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热门 > 新闻正文

三峡库区再现水中森林究竟什么情况?三峡库区再现水中森林背后的真相

三峡库区移民重大民生工程——湖北秭归长江大桥通车

三峡库区再现水中森林究竟什么情况?三峡库区再现水中森林背后的真相(图1)

大桥雄姿(央广网发 通讯员向红梅 摄)

央广网秭归9月28日消息(记者张毛清 通讯员周华山 向红梅)在长江与香溪交汇处的兵书宝剑峡处,世界最大跨度钢箱桁架推力式拱桥——湖北秭归长江大桥27日正式通车。秭归长江大桥历时4年建成通车,圆了峡江两岸人民千百年的梦想。随着这第49座长江大桥的建成,三峡库区长江沿线县区都有了长江大桥。

秭归长江大桥包含Ako+180接线、长江大桥、灵观台高架桥、香溪河大桥、吴家沟隧道和三岔沟大桥“五桥一隧”项目群,全长5.419公里,公路等级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总投资约21亿元。是湖北省三峡后续规划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长江上第一个县级自主筹建的过江大桥建设项目、湖北省第一个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其中长江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箱桁架推力式拱桥。

百年梦圆,“未来之桥”绘远景

9月26日下午,香溪汽渡船长马尚明驾驶着过江轮渡从秭归长江大桥下驶过。

“以前群众到对岸办事必须抓紧时间,轮渡收班后便只能望江兴叹。卖柑橘的季节,等渡的车辆要排好几里长的队。大桥通车后,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运柑难,这是一座温暖民心的"惠民桥"!”马尚明说,秭归长江大桥圆了当地群众千百年来“走到长江对岸”的梦想。

长江阻隔,严重影响了两岸群众出行及经济交流。秭归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令长江两岸连成一片,其项目群中“香溪河大桥”也以昭君抚琴的身姿,将香溪河两岸融为一体。长期阻隔于长江北岸的归州镇、水田坝乡、泄滩乡、屈原镇4个柑橘主产区、红色旅游区乡镇融入全县交通大环线,形成了全线闭合的“县域经济交流圈”,推动秭归驰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大桥通车了,西陵峡村链子崖景区附近农家乐老板熊辉科乐开了花。“游客会越来越多,生意也会越来越红火。”熊辉科介绍,为了应对车流量增长,附近公路提档升级,隧道装上照明灯变身"时空隧道",安全舒适又养眼。来“最美西陵峡”打卡的游客多了,村民搞起了小水果采摘游,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

“秭归长江大桥将开启秭归美好未来。依托高峡平湖、神秘香溪、秀美长江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秭归县将规划以秭归长江大桥为交通辐射的坝上环湖“平湖生态旅游圈",香溪河流域整体开发后,秭归将形成"一湖一河一江"的旅游新格局。”秭归县委书记卢辉介绍,秭归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将改变长江两岸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秭归全域旅游及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峡库区再现水中森林究竟什么情况?三峡库区再现水中森林背后的真相(图2)

通车仪式(央广网发 通讯员向红梅 摄)

创新担当,“智慧之桥”放异彩

壁立千仞,碧水东流。秭归长江大桥犹如长虹卧波,飞跨高峡,成为一道壮美的风景。

秭归长江大桥展现了“基建狂魔”风采。长江大桥主拱由23块弧形“祥云红”颜色钢构件在空中拼积木般组合而成,全桥没有桥墩,除了在同类桥梁中拥有“跨度世界之最”,还实现了4项技术创新,取得了1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风猛浪疾跨度大,岩坚坡陡桥位高,再加上三峡库区地质脆弱,溶洞和断层密布,攻坚克难成为常态,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中铁大桥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项目总工程师许鑫介绍,施工过程中,中国工程院10多位院士亲临指导,建设者无私奉献,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边坡稳定与综合整治技术、大跨钢箱桁架拱的扣挂体系研究与施工技术、大型缆索吊机标准化研究与施工技术、大跨钢箱桁架拱的安装与线形控制技术四大技术创新。

面对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与政府资金短缺的矛盾,秭归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破解难题,谋划与武汉市市政集团合作的PPP项目。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可借鉴经验。

“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目标统一,高位推进、高标准计设、高质量建设、高效力管理,安全生产、科研项目及生态环保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北秭兴长江大桥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肖开乾说。

秭归长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生态为先、环保建桥”的理念,没让一粒尘土洒进长江,建筑弃渣回收利用率超过80%。通过抗滑桩和岩体分离技术进行地质保护,并对建筑破坏地表进行生态还原,确保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不因大桥建设受到生态破坏,建成了三峡画廊中一座“绿色智慧桥梁”。

一线串珠,“黄金之桥”绽魅力

从天空俯瞰,长江、香溪河交汇的悬崖峭壁间,秭归长江大桥串起的“五桥一隧”项目群,犹如一条镶嵌于高峡平湖的“黄金玉带”,通向起群山之外的远方。

远方,一个个充满荆楚神韵的旅游城市,被这条“黄金玉带”串联在一起,形成风光迥异、文化多元、资源富集的鄂西旅游圈。

向北,是神秘的武当山、神龙架;向西,是天然氧吧恩施大峡谷;向南,是美丽的长阳清江画廊;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文化旅游区近在咫尺。作为湖北省”六纵五横一环”骨架公路路网中第六纵支线上跨跃长江的控制性工程,秭归长江大桥连通沪蓉、沪渝高速,串联西安、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张家界等地,更将六大世界级景区一线穿珠,成为湖北旅游的“黄金桥梁”。

“秭归将开启大桥经济时代。随着旅游辐射范围的拓展,鄂西旅游圈与西安、张家界等地旅游资源的融合,不久的将来,秭归长江大桥将连通万亿旅游经济长廊,承载起更多富民梦想。”秭归县委书记卢辉说。

三峡库区湖北宜昌可为全国人均提供柑橘5市斤

央广网宜昌9月7日消息(记者张毛清 通讯员蔡钧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季节, 在湖北省柑橘第一个“亿元村”——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64岁的柑农颜德敏与老伴正给柑橘施壮果肥。颜德敏告诉记者,像他这样每年卖二三十万元的柑橘户在村里算是“贫困户”。

秭归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兰华锋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底,全县脐橙专业种植村达到138个,涌现出了邓家坡、彭家坡、王家桥3个产值超过亿元的脐橙专业村,12个超过5000万元、35个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专业种植村。柑橘成为屈原故里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

宜昌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宜昌市柑橘专业村472个,柑橘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市州前列。2018年,宜昌市柑橘面积达到203.8万亩,产量373.8万吨,产值131.6亿元。柑橘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省的52%、75%,占全国的5%、9%,每年可为全国人均5市斤柑橘。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2000多年前,屈原写下的《橘颂》名篇,高度赞美家乡的柑橘。如今,历经洗礼沉淀,创新发展,宜昌的柑橘以其丰富的产品结构在全国独树一帜,被专家誉为世界柑橘“种质资源库”。规模种植品种有蜜桔、椪柑,早红、纽荷尔、红肉、伦晚等优质脐橙,鲜果应市期从9月到次年6月,已形成全国唯一实现柑橘鲜果四季供应、错峰销售的特色优势产区。宜昌成为全国市州最大的宽皮柑橘生产基地。

宜昌市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科长田丹介绍:宜昌先后制定了宜昌蜜桔、秭归脐橙《地方标准》,推广了无病毒容器育苗技术、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大枝修剪技术、控水增糖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完熟栽培技术等一批优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率先在国内创新示范了标准化柑橘交替结果生产技术 、肥水一体化、病虫综合防控等新技术,柑橘标准园面积超过100万亩。宜昌的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全国推广,著名柑橘专家、院士邓秀新给出这样评价:“中国柑橘看湖北,湖北柑橘看宜昌。”

宜昌柑橘产后处理加工居全国首位。该市现有330家打蜡销售企业,分级、打蜡生产线近450条,柑橘产后处理率达到80%以上。全市柑橘深加工企业15家,加工产品主要有粒粒橙、橙汁、桔瓣罐头、柑橘酒、柑橘醋、柑橘酱油等。全市年罐头加工能力20万吨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橘瓣罐头加工基地。

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清江椪柑”三大地理标志公用品牌和晓曦红、土老憨、屈姑等多个品牌,多次获得中国、国际博览会金奖,农业部、湖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晓曦红”、土老憨、“屈姑”先后获“中国弛名商标”称号,“宜昌蜜桔”、“秭归脐橙”荣获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宜昌柑橘远销全国乃至欧美、中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专家建言:注入文化基因 让三峡库区这池湖水“活”起来

三峡库区再现水中森林究竟什么情况?三峡库区再现水中森林背后的真相(图3)

因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而形成水域面积约14.8平方公里的汉丰湖。汉丰湖国际生态文旅度假区供图

中新网重庆9月21日电(张燕 高吕艳杏)由重庆开州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等主办的“中国汉丰湖、三峡的新生活——汉丰湖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专家研讨会”在重庆开州启幕。连日来,数十位文旅专家、高校学者、企业代表齐聚开州,为汉丰湖的发展建言献策。

据主办方介绍,位于重庆开州的汉丰湖是因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而形成水域面积约14.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是国家4A级水利风景区。2019年9月,开州区人民政府与伟光汇通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汉丰湖国际生态文旅度假区项目,打造开州区文旅新地标。

三峡库区再现水中森林究竟什么情况?三峡库区再现水中森林背后的真相(图4)

文旅专家齐聚重庆开州,为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汉丰湖国际生态文旅度假区供图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廷勇表示:“开州区要做好新老文化的融合分类,兼顾好‘黄红绿’文化的综合发展。其中,黄色代表以开州故城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红色代表以刘伯承故居为核心的革命文化,而绿色则代表以生态游为核心的风光文化。三者协同之下,实现开州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

重庆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屠锐认为,汉丰湖的发展基础就是“水生态”,当地政府要提高保护举措,从水体环保、水域生物保护等多方面入手,协同周边建设发展,不影响其“显山露水”的景观特质。

“要在护坡护岸的前提下,主动设计岸线植被,比如季节性的设计,颜色的设计,这样才能让游客的眼睛有更好的体验感。”重庆市美术协会秘书长魏东提出建议。

在老文化的保护上,重庆市作协荣誉主席黄济人说:“如此精彩的历史故事,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挖掘,要花力气、下功夫去做,修旧如旧,找到老文化的新魅力。”

在新文化资源的融合引进上,重庆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程锋说:“希望当地政府做好比较研究,从当下经典文化产业案例中找到适合开州的价值点。引入更多的文化活动,比如一些环湖赛事或艺术采风行等。”

重庆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告诉记者,刘伯承一生刻苦勤奋孜孜以求,使他不仅走完了从士兵到元帅的进步道路,而且成为无产阶级军事家,被誉为“儒将”,一代军神。他留给开州儿女的精气神,一定要发扬光大。

“开州有举子文化,有移民文化,还有红色文化。”隆鑫控股党委书记何房子说:“这些都是IP,在这么多文化中间,开州围绕这个湖,怎么做文章?那就更需要新的IP。”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王仕勇认为,“文化是不会自己转化为旅游的魅力,正是基于这一点,怎么样挖掘文化内涵,避免在文旅发展当中的同质化倾向就非常重要。”

“开州之美超乎我的想象。”《环球人文地理》杂志刊系总、著名诗人李海洲说:“我第一次来开州,就惊讶于汉丰湖的美。汉丰湖是国家4A级水利风景区,人就应该生活在那里,要生活在风景区里。4A景区里面的5A人生,这是我对汉丰湖度假区对整个开州新生活的美好憧憬。”

“三峡新生活”的提出,离不开艺术的介入。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清泉认为,“艺术的介入不够使得文气不太足,从以后发展的角度来看,首先就是文创的发展,相应的一些设计和产品要在汉丰湖的周边、汉丰湖的领域里面立足。”

汉丰湖的水里有乡愁。在重报集团上游新闻悦读频道主编、重庆晚报文艺副刊部主任胡万俊看来,脚下老城,环湖拔地而起就是一座新城,新城跟老城之间用什么来连接,就是一种乡愁,望下去就是乡愁,抬起头走路就是美好的新生活。

重庆开州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段辉东称,近年来,依托广阔的水域资源和“山水城人景相融”的独特优势,开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同生的理念,汉丰湖周边已初步形成集环湖城区、生态、文化、体育、商贸、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之势。在“汉丰湖国际生态文旅度假区”的建设上,开州接下来将引入更多文创元素,把汉丰湖国际生态文旅度假区打造成为开州区的文旅新地标,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开州未来风貌。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