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歌汽车工业信息原件]
1月16日,爱歌汽车获悉,在中国电动车百云论坛(2021)委员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在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战略规划、团队建设等。将受到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双重关注,所以我希望企业应该更加谨慎,把握发展趋势,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
万钢表示,跨境融合是新的发展趋势。去年我们提出,电力驱动、智能联网、共享出行将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它将涉及能源、电力、R&D和制造业的企业。因此,在产业规划中,特别提出建设新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系统以及信息和通信产业的整合和发展;建立面向未来出行的新能源汽车、智能能源、智能交通集成创新平台,共同应对关键问题、跨越关键技术,提升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整体集成创新能力。万钢认为有三点值得认真研究。
首先是“车、路、网、云”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智能网络连接是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融合的起点,可以构建数字通信信号传感系统,开辟客流、物流、信息流,实现与城市、交通收费设施的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将为5G、智能道路、智慧城市数据、大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等多个行业提供产业融合的平台。共同推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汽车与能源的双向融合已经成为大趋势,需要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的双向互动。新能源不仅是电力的消费者,也是电力的储存者。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节能互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用电成本,提高电网的调峰效率和安全应对能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合作,有一点值得特别关注,那就是开展“光存储、充放电”,即将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充放电进行整合。因为我们都知道,DC快充电压越高,就会对电网产生影响。如今,特别是光伏和谷电的能量存储以及电池的二次利用被用来减轻高压DC充电对电网的影响。
随着汽车与交通的跨境融合,共享出行的目标是提高汽车与道路交通运营质量和通勤效率,使有限的交通资源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流和物流需求。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加快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连接,优化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中的使用环境,形成一体化的智能出行服务系统,满足人们对安全、绿色、方便、舒适的希望。同时,随着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建设绿色智能物流运输系统,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新智能物流形式,也可以创造出安全高效的物流运输新服务形式。
第三点,把握创新能力,做前瞻性部署。从去年的技术趋势来看,动力电池的单个能量密度有r
近期还需要解决单体电池正极由低钴向无钴发展,负极加硅的问题。同时,各种功能电解液和功能隔膜的开发以及正负极的干法制备工艺可以大大提高电池的质量。从电池系统来看,采用智能技术优化热管理系统,主要解决冬季预热加热、充电后降温散热和Wally的低温和安全风险问题。
中长期来看,一方面要持续推进防控热失控和热扩散的大数据安全预警技术,系统提升电池系统安全性;同时,面向未来,需要加强正负极材料和固体电解质,特别是固体电池,解决正负极与电解质的界面问题和导电问题,从而系统地推动固体电池的原创性创新。
我们的电驱动技术也取得了很好的进步。首先,电驱动正朝着高效、高速、高密度、低振动、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各大电机企业开发了三位一体的电动驱动和装配系统;另一方面,IGBT高效大功率功能芯片、电机控制产业链以及碳化硅器件和控制器也取得了很好的突破。继续完成IGBT芯片关键工艺和芯片模块的生命认证,真正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随着电动汽车电压的提高,高速高精度齿轮、低摩擦轴承、编织线制造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比如国外用了大量的16000转以上的电机,但是我们还是有点缺。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需要长期部署和实施。科技部从十三五开始部署第三代宽带隙半导体器件。同时,他们应该研究R&D和外延材料制造、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和模块封装,并建立一个国内和国际双循环产业链。与此同时,虽然我们是一个需求大国,但我们应该重视低重量稀土和无稀土永磁体、纳米非晶材料等高磁性材料的R&D和制造,系统地安排驱动系统的设计和软件的研发,构建一个层次化、模块化、平台化的设计软件系统。
在电子控制这一部分,万钢认为智能控制急需重构
电子电气的架构。因为传统的汽车电子系统,是在过去近30年的逐步开发当中形成的,它现在已经难以满足未来智能网联和电力驱动以及共享出行的需求。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智能控制,需要系统规划,构建新一代的电子电气架构,形成集中式的整体构架,满足智能网联的高算力、大数据量,以及软件更新的需求。万钢表示,2015年时候我们就提出了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汽车的轻量化,这几年我们看到高强钢的应用已经普遍地展开,同时高性能的铝合金应用已经开始起步,特别是高真空压铸减振器支座以及全铝车身上市销售,也高兴看到先进复合材料,比如碳纤维的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钢铝车身也是未来轻量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精彩内容回顾
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