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一个久违的开始。
据协会数据显示,1月份国内窄轨乘用车销量达到216万辆,同比增长25.7%。如此高的增长率在中国汽车市场过去十年的月度表现中排名第二。加上汽车市场各种有利因素的出现,预计全年实现正增长是一件大概率事件。
汽车、MPV、SUV和新能源乘用车四大细分市场均出现较大同比增长。其中新能源窄版乘用车同比增长274.5%,成为汽车市场增长的“助燃剂”。具体到厂商名单,除广汽本田外,前15家车企都在经历大幅增长。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是明显的。股票竞争时代,头部效应集中,腰队生存压力变大,尾车企业会加速淘汰。
独立成长率比合资强,团长团队有很多亮点
据协会数据显示,1月份自有品牌零售额同比增长38%,明显高于主流合资企业的13%。增长趋势良好,并有回到峰值的趋势。如果分析批发销量,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2%,上汽大众和SAIC通用的亚军和季军位置也分别让位于吉利和长安,长城汽车也攀升至第五位。
作为自有品牌的大哥,吉利1月份销量达到15.63万辆,柯灵品牌连续创下月度销量最高的新纪录,无疑是中国关注度最高的汽车公司之一。其市场表现亮丽,频繁的战略投资也引人注目。重组力帆,与FF合作,与百度成立电动车合资公司,最近宣布与沃尔沃合并。
不难看出,吉利不仅擅长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产品,而且对未来汽车市场的战略布局和投资也有着独到的眼光。
紧随其后的长安汽车1月份销量15.3万辆,同比增长97.8%,长安汽车与吉利的差距正在缩小。其SUV车型成为销售主力,汽车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随着蓝鲸动力设计突破的双重加持,以及UNI系列车型冲击高端的成功,长安汽车在市场上建立了更大的竞争力。
长城汽车的产品线相对简单,专注于R&D和SUV的推广,但它拥有四个品牌,即哈弗、长城皮卡、欧拉和WEY。在多点的共同努力下,1月份新车销量达到13.9万辆。尤其是大狗、初恋、坦克等新型接地产品,在柠檬、咖啡等技术平台的加持下,具有巨大的爆炸潜力,也为长城汽车进军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比亚迪、奇瑞、广汽传祺等中国品牌汽车公司整体表现强劲,而Zotye汽车、力帆汽车则陷入经营困境,濒临被淘汰。
新能源两极分化严重,自主品牌占大头
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的强力辅助。数据显示,1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16.8万辆,同比增长290.6%,保持了去年的强劲增长趋势。竞争激烈的新产品的出现,尤其是新力量的胜利,共同推动了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其中,A00销量6万辆,份额达到纯电动汽车的42%;A类电动车和B类电动车销量为3.3万辆,各占纯电动车的23%。
销量方面,万辆以上的企业有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特斯拉中国、SAIC乘用车、长城汽车,销量38496辆,20330辆,
tiao.com/news/20210227/20210227121155_ad834d8dfde4c47399c23f73383a0bc8_5.jpeg">具体到车型上,五菱 宏光 ( 参数 丨 图片 )MINI EV以25778辆夺得冠军, 奔奔EV 也有3240辆的销量, 奇瑞eQ 销量同比暴涨741%。不难看出,更迎合城市用车需求的A00级电动车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未来的销量相当可期。 汉EV 冲劲十足爬到了季军的位置,9298辆的销量直逼特斯拉 Model 3 。
整体看来,1月电动车呈现出高低两端强势增长的局面,销量Top15榜单中自主品牌占据13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合资集体下滑,德系疲软,日系强势
虽然合资品牌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但是面对增速明显的自主品牌,还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
从市场趋势亦可看出端倪,强势的合资品牌能通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实力稳守自家阵地,但一些弱势的合资品牌就只能通过大幅度的终端优惠,以性价比去与自主品牌抗衡。
具体到系别的竞争中,德系和日系的竞争一直比较胶着。从1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来看,日系品牌21.6%,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低于德系品牌 4.1个百分点。虽然双方都处于下滑态势,但日系稍微领先德系。
归根到底,还是产品吸引力所导致的。众所周知,德系是较早使用“平台”造车的,旗下可以衍生出较多的兄弟车型,能覆盖更为广泛的消费群体。近年来,南北大众似乎缺乏重磅新车的推出,加上上汽大众的拖累,整体热度并不如日系。
反倒是以丰田、本田为首的日系品牌,将双车战略玩得比较厉害,诸如 皓影 、 威兰达 等衍生车型推出后有着出色的销量表现。在猛烈的产品攻势下,车企保持着较高的品牌热度。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日系反超德系成为市占率第一的车系也是大概率事件。
除了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9.4%,同比增长0.7%之外,日系、德系、韩系、法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均有不同程度下滑。相对于日、德系品牌来说,韩系、法系品牌的发展态势并不如意,市场份额越来越低,想要触底反弹,必须学会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布局,及时作出战略调整。
钟观
总的来说,在宏观经济和政策层面持续对汽车领域的强有力支持下,即使未来充满不确定因素,汽车市场的整体表现还是有底气的。
从各大车企的销量走势以及系别的市场份额中不难看出,车市马太效应尽显,头部效应更加集中。在存量竞争时代叠加“新四化”的影响下,2021年中国车市将加速洗牌,弱势品牌若不能抓住新能源的机遇,生存机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