旧车淘汰政策带来的需求红利,预计年销量将超过500万辆,创历史新高,对总量起到了支撑作用。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新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已经持续了七个月。
同时二手车市场也更加活跃,11月份中国二手车交易量达154万辆,同比增长14%左右,连续四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加快报废机动车的回收、释放汽车消费的空间,对于促进汽车消费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国报废车的回收也呈现加快趋势。11月份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报废机动车的月回收量达到了25.3万辆,同比增长了25.6%,创造了历史新高。10月份我国汽车进口数量同比增长了64%,进口的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高出7.7个百分点,也是呈现出连续四个月两位数的增长,对拉动内需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下一步,商务部继续着眼于汽车全生命周期,抓住二手车、报废车等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汽车流通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完善汽车使用消费政策,优化汽车消费环境,搞活汽车流通,促进汽车消费。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汽车发展处二级调研员白华介绍,今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应该能达到130万辆,远远高出年初时的预测水平。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实现了“一个引领、两个完善、三个突破“,“一个引领”是指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我国发展的新动能,引领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两个完善”是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都实现了贯通,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4.3万座,换电站528座,各类充电桩150万个,建成了“十纵十横两环”约4.9万km的高速公路快充网络,“三个突破”是指实现市场突破,技术突破和产品突破,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累计推广超过500万辆,占全球50%以上。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汽车产业向汽车强国冲击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