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从“刀片电池”到“杂志电池”,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经过多年新能源汽车的变革,电动汽车已经进入了成千上万家庭的生活。从电动汽车领先的汽车公司特斯拉,到国神车五菱

洪光(参数|图片)

MINI(参数|图片),以及逐渐走向电气化的公共交通,这些都预示着汽车行业未来的方向。

国内的汽车工业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迅速,跨越了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百年历史。国内外汽车企业都已经到了内燃机技术领域的瓶颈阶段。虽然国内技术在这一领域与国外技术还有一定差距,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让国内车企看到了新的方向。无一例外,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一系列周边智能技术仍是这一领域有待开发的蓝海,中国汽车企业正在逐步上演弯道超车的精彩表演。

“不火”还是动力电池技术的关键

去年,许多国内外汽车公司拥有的电动汽车因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而被陆续召回。最近,由于电池起火的风险,LG Chem和现代面临80亿元的巨额召回成本。三星SDI也面临着召回压力,但LG Chem和三星SDI遭受了巨额资金损失,这也将对其他汽车公司继续购买电池造成一定的阻力,甚至给整个韩国电池品牌带来负面影响。正因如此,产业链上所有企业都在围绕电池安全攻关,其中“不火”电池技术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

新能源电动车的制造不再是难题,各行业巨头也进入造车阶段。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全面禁止燃烧,使得动力电池的话题再次被提上了舞台。无论是电池自燃的安全性,还是电池能量利用的效率,整个行业都在期待着汽车电池的一场革命。春天花开的时候,也迎来万物复苏的日子。今年,汽车行业也变得特别活跃,新车型、新技术不断发布。

动力电池公司押注于“技术创新”

所以,就在国外电池品牌陷入质量危机的时候,恰恰为国内电池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众所周知,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是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两条主流电池技术路线。

其中,单就安全性而言,去年3月,比亚迪推出了一款形状类似“刀片”的磷酸铁锂电池,并将其命名为刀片电池。这款磷酸铁锂电池轻松通过电池针刺测试,不冒烟不着火。当时比亚迪还声称,刀片式电池将彻底把自燃从新能源汽车词典中抹去。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其较高的耐热温度,相对更安全。至此,磷酸铁锂电池的风头确实超过了三

元(参数|图片)锂电池。

比亚迪指出,电动车行业过于追求能量密度,而忽略了安全问题,所以比亚迪选择了比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作为替代。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相对认可,但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仍然是业界公认的痛点和难点。

三元锂动力电池最大的特点是单位功率较大,这是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的结果。然而,三元锂动力电池的一大缺点是受到冲击和加热时燃点低。所以对三元锂动力电池的保护要求很高,防止事故发生。而三元材料动力锂电池主要包括镍钴铝酸锂电池、镍钴锰酸锂电池等。由于镍-钴-铝不稳定的高温结构,

致高温安全性差,且pH值过高易使单体胀气,进而引发危险,目前造价较高。

而弹匣电池针对的就是三元锂电池的安全问题所研发,在今年的3月份广汽埃安推出弹匣电池技术,同样采用电池针刺试验,弹匣电池整包在热失控开始5分钟后,出现1分钟短暂冒烟,无起火、无爆炸。电池整包静置48小时后,电压降至0V,温度恢复正常。拆开整体结构,只有被刺电芯单一模块发生热失控,其他电芯完好,同时,电池整包内部结构完好。显而易见这项技术在行业首次实现了三元锂电池整包针刺不起火,攻克了公认的行业难题,重新定义三元锂电池安全标准。

磷酸铁锂电池或成更廉价的“新汽油”

在市场和技术以及补贴政策的导向之下,具有寿命、成本、安全性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更多被平民车型、运营车型、商用车型所选;具有大容量、高能量密度、快充效率更高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多为中、高端车型所选。

该情况是否说明在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车企除了在智能化配置、自动驾驶等方面的角逐,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整车成本,而电池价格会影响车企在未来市场中的胜率吗?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增长巨大。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最大的区别就是能量密度更高,尽管高端品牌出现采用磷酸铁锂的车型,但磷酸铁锂短时间内难以撼动三元锂在高端车的地位。目前,LG化学遭遇重创、松下电池充满变数,宁德时代虽然基数地位颇高但实际技术路线存疑,从技术创新推向市场层面来看,难以预测。另外,还有特斯拉4680电池将落地,老牌汽车厂商参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发展,整个动力电池行业仍充满变数,同时充满机遇。

汽车网评:汽车动力电池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过去几年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孕育而生,包括下游整车、充电桩,中游电池、电机和电控等“三电”领域,以及中游材料环节,上游设备、金属资源等,具备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完善的产业链,其中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整车价值量中占比最高,约为 30%-40%。

对于中游制造行业来说,在产业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池安全化设计、车身轻量化、电机高能量密度化,均为主流的技术演进方向。与此同时,锂电池环节依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机会集中领域。 受全球各国对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加大及主要车厂加码布局,动力电池产业也将有望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具备技术、成本与规模优势的动力电池及上下游企业,也势必将在全球电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