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部分“靓号用户”在携号转网时被索要高额违约金,以及有用户靓号欠费被注销、找回需支付巨额费用等事件,有关手机靓号的争议和乱象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中新经纬记者采访发现,之所以靓号频繁“引雷”,关键在于靓号市场缺少规范,各运营商间缺乏统一标准。与此同时,在运营商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庞大的靓号灰色交易市场。
靓号频“引雷”2019年11月27日,携号转网正式在全国提供服务,用户可自由选择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而不用变更原有电话号码。紧随而来的,是网上的各种热议,尤其是有关携号转网过程中的“天价靓号”问题备受关注。
据媒体报道,山西太原的杨先生在办理携号转网服务时就被告知,自己的手机号码存在有效期20年的靓号协议,要转出的话需要缴纳违约金1.8万余元。
另据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李先生去联通营业厅办理携号转网时,从客服处得知其尾号为“66”的手机号是靓号,而靓号若要进行携号转网,需要缴纳违约金。
报道援引联通客服人员的话称,由于李先生的靓号仅使用了5年,按照靓号20年的“合约期”,办理携号转网需要缴纳剩余15年的违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