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关闭美国所有门店,中国门店已有720家恢复营业
3月17日,优衣库母公司日本零售企业迅销集团宣布,将临时关闭旗下优衣库在美国的所有50家门店,以阻止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迅销集团还称,其在中国大陆的750家优衣库门店只有30家尚未恢复营业,湖北以外的大部分门店均已重新开放。
据路透社报道,受到疫情影响,包括耐克和Lululemon在内的众多零售品牌都已宣布,暂停美国所有门店的运营。
据商业媒体Business Insider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30家零售商宣布了在美国暂停营业的通知。此外,Business Insider称,大部分门店的雇员都会得到失去工时的公司补贴。
3月16日,服装品牌Levi"s就宣布,在3月27日前,暂停关闭全美的所有门店。Levi"s的公告写道:“Levi"s一直对大众开放,但是我们也了解购买牛仔裤是顾客现在最不想做的事情了。只要保持善良、身体健康、精神上和朋友、所爱的人在一起,我们一定可以一起渡过难关。”
另一服装品牌Madewell也在3月16日宣布,将在3月28日前暂停美国所有门店的运营,并暂停所有在门店的社区活动。Madewell在中还称,线上门店依然保持运营,但因为分拣中心采取的“距离”防护措施,顾客的快递可能会受到延迟。
鞋类零售品牌Vans也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暂停美国和加拿大地区所有门店的运营,同时会支付员工所有的工资和福利。
除了关闭北美地区的门店,Calvin Klein品牌的母公司PVH集团还宣布,在3月29日前欧洲地区的门店也将暂停营业,所有销售助理将在门店关闭期间,依然获得全额的工资和补贴收入。
“我们很有信心,公司非常坚韧,也会恢复。我们督促每一位保持身体健康,并积极采取防护措施。”PVH集团首席执行官Manny Chirico在中称。
1年赚走中国47亿后,优衣库关闭韩国门店,中国消费者的钱更好赚?
7月初,日本迅销集团(优衣库母公司)曾发布了最新的财报,在截至5月31日的9个月内,营收同比增7%至1.82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156亿元。而这家日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业绩增长,主要是中国市场“帮了大忙”。
在Zara、H&M和GAP等快时尚品牌在中国业务纷纷下滑的同时,优衣2018年在中国地区的营收逆势增长27%至4398亿日元,营业利润则大增47%至737亿日元,相当于一年赚走47亿元人民币。在中国消费者的追捧下,这家日本品牌也不断在中国市场“攻城拔寨”——近几年保持着每年新开至少90家门店的速度,近7年已在中国新开598家门店。
然而,比起中国来,另一个国家就备受“优衣库”的冷落。据日本《读卖新闻》8月9日报道,优衣库计划关闭一家位于韩国首尔市中心的商店,其原因是受到韩国消费者抵制的影响。近期由于日本限制像韩国出口三中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导致韩国爆发了浩大的抵制日货行动,日本商品从钢笔、啤酒到汽车几乎无一幸免,而卖衣服的日企优衣库也难以幸免。
从最初的半导体摩擦到如今的优衣库在韩关店,表明日韩之间的经贸冲突正不断升级;而韩国人一直拥有很深的“国货情结”,这次日本的主动挑事更增加了他们对日货的抵制情绪。据新华网报道,日本品牌汽车7月在韩国的销售量同比大幅下降,丰田、本田和日产三大汽车公司7月的在韩销量分别下滑34%、34%和35%。可以说,韩国的“反击”已经让日本企业感受到“疼痛”了。
不过,对优衣库来说,关闭一家韩国门店造成的损失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资料显示,优衣库在韩国拥有近190家门店,他们每年一共能卖出1400亿日元的服装,只占其总营收的6.6%。的确,与那些动不动就抵制日货、转买国货的韩国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的钱要好赚多了,就连优衣库的创始人也说,“优衣库的成功有一半要归功中国市场”。
紧随耐克、苹果!优衣库宣布关闭美国所有门店
日本零售巨头迅销集团周二宣布,将临时关闭旗下优衣库在美国的所有50家门店,以阻止新冠病毒传播。
此前一天迅销表示,其在中国大陆的750家优衣库门店只有30家尚未恢复营业,湖北以外大部分门店都已重新开放。
随着新冠病毒疫情在美国日渐恶化,此前耐克、苹果等零售巨头已宣布了类似措施。
15日消息显示,耐克公司将暂时关闭其位于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所有门店;Urban Outfitters(URBN)、巴塔哥尼亚、Glossier和Neighborhood Goods等品牌也宣布临时关店;伊利诺伊州将临时关闭所有的酒吧和餐馆;俄亥俄州要求酒吧、餐馆每天晚上9点关门;沃尔玛宣布从15日起缩短营业时间。
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14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苹果将暂时关闭大中华区以外所有零售店至3月27日,以阻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库克13日曾发表说,大中华区苹果专卖店已重新开业。而苹果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办事处将采取灵活办公方式,在条件允许时应远程办公,需要现场办公的人员应保持彼此间距离。另外,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今年将“以全新的在线形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