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盘”?少林寺多座石碑被游客摸出包浆,金庸纪念碑也未能幸免
11月4日,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内,多座石碑被多年了往来游客盘出包浆,其中包含金庸纪念碑,达摩石碑及院内多座石碑。据了解,石碑包浆因导游带领游客参观,讲述碑文内容及石碑来历时游客抚摸祈福导致。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龙门石窟佛像被摸出“包浆”
国庆期间,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游客爆棚,景区有一些千年佛像紧邻过道,虽然有围栏保护,但还是有许多游客伸手触摸。
还有人钻进护栏触摸佛像。
这些有1000多年历史的佛像,因多次被触摸而变得油光发亮,感觉被游客摸出了“包浆”。
它们本就受到自然风化的影响,而人为的触摸,更是加剧了损害的程度。
景区采取新措施:紧急架起2米高铁网
事件发酵后,龙门石窟景区采取了紧急措施。
10月6日,媒体探访发现景区已焊装了几十个铁网,将游客与佛像隔离。
景区内也增加了安保人员。
安保人员称,国庆期间每日都有上万人的客流量
“如果人人都上手摸,保护的速度也赶不上被损坏的速度”
保护文物,从自己做起!历史文物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请大家文明观赏!
龙门石窟千年佛像被摸出包浆,景区回应:增加安保引导游客
红星新闻客户端10月7日消息,红星新闻记者7日上午到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对方表示,“10月2日已经引起注意,当天就增加了保护。”管委会还说,后续研究院会对相关佛像进行修复。
据沸点拍客6日回访看到,该景区确实已焊装了几十个铁网,将游客与佛像隔离,并且新增了不少警示牌。保安人员也表示,为了防止游客触摸佛像,增加了不少人手。
景区增加了安保人员
千年石窟遭遇不文明游客,摸佛头能带来好运?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这次国庆假期,如同国内其他很多著名景区一样,这里也迎来了大量游客。原本出于保护目的,景区设置了相关护栏将佛像和游客分隔开来。但有人发现,由于一些佛像紧邻过道,仍有不少游客在隔着护栏的情况下,依旧将手伸进内部抚摸。
通过国庆龙门石窟现场的画面可以看到,在游客行走到靠近栈道的两尊佛像面前时,很多人都会停下脚步伸手去摸一摸。即使旁边有高高的防护栏,也阻挡不了他们的手。更有人把自己的孩子直接抱起来,让孩子伸手去摸,还有一个小男孩儿直接从防护栏下边钻进去,近距离触摸佛像,他的家长则负责在外边给他拍照。
据景区保洁阿姨说,这两个佛像虽然并不是很大,但是已经有差不多1000年的历史了,跟游客说过很多次,一定不要伸手去摸,但是总有人不听。大家都觉得摸摸佛头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但其实这样是对佛像最大的不尊重。
增设了高密度防护网
景区管委会:设置固定岗位保护文物的安全
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一位名为“成为你的歌_”的洛阳网友表示,“景区一直都广播提醒请勿触摸佛像,之前还在被摸得特别严重的区域设置了明显的提示牌,后面全被人撕坏了。去的时候看到景区工作人员一直都在提醒不要摸佛像,但依然有人我行我素,等工作人员走了继续摸甚至进入洞窟拍摄,完全不听劝告。保护文物不是哪一个工作人员的事情,这应该是全民都应该做的!”
龙门石窟管委会向红星新闻记者透露,10月2日发现情况后,当地旅游局向文物保护的单位,即龙门石窟研究院汇报了情况,“研究院当天下午采取措施,在可以接触到的石刻文物处增加安保人员到现场引导游客,并且制作提示标牌。在3号晚上游客离开之后,还增设了高密度防护网。”
管委会还表示,“今后会常态化地设置固定的岗位,保护文物的安全,并且还会有志愿者在现场劝导游客文明旅游。”龙门石窟研究院会对相关佛像进行保护性修复,但是不会考虑挪动佛像或者栈道,使其远离游客的触摸。
制作相关提示标牌(以上截图据回访视频)
石桃祛病消灾、摸“霍去病”保健康?不文明旅游行为何时停
除了龙门石窟,这次大假期间,同在洛阳的白马寺景区也是游人如织。大量游客争相触摸景区内一个外形酷似桃子的石头,称摸了它能祛病消灾。这个“寿桃”被游客摸得油光发亮,但据景区的一位工作人员称,这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塔的塔尖,后因战乱塔身被毁,只留下了这一部分。
而在甘肃兰州的五泉山景区公园内,每天都有大批游客为了祛病祈福,不惜排长队去摸历史人物霍去病雕像下方刻的字,借“霍去病”的名号,保佑一生健康。很多网友对游客们摸霍去病雕像刻字的行为嘲讽不已,认为这些人完全是在“乱迷信”。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霍去病年少时就体弱多病,最后也是感染了某种病不治而亡的。
此外,几年前陕西西安华清池景区内的杨贵妃雕像也曾多次遭游客摸胸抱大腿,被工作人员谴责后,游客还振振有词,“花钱进来为什么不能摸”。这样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经常见诸公众的视野,让人汗颜。
作为游客来说,如何做到文明出游?除了要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还要服从疫情防控期管理规定,佩戴口罩,主动接受体温检测,做到文明、安全、绿色旅游。要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特别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不乱刻乱画,不得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不随地吐痰,不践踏草坪,不聚集扎堆,让文明旅游成为一种新风尚。
(原题为:《千年佛像被摸出包浆,不文明旅游行为何时停?》)
龙门石窟被摸出包浆 塔尖被摸成包浆寿桃 不论你是什么 人性都会把你当做它们
10月6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像被游客摸出包浆引发网络关注。景区已焊装了几十个铁网,将游客与佛像隔离,并且新增不少警示牌。
同样遭遇的还有,河南洛阳白马寺景区内大量游客争相触摸一个外形酷似桃子的石头,称摸了它能去病消灾。寿桃被游客摸得油光发亮。其实这是汉代塔尖。
这本质上是一部分人们希望给自己生活带来好运,也就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或者一种自己内在精神方面的推动。很多人明知道这是迷信,但是,还是选择去那样做。
还有一种是出于玩乐的心态,觉得很好玩,而且看着别人摸了,觉得是不是摸了有不一样的感受,或者想摸一下,看一看是不是感觉很不一样。
另一方面,是一种跟风,看到别人在摸,自己也跟着去摸。其实,没觉得对自己有什么意义。
但是,这都是一种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人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漫无目的的,大部分的时候是在应付生活,有很少一部分是别的。
摸那些东西和怎么对别人其实是一种性质,也是同一种行为,只不过体现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因为客体不同,对古建筑之类是如此,在生活中对别人和别的事物基本上很大可能也是如此。
这也体现出平日里很多人对别人是怎么做的。这一点是很可悲的。
有句话说千万不要试探人性。这句话非常对。人性禁不起试探,人性本来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不同点。不论你是什么,人性都会把你当做那些古建筑之类。而人性是几乎没法改变的东西。
国外有一个实验,一位女性脱光了衣服躺在街道上,被打了麻醉针,半个小时的麻醉时间里,遭到了极其恶劣的对待,甚至有人拿出刀子捅向她。当然,这是一个实验,是哪位女性做的实验。这只不过是换了对待的对象而已。如同会破坏古建筑一样,很多人沉迷于损害他人。并且很多时候以为损害他人会为自己带来好处、好运。
所有的人都在伪装,卸下伪装的时候,就能看到是什么。尤其从人们学习知识开始,伪装是在日益完善,同时也在日益变化。
人的伪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就像是很多物质是有多种成分的。伪装的成分也是一样的。
过去,古代的时候,有河伯娶亲那种迷信的做法。现在取而代之的是这种,人性从来没变,只不过在文明、法制等的约束内收敛了。这仍然是伪装。
但是,伪装不意味着全部都是坏事。有些伪装是恶,有些伪装则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