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成立16支省级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科普志愿服务队
还记得两个月前,在建设六马路小学操场上发生的事吗?
广东省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动发起成立了全国首支“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志愿服务队”
中山眼科中心陈伟蓉医生、珠海市人民医院侯光辉医生等10名“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发起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科普小分队”,在全国开展预防近视科普活动。
活动现场,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医院的志愿服务队代表,从各位领导手中接过“广东省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科普志愿服务队”队旗。
省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3月印发通知,倡议委直属医院和驻粤高校附属医院成立省级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科普志愿服务队,按照“自愿参加、规范管理”的原则,组织专业能力强、有丰富健康科普工作经验的眼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在院内外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科普活动。
通知发出后,各医院积极响应,迅速成立了16支志愿服务队伍,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宣传活动,充分体现了我省广大医务人员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珍爱生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日前,省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公布了16支省级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科普志愿服务队名单。
广东省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
科普志愿服务队名单
这些志愿服务队是做什么的呢?
服务队将根据我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需要,在院内院外开展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通过公益讲座、咨询义诊、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结合“三下乡”、名医走基层、对口帮扶、健康扶贫等工作,深入校园、社区、乡村开展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健康教育服务,指导基层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儿童青少年、家长和社会各界对近视预防的认识。
各地市卫生健康部门参照省的做法,积极动员本地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专业人员成立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广泛、深入开展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科普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知识和技能,共同呵护儿童青少年眼睛。
设计:林婷
沈阳医学院留学生志愿服务队:学校就是我们的家
新华社沈阳8月11日电题:沈阳医学院留学生志愿服务队:学校就是我们的家
新华社记者吴子钰、包昱涵
眼见两位留学生走来,身披红绶带的尼日利亚姑娘萨丽立刻起身迎上前。“滴!滴!”手中的测温枪发出声响,显示“体温正常”,萨丽才让两位同学进入超市。
对萨丽而言,这一套流程她早已操作了无数遍。从严冬到盛夏,作为沈阳医学院留学生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萨丽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学校。“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当困难来临时,我们肯定要尽己所能帮家里渡过难关。”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沈阳医学院有近200名留学生一直留在校园。为了更好地在留学生中开展抗疫工作,学校积极组织留学生参与抗疫志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迅速组建起一支留学生志愿服务队。从最初仅有20名队员,发展到如今的百人队伍,这支来自五湖四海的力量在助力学校留学生抗疫方面,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留学生之间更能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和国家风俗。志愿服务队的成立,也可以让他们在学院的引导下,更好地互相帮助、自主管理。”沈阳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慧文说。
“我想用自己所学帮助更多人。”来自吉布提的李和是志愿服务队的“元老”,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的大五学生,他坦言加入志愿服务队的初衷离不开一颗“医者仁心”,“在疫情期间参与志愿服务,是让我们提前体验医务人员肩负的。”
测体温、查口罩、宣传防疫知识、定期对宿舍消毒……志愿服务队的抗疫工作很快就找到了节奏。他们进一步分成四个小组,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于来自津巴布韦的班迪而言,参与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大家齐心协力去完成一项任务,哪怕我只做了其中一点点,我也觉得是有意义的。”
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姚依含说,留学生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对学校的防疫工作起到了很大帮助。“这些事情乍一看不多,但做起来真的很耗时。比如疫情初期,在校留学生一天要汇报三次体温,之前都是我们老师去宿舍帮着测,后来就是志愿服务队的学生负责了。”
不仅如此,志愿服务队还对留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关注。“因为在疫情期间,大家不能回家,也不能离开校园,所以我们也时刻关注着大家的心理健康,以防有人出现焦虑、急躁等情绪问题。”李和说。
就这样,近两百名留学生相互扶持,在校园里一起度过了将近8个月的“封闭”时光。
班迪说,疫情刚刚暴发时,家人总打电话要他回去。“可是留在中国更安全。”班迪总是这样解释留下的原因,“学校在防疫方面做得很到位,可以说学校就是我在中国的家。”
李和更是借机向家里人传授起中国的抗疫经验,教他们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从一个医学生的角度,我觉得这些做法在应对疫情上都是有效的。”
“国家抗击疫情的努力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留学生说看到了一个勇敢的中国、一个温暖的中国。”王慧文说。
不过最打动李和的,还是“团结”这个词。“我们大家一起为一个目标努力,就是团结,这是疫情期间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李和说,他相信只要大家在一起,就一定有真正战胜疫情的那一天。(完)
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山东省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队:多元化志愿服务项目,以文化人
编者按:
8月26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山东设分会场。会上公布了2019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和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名单,山东22个先进典型榜上有名。即日起,齐鲁网·闪电新闻开设“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专栏,讲述这些先进典型背后的志愿服务故事。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7日讯山东省文化馆自2009年起通过文化展演、艺术辅导、交流互动、传习体验等方式,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队多年来不断完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社会多层面人士参与的联动型、专业化、梯队式志愿服务团队。
联动志愿服务团队,2009年起打造“山东省百个基层辅导示范点”,由省、市、县文化馆整合社会力量组成志愿者辅导团,深入基层辅导,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截至2018年,此项活动共有志愿者3000余人 ,服务对象人数58000余人次,服务时间每年不少于五十八万八千小时。
专业志愿服务团队,目前志愿服务队共有文化艺术专家、非遗传承人、青年教师、大学生、山东电视台小记者团、夕阳长空舞等志愿服务支队的志愿者1089人,服务人数达十余万人次。他们多年坚持深入到社区、企业、福利院、养老中心、学校、部队等单位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对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项目志愿服务团队,山东省文化馆联合全省各级文化馆(站)在部分乡村学校设立“暖阳春苗”文化志愿服务站,面向学校驻地招募组成“暖阳春苗”项目志愿辅导员团队,为农村儿童开展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演出和展览展示等文化志愿服务,提升农村儿童的综合艺术素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目前,团队注册志愿辅导员78名,涵盖音乐、美术、舞蹈、儿童戏剧、剪纸、土陶艺、传统曲艺、传统戏曲等十几个专业。
志愿服务队创新开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项目,润物无声,以文化人。
“精彩生活 幸福使者”系列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以“弘扬优秀文化,传承齐风鲁韵”为宗旨,志愿者们围绕阳光助残、为老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和文化艺术宣传等开展志愿服务。截至2016年,共开展系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服务受众达2万余人。
“暖阳春苗”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整合十六市文化馆(站)的志愿服务资源,为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文化艺术课外辅导。目前,共开展文化艺术类课程二十余项,涵盖传统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儿童戏剧、传统音乐、美术、舞蹈等十多个专业。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2场,服务时长达586.5小时,受益学生3000余人。
“文润心田——传统文化的灵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让人们亲自参与非遗作品的制作和传承人面对面沟通交流,让人们体验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养。
同时,山东省文化馆还开展了“爱心走基层”“春雨工程边疆行”“非遗大课堂”等系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辐射面广、受众群众多,在活动中打响了文化志愿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