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20万吨退役电池大量流入黑市,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爆炸性污染”十分警惕

4月13日,新华社发文称,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20万吨左右,其中大量将流入小作坊等非正式渠道,带来安全和环境隐患。如何避免新能源汽车“爆炸式增长”带来的“爆炸式污染”,值得警惕。

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36万辆,今年第一季度将比去年同期增长2.8倍,销量将达到51.5万辆。与销售数据相比,投资市场更热。除了三大新造车势力的高市值外,百度和小米今年也相继宣布了新能源汽车的“入圈”。

然而,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存在隐患。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为20万吨(约25GWh)。2025年累计退役量约78万吨(约116GWh)。

2018年,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汽车厂商承担动力电池回收的主要责任。自2018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两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动力电池全利用行业标准条件”的27家企业名单。

主机厂和专业电池回收企业应该是“主力军”。然而,由于多种因素,行业内的动力电池并没有流入正规渠道。

专家指出,一个20克的手机电池可以污染一平方公里的土地约50年。更大更重的电动车动力电池含有镍、钴、锰等重金属。处理不当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电池回收成为一个日益困难的问题。

据报道,电池回收涉及新能源汽车整个价值链的发展。从上游的矿物化学品到电池模块组装,再到电动车的使用和下游的报废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没有这个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价值链是不完整的,无法形成有机的闭环;同时,它也是获取一些关键稀有金属元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前,动力电池的回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动力电池的梯级利用,另一种是回收利用。如果电池容量在40%-80%,可以在其他行业二次使用。当电池容量低于40%时,拆开电池,回收原材料。

电池回收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点,如报废电池内部短路、电池存放不当外部短路、电池拆卸时操作不当等。容易导致燃烧、爆炸等严重问题和事故。但不合格的拆解厂和小作坊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回收后会以次充好,重新销售。如果没有高标准、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但过去这种小作坊拆解厂的运营模式重复,缺乏拆解回收电池材料的设备和技术,这种随意处置的模式会对水土造成严重污染。如果进入壁垒得不到控制,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二手贩子”。

专家建议,动力电池回收需要提高行业标准,加快技术问题的突破,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本文来自《The Paper》,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The Paper》APP)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