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热门 > 新闻正文

张家鲁,次类型的电影,也要有失败的考量

张家鲁,次类型的电影,也要有失败的考量(图1)

“我们必须要理解观众的需求,但不能追逐观众的喜好,这是必须要特别釐清跟坚持的事情,因为追是真的追不上的!我们真的没办法预测三年之后会怎样,但是如果这个项目不是你自己愿意付出、投入的话,我们可以先暂停、先不做,去找现在有兴趣的项目,这是我最直接的建议。”

张家鲁

讲述人 丨张家鲁

文字记录丨彭湘

导演、制片、编剧是前期非常重要的组成,通常讲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血泪史,可能讲一讲就哭了。在这个工作上的确是会碰到很多困难,通常是人的问题,有时也会碰到实质推进上一些物理性的困难。今天就以我自己的经验,我如何去面对与解决这些问题。

先讲讲我自己,我其实一直是职业编剧,从台湾到北京,一直到2012年下半年跟陈国富导演和几个合作伙伴在北京成立了工夫影业,在那之后我的工作性质就开始改变。

公司有个创作中心部门,集结了中、港、台三地年轻编剧和企划一起来做项目。我本来是搞创作、写剧本的,没经营过公司、带过团队,那时候其实我很焦虑,有一阵子在我的床头、马桶边都是一些如何带领团队、或是建立企业文化的七个步骤之类的企管书。

2012年下半年到2016上半年,我就在这个创作中心带项目,做一些实质推进的工作。我实话说,这是一个教学意义大于实质推进的工作,包括我们现在有很多课程是关于编剧的推动跟养成,它当然有一些效果,但实际上还是得靠自己,尤其在编剧这一块。

以我自己的经验,在创作中心将近三年的时间,来来去去不下20个人,现在留下来写剧本的大概只有2个半,做网剧的人就会多一点,因为网剧更需要团队合作,可以让他们去投入实践的机会就相对多,但编剧真的比较辛苦一些。

我是在2016上半年把这份工作交出去。一方面我觉得时间也到了,我自己的负担满重的,公司会有一些业绩目标,那阵子搞得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这之后开始推动我自己的项目,今天主要就聊2015年之后我的三个项目,包括和娄烨导演合作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以及《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与一部片名还没订下来的警匪片。

今天我会从这些可能不是那么如意的经验里,摘取一些共同的重点跟大家。

哆啦A梦的感动麦克风

怎么样能让自己的项目更顺利地推进?这个问题我经常在思考。哆啦A梦有一个法宝叫做感动麦克风,不管是谁拿这个麦克风讲话,所有听到的人就会特别感动,会相信他说的话。我想我们做项目有一支这样的麦克风事情肯定就会顺利很多。

张家鲁,次类型的电影,也要有失败的考量(图2)

要让主创跟投资方达成共识往前推进,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在前期,都还没有剧本的时候,可能就凭着几页纸的大纲或简报,去跟大家聊这个项目肯定能赚钱,凭什么?我们做的事情跟骗子有什么差别?差别就在于说我们是一片真心。

我们是真的想把这个事情做好,把片子拍好,希望投资人有好的回报,演员来演我们的会得到奖项鼓励,导演也能在过程当中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是我们的初心,我相信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但是往往会事与愿违。

因为我们是一个人的行业,人心是特别难以预测与操控的。与我们共同进行项目的主创人员,可能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有自己的想法跟主见,否则你们也不会想跟他合作。

制片人不会想找一个什么都听话的导演,拍出来的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导演也不会想找完全听话的编剧,几年前我和李安导演一块做评审时曾跟他聊过,我想说以李安导演这种江湖地位,找编剧合作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他说一点也不。

他那时候在准备一个项目,原本找了一个编剧什么都听他的,剧本也相对顺利地完成了,但问题就是他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各位,导演是世界上最挑剔、喜新厌旧的生物。所以他就找了另外一个编剧来合作剧本,但这个编剧特别,什么事情都跟他的论点不一样。李安觉得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是有火花,为了都不知道哪里会冒出来的一丁点火花,就得忍受痛苦继续跟那个编剧合作。

我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做项目,肯定需要某种人格特质跟魅力,尤其在这个阶段。第一就是你要具备比较强的说服力、能够跟人沟通的特质,还有更开放的心灵吧。因为你真的不知道,这部、剧本最后会变什么样。

我们在这个最初的阶段,总会有些愿景,总会想这部最后会是什么样子,会找很多参考去跟合作伙伴沟通、去凝聚共识。因为创作是很多人的合作,它有很多人的意志在里头、会长出你意想不到的样子。通常你还是会认可、会接受,认为它是很美好的,最后的结果你就看票房跟观众来验证。

我在强调的是你的人格特质跟魅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是不是有一个相对让人安心的特质,安心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伙伴跟你合作,他是不是能够倚赖你?你能否帮忙解决他丢出来的困惑?如果你能协助去解决问题跟疑惑,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解决,你就具备了项目最重要的特质。你不用感动麦克风、不用去拜狐仙,大家就会很喜欢跟你一块工作,这个特别重要。

当然,我也碰过一些很年轻的导演,他们身上会一种特质,我会称为是教主。这个也非常有意思,他的表达可能也不是特别有魅力、有说服力,但本身透露出一种气质,让大家相信他会做出好东西,愿意跟他合作。他想要完成的东西,身边的人比如制片,会非常疼爱、甚至近乎溺爱地帮他完成。总之,如果你能让身边的人信服、安心,作项目这个工作就会相对顺利。

这算是一个开场,想跟大家的一下。接下来我会有五点跟大家。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如果想要达到我刚刚讲的那一种人格特质或魅力的话,第一点你要作到的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以我和娄烨合作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来谈。2013年我和娄烨导演一起做金马奖评审而认识,在评审会议时我有点意外,我是一直做类型为主,娄烨的片子比较偏文艺,但从他的发言,我发现他有类型的观点。后来我们在从台北回北京的班机上聊了很多,某些理念都还挺契合,我向他提议我来找题材,看他愿不愿意拍。

其实娄烨的里,时不时就会有类型元素,像《浮城谜事》有悬疑元素,他有往类型多转一点的想法。刚好类型算是我这几年来的专长,所以我就说那我去找题材来做。后来我就找到了一个题材,是从一篇短的网络文章出一个全新的故事。

这中间我当然跟他聊了很多,为什么确认他也希望多做一些类型的尝试呢?有一次我跟他聊到,我那时正在写《寻龙诀》的剧本,娄烨说他也筹备过《鬼吹灯》《寻龙诀》的原著

他那时候真的认真想过这事情,也找了编剧来一起,做出一个大纲,编剧是梅峰老师。我一听到就跟他说:哇,导演我真的希望你们把这个版本的《鬼吹灯》做出来,我特别想看。各位,我这不是开玩笑,你会有种期待感,可能我们想《鬼吹灯》都会想到奇幻、动作加冒险,可是如果是娄烨加梅峰老师的版本,那肯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当然他们没往下推进,但我就更确定他想做类型上的改变。

2014年开始聊剧本,我也带着编剧下来,这个剧本我参与的深,但主笔另有他人。剧本的过程跟平常差不多,也不能算不顺利,主要是我们彼此对于类型的定义不太一样。看过的人可能知道,这部片包括动作、悬疑、推理都有一些,还有一些比较激烈的场面。今年入围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我觉得这应该算是我的贡献。

张家鲁,次类型的电影,也要有失败的考量(图3)

我们做剧本工作大概有一年的时间,2015年完成相对完整的一万五到两万字左右的大纲,还不是剧本,就开始找投资方合作。第一波我们一般都先接触业内老的公司,大陆有几间传统的公司,像是华谊兄弟、博纳、万达等等。

这部类型片的预算比娄烨导演过去片子的预算都高,娄导演作品过去的票房差不多一千多、两千万,虽然我自己对他有信心,但今天我们可能要用娄导演过去票房的三倍预算来拍这部,老的投资公司会比较迟疑。等于我在第一轮找资金受到一点挫折,我开始去想该怎么办。

我自己将大陆的投资公司大概分为三类,一是前面提及以为本业的老公司,他们有相当好的经验跟成绩;二是互联网公司,像是阿里影业、优酷等;三是约莫在2012年左右,资本大量涌入市场后所成立的影视(制片)公司,这些公司的背景就各不相同,有的是以电视剧为主,有的可能本业是广告,还有的是宣传公司。

因为我不太熟悉互联网公司,通过跟朋友找到一家做电视剧领域相当不错的公司。为什么前面讲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呢?就是我得想清楚投资方可能需要什么?我这个项目能给他们什么?

第一点我就跟他说:娄导演能够拍一部类型片,在票房上面是有一定回报的。这个我当然要怀着一片真心,去做这些说服的工作。再来就是,我找的这家公司在电视剧领域有它的成绩,但方面还接近白纸。我说:你们需要一个可以主控的项目作为你们成立公司的标竿,我觉得这个项目就是一个最好的台阶。

讲到这一点,我就可以感觉出来投资方更有兴趣,反正票房这件事,谁都说不准,都是怀着一片真心在说空话(笑)第三点我就说娄导演的过往成绩跟国际声誉,他未来进到国际影展已有基本门票,这一点投资方更能听懂我的意思,以及投资这个项目对他的意义。

张家鲁,次类型的电影,也要有失败的考量(图4)

对于一个新的公司,后面两点是他们投入界更需要的一些报酬,让他们觉得这部不管在票房或口碑上,都是相对有力的一个作品。于是我就这样找到了第一个合作伙伴,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我形容就像下饺子一样,只要有一个下去了,第二个就会跟着下来,因为大家越来越有信心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等于说已经有了资金后备,可能就会开始去跟演员接触,找演员过程中当然也花了些功夫。这中间我跟娄导演有过比较深刻的沟通,今天他如果要做一个比较类型、偏市场化的项目,可能他从演员到主创都需要去做新的尝试跟调整。

娄导演也觉得认同,所以他就让我去接触新的、更有市场性跟流量的演员。我就曾经到一个非常有的年轻演员的工作现场去聊这个项目,他们很忙,可能我等两个小时,他大概只给我二十分钟谈话,我必须在二十分钟之内把我的诉求讲清楚。

我在那两个小时等待过程中,当然会觉得孤单、有一点委屈,毕竟我在业界也算是个有名声的编剧。但事后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为了把事情干成,我首先把一些自尊、很不必要的心里障碍舍弃掉,再来它等于是带我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后来那位演员没谈成,但我们就转向下一个目标,继续去往前找,最后演员组出来的盘势,还是让人开心的,这部也因此有比较多合作伙伴加入,包括发行营销等方面。最近我们拿到放映许可,会尽快准备发行上映。

刚刚跟各位,怎么样去想对方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今天如果你坐在我对面,我们讲几句,要去感觉对方在跟你客套的外表下,到底心里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你可以感受到的话,这个事情相对容易能谈成。

以现在我的能力,跟主创、投资方聊还可以,但如何跟演员聊我还在继续学习当中。他们的思考角度很不一样,我实话实说,演员想像的角度比较像外星人。

张家鲁,次类型的电影,也要有失败的考量(图5)

有充分准备,也要有失败的考量

当你去找主创、投资方或演员参与项目时,他们总是会有一堆问题,但他愿意跟你碰面,就表示他有初步的兴趣。你能否让对方安心、觉得可以依靠,对你们未来是否能成为工作伙伴特别重要。

我建议要充分准备的意思是,你去找人聊也不能只有一套预案,在过程中要让对方无所逃、把对方逼到墙角。当然我说的这些方案,它不是话术,你要评估:第一你能不能做到,第二,我一直强调的彼此建立信赖感是非常重要的。

举第二个例子。2017年我开始推动一个警匪片项目,算是一个大陆中生代导演,他有四部长片作品,前几部在票房上没有特别亮眼,口碑上起伏比较大。我事先做过功课、看过他的作品,我觉得他是有才能的导演,问题是缺少创作。

那个导演就问我什么叫做创作?我跟他解释,比方你要用三千万拍一部需要一亿二才能做到的事情,这就是自己在为难自己,而且也是为难投资方。你可以从创作的源头,剧本、分镜这些前端就把做到好,评估什么东西可以去避免浪费。

一旦你按照剧本去拍,拍摄週期是固定的,比如複杂的剧本可能要拍三个月,但是我们经过整理,你可能两个半月或者两个月初头就可以杀青,进入后期制作。这个东西对制片人来讲,在预算跟周期都有很大的节省。所以我跟这位导演说,我们要从前端就来注意这个事情。

今天我们要做警匪片,我看了他的分场大纲,从头打到尾,就告诉他这肯定不行。太多场动作戏要怎么拍?怎么调动资源?所以我给他订了一个硬性的规定,顶多打五场戏,三大两小,开头、中间、结尾有比较激烈的动作戏,中间为了要提一下节奏,可能有两场小的,稍微打得更精緻、有创意的戏,我觉得就够了。其他的戏我们用文戏,讲角色之间的故事去做推进。

这个演员我认识,但生活上没有往来,联络之后他要我给他一些时间考虑,但我希望他不要想太久。

当然,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时去关心他,问他最近睡眠好不好啊,我们那个项目你觉得怎么样?我不断地用我们那个项目来增加他的认同感。

终于到了去年年初,我觉得时间点差不多到了,我就给他写一封信。我特别喜欢写信,写信这件事情代表一种诚意,我觉得到关键点时还是得写信email也行把你自己的观点跟对方做更全面、清楚的沟通。我写了封信给这位演员,方方面面的分析,告诉他加入这个项目会如何、我们一块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两天之后他给我回复说:我们还是算了吧!观众笑主要因为时间档期可能都不相合。

一般在这个点上,可以就放弃了,再去想别的人选的可能性,但我总会觉得有点可惜。我睡眠一直是不错的,提醒大家真的要想办法让自己把觉睡好,但那天晚上我失眠了,不是因为我焦虑,而是我的脑袋不停地动、不停思考,我想到了解决方案兴奋得睡不著。

第二天我发给那位演员,问他再聊一次好不好。我提出另外一种可能性,他心里可能在想我话都说到这里,还有什么可能性?他最在意的可能还是档期,我跟他谈我们有三个男主角,第一男主角可能需要100天,第二男主角需要60天来拍,我今天来找你,就是谈第三男主角,戏分不多,但分量感十足,出现的时间都是造成剧情转折的关键点。我说:你来演第三男主角,我只需要你20天。他于是决定要再想一想。

我等于是在我们已经有的规格里提出新方案,不是去提出这个规格之外的条件,如果那样可能还会彼此建立的信任感,而我提出新的可能性是让对方觉得好像是解决方案。

这件事聊了快一个月、两个月时间,到最后他还是拒绝我了,跟这样的演员聊其实难度是比较高的。借由这个经验想跟大家的是,我们在面对这样的时,要想到各种可能性去推进,要做充分的准备、足够的预案,但不可以去开太浮夸的空头支票,同时要有一个失败的考量,事情还是有可能会不成,但很重要的是要给你的团队信心。

精挑团队,保持粉丝的心态

第二是我如果发现合作伙伴特别享受人生的时候我也会考虑,不是说我们做要过得特别苦,但好的作品肯定是需要一定的成本、代价来置换的,如果对方正享受着的人生,很可能无法进入到工作状态之中。

第三个原则比较玄,我不是迷信的人,但是跟一个人接触,你总会感觉得到这个人最近衰不衰(观众笑)如果你觉得他最近好像有点衰,可能要再下一个阶段再跟他合作。

我最近有个体会,我们合作想把项目做好,无可避免会参与合这个阶段的人生。我一直强调这是人的工作,比如对方这个阶段正好在离婚、家人被,你可能需要帮忙处理他的情绪,也许真的他不是最好的合作状态,但我们做人还是要温暖、要关怀朋友。

另外,我觉得还要有一种粉丝心态。刚刚说要精挑团队,如果团队无法支撑,再好的创意也无法完成。如果你是一个新进的工,你就去找你的偶像,被他虐你都觉得都可以合作的对象,你会心甘情愿为他工作。但有幸跟你崇拜的导演合作,到底能合作多久?通常看你的心态跟身体有多好(笑)像我跟徐克导演合作,真的身体要够好!

张家鲁,次类型的电影,也要有失败的考量(图6)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工作照

徐克有无穷无尽的创意、天马行空的思考。我跟导演合作一般都是我想点子给导演,但徐克是相反的,他不对有想法跟点子给你,多到我跟他说停了、够了、闭嘴。

2014年我们就开始谈《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的合作,我那时候手上工作很多、很焦虑,觉得我身体再好也吃不消。我直接跑到徐克拍《智取威虎山》的现场跟他请辞,他答应的特别干脆,就说:好啊!我心里还想说:你不留我一下?他就说你先到外头玩一阵再说。我事后回想,他好像已经预测到我还是会回来跟他完成第三集。果然,2015年底的时候,我们就重新谈了合作模式。

我在2006、2007年跟徐克导演认识,合作十几年已经建立良好的默契跟信任感。徐克如果问你觉得呢?刚开始你一定会想贡献自己的想法、为导演所用,但合作很久我就知道他的套路,他这么问你肯定是已经有想法,他就是等你把想法说出来之后,告诉你我的想法比你好吧!

项目过程当中,关怀大众还要照顾自己

对应到这一、两年大陆市场有些爆款,就是那些原本不被看好,但票房成功逆袭的现象。这些有两个特点:一是有话题性,成功引发某种社会话题让大家会去聊;第二就是情感,今天要做什么情感都行,家庭、爱情、父子得都可以,但是没办法先感动自己,就要感动他人就会相对难一些,但能感动自己就可感动他人,这点是我相信的角度。

张家鲁,次类型的电影,也要有失败的考量(图7)

最近我们在做的一个,是古装的奇幻题材,时空背景比较架空。这两年市场上对于这类型的并不是特别友善,现在大陆观众会有一个心态:第一是成本越高的大片,他们越会有一种抵触、仇富的心态。

再来就是他们会有一种心态觉得我们什么东西没看过,好莱坞大片也好、院、网络上能够看到的影视作品太多了。今天如果要拼内容的话,机会相对低,但是创跟观众之间,无论何种类型,能找到共感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正在拍的这部,已经拍了两个多月,它比复杂,估计要拍四个月的周期。今天早上我来之前,除了准备要跟各位的内容之外,我还在改剧本、还在找共感。这方面,我自己的习惯就是不停地追求,总会有一个更好的目标在前面等你,就看你多坚持。

立足台湾,放眼大陆

跟前面一段有关,能够感动自己的一定能够感动别人,这是我一直相信的。现在大家越来越会碰到两岸合作,不管是合拍片也好,或者是纯台片到大陆去参加拍片计划的机会。到底该怎么做会更好呢?我的建议就是三个字:做自己。

在台湾拍片预算低,但是创作空间相对大。你用一个比较低的预算,但是比较多的创意去把片子拍好,以现在目前交流的状况,很快会被看到。不管这个片子有没有在大陆上映,只要有资源,或在网路上被看见,累积你个人的口碑、能力,机会很快就会找到你。

现在大陆很多影视公司非常需要主创跟人才去完成项目,一旦你在台湾把片子拍好,非常有机会被邀请过去拍片。我自己形容这是一种磁吸效应,就像一个真实案例,纽西兰导演在老家拍了一个低成本的喜剧片,成绩不错、口碑好,就被邀请去拍《雷神3》这样的效应我觉得在两岸交流的过程中已经产生,而且速度非常快。

主办方有问我,有没有一些要大家在上课之前看,我提了几部片:《房间》《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爆裂鼓手》这几部把类型抓得特别准、把所有角色的处境都逼到极致。它不一定是追求情节上的布局,更是去追求情感上的意外,把你逼到人性的墙角,让你以为这是终点了?不,后面还有终点,这就是感。

张家鲁,次类型的电影,也要有失败的考量(图8)

剧本的过程当中你要想:什么题材、故事适合放在大银幕上跟大家,以及什么适合放在电视或网络上。因为真的是一个特别积极的消费行为,我们必须要用这些钩子去让观众感受到它的魅力。

前两天,我去看了台湾《谁先爱上他的》挺喜欢的,我能被感动就是因为它把所有的角色都推到了一个极限,在极限里头去把最真实的情境给说出来。当你把真心(今天的关键字)掏出来的时候,跟观众就达成共感了,我听说它的票房一直在往上走,这是很好的现象。

最后有一个比较直接的提醒。早些年,经常有制片人聊说要做两岸合作时,提出要来想个两岸通吃的题材。各位,这是一个骗局、一个陷阱!没有什么所谓两岸通吃的题材!对我们来说,只要你在台湾把片子做到好,它肯定是有机会的。不管这个机会是发生在现在这个项目,或者未来的项目上。

学员提问

做一个项目短则两年,甚至可能更久,作品问世是好几年的事情,如何评估作品在几年之后愿意接受或喜欢?是否有什么秘诀?

我们今天做是未来学,我们聊的都是三年后的事情,我们如何确认三年后观众还感兴趣,会引起风潮?我很残酷地告诉你,其实没有答案。我们能倚赖的不是数据分析,是社会跟个人需求。

今天做的项目你不是那么感兴趣,不是真心想要投入的话,那就真的先别做了!我们必须要理解观众的需求,但不能追逐观众的喜好,这是必须要特别釐清跟坚持的事情,因为追是真的追不上的!我们真的没办法预测三年之后会怎样,但是如果这个项目不是你自己愿意付出、投入的话,我们可以先暂停、先不做,去找现在有兴趣的项目,这是我最直接的建议。

对于年轻创,我会在创作上多有一些互动跟建议,就像前面讲的创作这个事情,我可能从拍摄上面是否合适来跟他们讨论。当然,如果一个没有主见的导演,你是不会想跟他合作的,如果我跟导演有不同的想法,我还是会尊重导演的决定。那个结果我们就要共同承担,因为我们既然选择成为合作伙伴,最后如果有问题必须一起面对。

为什么《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会有一部纪录片《梦的背后》的拍摄?是前期就讨论决定要拍的吗?

现在拍片都会有幕后花絮的侧拍,这部纪录片最早就是这样的形式。只是负责侧拍纪录的导演,是娄烨导演的夫人(马英力)她找了一些观点,等于做了一个二次创作,但它的本质就是幕后花絮、侧拍记录。

张家鲁,次类型的电影,也要有失败的考量(图9)

是否有曾经的项目,你觉得主题或题材很好,但周遭的人觉得不会卖,您如何决定是否坚持这个项目?

很想做但没有往前推进的剧本肯定是有的,我的电脑资料夹累积了不少剧本量。过去我有个心态,如果我觉得未来会有影响力的项目,我会努力去推动,现在稍微有改变了,不是不努力、不积极,而是心态变的比较佛系。

今天要完成一个项目,要做很多的统合,让大家达成共识。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拉扯,你非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推进完成不是不可能,但过程会比较头破血流,大家可能都会难受不舒服。

现在如果遇到项目短时间无法推进,我会停一下。还是我一开始讲的那句话,这是一个人的行业,所有事情的推进都是人跟人关系的演变。除了出人命、核电厂之类是大事,其他都是小事。停停看,脚步放慢一点,肯定能找到解决之道,这是我现在的信念。

刚刚提到两岸通吃是个骗局,但投资方可能会幻想利益最大化,当您被提出这样的要求,您会如何说服他们?

大概在四、五年前开始,听到两岸通吃这类的需求特别多,的确是有拍出这样的,但这种小类型、次类型的,没有一部成功的,而且在票房、口碑上都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两岸观众的需求还是不一样,你在台湾达到的共感,不一定在大陆可以达到,与其这样,我们各自把故事说完整,之后我们再看下一步可能性。

前期遇到的案子可能都还是不成熟、还需要经营的。请问您接触案子时会先抓什么元素?例如它的角色、氛围、处境等等?

我会先找片子的调性、这个片子可能会长成什么样子。什么叫作调性?我觉得就分两种:第一种是好玩的,看它多少花样、曲折,观众像坐云霄飞车一样把看完;另一种是好真实,能够让我感受到情绪、共感,特别相信这里头的人物。

大家做项目时,可以利用这个座标来想,比如要做一部喜剧片,它是偏现实主义还是它是、更幻想一点。另外就是用简报或以现成的影像素材进行混剪,尽可能呈现未来出现的样貌,可以在初期协助推进项目。

已经不是强势娱乐,在中国票房跟全看到这个现象,您如何去应对像Netflix这样的网络平台或叙事的逻辑不同?

一百年来不断改变观影习惯、放映形式。今天等于又换了一个平台,到电脑、手机上,让我们去消费、享受它。对我来说本质跟核心还是不变的,但今天我们要不要因应潮流来做改变?我觉得就看你觉得这个事情好不好玩,你有没有兴趣去做、去尝试不一样的表现形式,还是重要的。

请问您对于两岸产业的观察,台湾跟中国整体产业有什么不同优缺点可以改进或互相借鉴之处?

如果是以市场体量来看比较难,我入行是1993、1994年,是台湾的谷底,我没想到谷底之下还有谷底。台湾对政策是比较不採取保护主义的,光是好莱坞大军入袭的状态,就佔据了台湾市场大多票房。一直到2007年《海角七号》之后大家开始对台湾有信心,才是另一个态势。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人才互相交流,台湾人才被聘请到大陆做项目与拍摄,有机会到大陆去拍预算各方面更好的作品,大家保持好心态,绝对是绝佳的学习机会。先把自己各方面能力、经验培养好,再回头看怎么跟台湾的环境与新创对接,我觉得是相对良性的方式。

剧本阶段,什么样的剧本会让你觉得可以做,或者你比较不喜欢什么样的剧本?

不喜欢的比较少,我知道剧本都是很辛苦写出来的,顶多我不擅长的我不会去做。至于喜欢的,一个剧本拿出来不完美没关系,但它一定要有一个点、一股力道,让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为的。

比如前面讲的那部警匪动作片,我一开始看到剧本通篇都是打,文戏淹没在动作戏当中,但我看到了一个情节点打动我,让我觉得这东西可以做。主角被逼到牆角,本来非常恨第三男主角,但在那个点上他必须要扭转,体会对方为何做出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甚至到最后要帮他,这一点打动了我,至于其他的问题,反正都要面对解决。但如果你在项目里找不到那个跟自己相关的点,可能就建议你先跳过、先放弃。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因为期拖了一年多,制度在项目时应该就知道了,有没有在剧本上做调整,最后为何会拖那么久?

制度经历过的人可能都能体会,在大陆是不同阶段都有审委来看东西,包括剧本阶段、正片阶段,在正片阶段它还有分不同的内容。在做项目时要达成一个共识,在做阶段也要达成共识,中间需要讨论跟磨合。我们剧组跟主管单位保持良好的互动,虽然时间拖比较长,但是我觉得是相对良性的范例。

行业干货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导演

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和对军事演习进行指导调控的活动,或是指导与调控军事演习的指挥人员。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