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用小米造车需要注意什么?

昨天,“小米造车”的消息不仅在科技圈和汽车圈沸腾起来,还引发了两次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我们对这个半公开的“秘密”并不感到惊讶。面对新能源造车的热情,如果行业内有龙头企业还没有“参战”,很容易被“能力”质疑。毕竟,格力、五粮液、恒大这些看似与“造车”无关的企业,都在试图踏足这片“热土”。

当然,也有雄心勃勃的互联网巨头。

如今,特斯拉的总市值飙升至8000多亿美元,几乎是长期主导全球汽车公司市值的丰田汽车(Toyota Motor)的四倍(约2100亿美元)。

作为中国汽车制造的生力军,威来的总市值一度超过大众集团位居世界第三,股价同比上涨1800%以上;小鹏和理想也冲进了前20。

谁能抵挡这样的诱惑?

此刻,百度已经正式宣布,将亲自造车;阿里和SAIC联合成立智基汽车;苹果也和起亚联手,以231亿人民币进入造车圈。

如此热闹的场面,经过10年的拼搏,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小米,不能缺席。

昨天下午,“小米造车”的消息发布后,一度上午跌4%的小米集团,在尾盘迅速上涨,一度涨幅超过12%,最终收盘涨6.42%。公司市值达到7722亿港元。

有利形势已经在资本上显现,那么小米未来如何做好造车?

「用小米造车」的步骤在哪里?

虽然小米时不时否认造车的传闻。这一次,小米办公厅副主任许也在微博上回应说,掌握一个原则就够了:“谁说小米要造车,都是假消息。”

但实际上,小米已经接触到汽车行业,渗透到智能旅行领域。

据报道,早在2012年,小米创始人雷军就前往美国硅谷特斯拉工厂试驾,2013年,他多次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并写了一篇长文记录自己的感受,由此可见他对智能电动车行业的浓厚兴趣。

虽然还没有涉足汽车行业,但雷军被称为“伯乐”,是中国制造汽车的生力军。他不仅是威来汽车的第一位投资者,还与威来创始人李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后,雷军名下的顺威资本和小米科技分别参与了肖鹏汽车的A1轮和C轮融资。

资本方面,据媒体统计,小米科技、雷军个人、顺威资本已经投资了约40家与汽车制造、汽车后市场、旅游相关的企业。

在R&D投资方面,小米也多次立项、考察造车项目。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系统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从2015年开始,小米先后申请了恒速巡航、能量补充、车辆控制、导航、辅助驾驶、驾驶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

最新的传言是,2020年12月底,网上说小米即将发布比亚迪生产的‘年轻人第一车’——青月S1。不过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小米PR造谣了,比亚迪也表示消息是谣言。

尽管如此,小米在车联网领域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小米语音助手萧艾与中国奔驰乘用车R&D中心合作,使小米能够通过各种产品积极参与物联网(loT)生态。

s/20210221/20210221124012_e29e81b96874360a2db659f873c4b064_5.jpeg">

比如,通过小爱同学,梅赛德斯-奔驰 MBUX 人机交互系统、威马 EX5车型、一汽奔腾 T77米粉定制版车型能够实现对智能家居的控制;小米手机亦可以发挥小鹏和比亚迪车钥匙的作用;小米手表同样支持蔚来相关车型的智能控制。未来小米还将把支付体系延伸至车端。

但目前来看,小米除了融资和车联网领域的渗入,面对轰轰烈烈的汽车新“四化”技术,在汽车行业,小米的布局并不多。

小米如何造车?

性价比高是小米手机最大的亮点。 华丽的大屏以及流畅的系统,都让小米在国内圈粉无数。 这也让消费者对未来小米汽车的定位有了猜想,此前, 雷军 曾 表示小米 手机的 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 。

那么小米造出来的汽车「会不会也是走超高性价比风」呢?

但现下,相比小米要造出什么样子的车,更为重要的是小米如何造车。 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

放眼整个行业,互联网造车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自主造车; 自主设计,汽车厂代工; 与传统车企深度合作。

在造车模式上, 阿里、百度都已经官宣了 和上汽以及吉利的合作,至于腾讯也传出即将和长安合作,更早的滴滴委托比亚迪代工的车型都已经上市; 而大洋彼岸的苹果更是爆出和现代、日产进行过代工谈判。

小米 通过全球采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 但 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方式, 造车并不那么容易, 汽车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 和 大量的资金投入,不是说把零件都买好就能 制造 出一辆不错的汽车。

特斯拉之所以能短时间成为 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 是由于 它沉淀多年的 AI 驾驶技术, 以及 花费500亿砸出来的超级工厂 ,而这些 都是许多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条件。

当下,在走向智能化时代的 过渡时期,无更多技术依靠,从零开始的小米选择 传统主机厂现成的工厂与成熟的平台技术,快速实现自身产品投放市场,是捷径 也是最保险的做法 。

对于打造智能汽车, 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 , 软件智能 + 硬件安全 的组合是当前最流行的方式,更 有利于发挥 双方 自身的优势 ,但这其中,前进的路也依旧并不平坦。

譬如,此前有媒体报道, 日产与现代希望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融入到苹果的研发过程中,帮助自己去积累更多传统汽车工程之外的能力,但苹果并不希望和传统车企分享自己的核心技术。 这也就意味着, 未来跨界资本和传统车企 不仅是合作关系,双方更 是一种竞合关系 ,如何去权衡,处理好这种关系亦是一个难题。

好在,目前市场中已有 各种企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于小米来说,这 都 是很好的借鉴。

结语

在汽车行业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下,汽车企业已不单单局限于制造业的身份,而是努力实现全方位、跨行业的融合,协同发展。

而 小米 、 阿里 , 百度 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不仅仅满足于自己供应商的身份和角色, 而是希望自己在汽车新四化时代可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甚至可以成为这个百年不遇风口的主导者 。

此前,国家提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到2025年将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0% 。 这就意味着, 未来新能源汽车2025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万辆,是目前的5倍左右。这意味着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 汽车已经从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开始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未来, 衡量一辆汽车的价值主导因素不仅是 传统的车身和底盘 ,更多的是计算和连接技术以及 自动驾驶软件等智能化因素,而这些技术恰恰是互联网公司造车的优势所在。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像小米这样跨界竞争者的到来 , 可以快速推荐新能源车市场发展,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亦是件好事, 说不定小米或其他跨界车企会有什么奇思妙想, 就带给我们些什么新鲜玩意儿,并在汽车行业再杀出一条新的道路呢 。

当前,随着 越来越多 跨界 公司进入造车的赛场, 新一轮优胜劣汰式的竞争又要开始了,在大浪淘沙式的洗礼下,谁又能活下来,活得好,还未可知。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