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热门 > 新闻正文

讽刺澳军漫画作者:有空再画一张真相是什么?讽刺澳军漫画作者:有空再画一张时间过程详解

漫画豫军创作千余幅抗疫主题漫画

本报讯(记者 秦华)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后,全省漫画家和动漫工持续创作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抗击疫情主题漫画作品千余幅,助力中原战“疫”、为全国抗“疫”加油鼓劲。

疫情之下,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展现的众志成城、广大科研和医务工的勇于担当精神,点燃了河南全省漫画家的创作热情。在河南省漫画家协会的组织动员下,1月22日以来,漫画家们共创作出1000余幅抗击疫情主题漫画。这些作品在新华社、《光明日报》、学习强国、人民网、求是网等众多媒体广为刊发,用漫画凝聚起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中,新华社音视频部还以《加油!画幅漫画为你打气》为题,将这些作品集成视频节目推送给全国网友,大力普及河南抗疫主题漫画。

河南省漫画家协会主席张国晓介绍,这次抗“疫”主题漫画作品政治站位高、立意创新多、艺术感染力强,从创作内容到艺术手法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其中,既有解读防控政策、普及预防知识的作品,也有聚焦防控一线、宣传感人事迹的作品,还有宣传科学应对、增强防护意识、培育社会公德的作品。承担创作任务的既有享誉全国的资深漫画家,还有功底深厚的中青年和崭露头角的少年漫画家。

上海书展·现场丨张慰军:《三毛流浪记》如何从漫画变身电影

1935年,漫画家张乐平创作了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三毛”,从此这个有着肉嘟嘟鼻子和三根头发的人物走进了千万百姓家中。张乐平也因此被誉为“三毛”之父。

1992年9月27日,张乐平在上海逝世,但“三毛”及其故事依然活跃在图书中、电影里,并延续至今。

讽刺澳军漫画作者:有空再画一张真相是什么?讽刺澳军漫画作者:有空再画一张时间过程详解(图1)

张慰军

8月13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永远的三毛,不朽的经典”《三毛流浪记》(电影绘本版)新书会在2020上海书展召开。活动现场,“三毛之父”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为观众讲述“三毛”这一经典创作背后的故事,开启一场光影与文字的穿梭之旅。

《三毛流浪记》是张乐平亲眼见到两个流浪小孩街头饿死的悲惨遭遇后,决心创作的长篇漫画,其中有张乐平在抗战时期及部队生活里的所见所闻,融入了他对当时上海流浪儿童们生活的深刻的理解与深切的同情。

“父亲自己最喜欢的头衔是:儿童漫画家,而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不怒自威、乐于助人、好喝酒又带点童真的人,他将自己的善良、正直,投射到了‘三毛’身上。”活动现场,张慰军这样回忆父亲张乐平的创作契机。

在当时的环境下,张乐平创作的三毛的故事,可谓是大胆且敏感。在陈伯吹的鼎力支持下,1947年6月,《三毛流浪记连环画》在《大公报》付梓发表。没想到的是,一经发表,就火爆非常,引起轰动。

讽刺澳军漫画作者:有空再画一张真相是什么?讽刺澳军漫画作者:有空再画一张时间过程详解(图2)

为小读者签售

“不仅《大公报》销量节节攀升,读者们还会把报纸上三毛的漫画裁剪下来,读者的来信也像雪花一般纷纷寄来。还有可爱的小读者心疼三毛每天饿肚子,专门给三毛寄来了金圆券,想请他吃一顿早餐。”张慰军介绍。

《三毛流浪记》是如何从漫画变身电影的?讲座现场,张慰军介绍:“电影《三毛流浪记》是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4月1日开始拍摄的。当它在上海外滩开拍第一个镜头时,上海多家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因为三毛已如同现实中身边熟悉的小孩一样,深受广大读者的关心。同年新中国成立后,该片作为第一部国产故事片放映。由于是有正义感、有冲劲的年轻导演,又有其他友好单位支持,在天黑要戒严、只能白天工作的情况下,拍摄进展得很快。同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电影继续加拍镜头和剪辑,直至完成,拍摄时间才三个月左右。”

当时,在接到《三毛流浪记》改编任务后,昆仑影业文学部主任阳翰笙立即编写了第一稿剧本。第一稿基本是按照张乐平先生原著的情节改编。由于送去当时政府的审查机构,没有被通过。第二稿由继任文学部主任陈白尘接手改编,想不到第二稿送审后仍被退回。第三稿的剧本由李天济完成。几经改动,电影的内容、情节和漫画原著有多处不同。

这部不同寻常的电影,不仅跨越了解放前后两个时代,还是中国影史上第一部时下一流明星全员参与且零片酬的电影。拍摄电影中收到的善款,最后都用来为流浪儿童创办了“三毛乐园”,让孩子有饭吃、有地方住、有书读。

《三毛流浪记》电影上映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经久不衰。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三毛流浪记》电影绘本版,再现了该电影的大量经典镜头;不仅如此,还创造性地加入了《三毛流浪记》的漫画,并加以注音,让电影与漫画互相辉映,使银幕与画笔相得益彰,得到了张乐平家人的肯定。

半截儿锅贴馍 ​作者:张红粉

讽刺澳军漫画作者:有空再画一张真相是什么?讽刺澳军漫画作者:有空再画一张时间过程详解(图3)

·

·

半截儿锅贴馍

我和霞是发小,故乡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藏着我俩的少年时光。

几十年前,生活自然贫困。霞家因姊妹少,日子比我家强了一席篾儿。偶尔,她先有的一点东西,常常使我羡慕:她的一件三块多钱买来的花衣服;她头上一个两毛八分钱的金黄色塑料拢子;她在家里偷来的雪白雪白的鸡脯肉……这些曾经引爆了我内心深处的馋火和因贫穷而勃发的欲望。

更让人欲罢不能的是,她竟然还在那个飘着雪花的下午,从街上饭铺儿那个卖馍师傅八旦儿手里,两毛钱买回一个锅贴馍。

她唤我出来玩,天南海北地扯话,装在口袋里面的那个锅贴馍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她说的什么,我都搭讪支吾,心猿意马。可她,兴致盎然,滔滔不绝,直到夜色暮合,玩够的了她,才想起把口袋憋得疙疙瘩瘩的锅贴馍。

于是她掏出馍来,顺手掰开递给了我半截儿。我偷窥一眼儿馍的分配状态,俨然我的那部分只有三分之一的量。饥肠辘辘的我狼吞虎咽,竟忘记了女孩子应有的矜持。也就是那半截儿锅贴馍奠定了我和霞坚不可摧的友谊。我们的友情从此便贴上了牢不可破的。

中招考试,她以优异的成绩进了县重点高中,而我只能憋在家乡的高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她进了一所大学,毕业后成了一个国家公职人员,我却被命运抛在荒凉的沙滩上,像所有庸常女子一样,嫁为人妇。

少年时种下的种子,尽管发芽迟,依然在地下鼓着劲儿等待破土,喜欢文学的这颗瘪瘦的种子还是倔强的疯长着。写东西,在喜欢的平台上发表,时常安慰自己那颗沉寂的心。一篇参赛作品《大原(dai)锅贴馍》,飞跃千山万水。霞在北京的那个单位打来电话:要亲口品尝一下我在文章中写过的大(dai)原锅贴馍。

秋日的午后,我骑着自行车在洛宁街上穿行:路两边高大挺拔的树木,叶子依然风姿绰约,红叶石楠仿佛浓妆艳抹的待嫁新娘。

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我到了大原锅贴馍店。

已是下午三点时分,雷师傅一家正在忙碌:雷孬在和面(用老面发酵和添碱面),他的兄弟在逐一称重,一个女孩儿在擀面剂儿,一个女孩在垫油、茴香、盐等佐料。一会儿功夫,一锅儿80个锅贴馍面胚儿已经做好。父亲老雷小心翼翼地把馍胚儿放进设备箱里,15分钟不到,贴锅的那面儿黄干焦脆,水蒸的那面儿喧软白嫩。

我看痴了。

老师傅问:张老师,还是买两个?

我笑咪咪地说:我要买上十几个招待北京来的老同学,她要带走放到冰箱里面慢慢享用!

这回霞回来,我要掰开那个香气四溢的锅贴馍,把三分之二的那半截儿让给她吃。

半截儿锅贴馍,一世同学情!

·

·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