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乘风破浪的姐姐2》的阵容在网上曝光。
一个自《浪姐1》就呼声很高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刘敏涛。
此前在一次的舞台上唱《红色高跟鞋》的表情,让刘敏涛一夜之间火爆全网。
她的直拍在B站上播放量高达千万。
“三分讥笑三分薄凉四分漫不经心”的形容,也因为她的演绎而自此有了画面感。
大家忽然发现—
总是在剧中扮演端庄、隐忍的角色的刘敏涛,放飞之后竟然有这么有意思的一面。
看似和“高级感”背道而驰的端庄大气长相,大胆尝试后竟然也能摆脱原有的板正。
演绎破格的酷炫风不仅没有什么违和感,反而因为她自身气质的与众不同,在酷炫中又多了一分复古和性感。
智族GQ
“中年叛逆”
而且,是在人到中年的时候。
聚光灯下的明星有如此的魄力做出大众意料之外的选择,我们轻而易举就能看见。
很多人看不到的地方呢?
有人做出的选择也和刘敏涛一样,有些“叛逆”的味道。
阿红的“叛逆”
阿红的叛逆,很多人不能理解。
她此前一直在广州打工,而且打工的日子,持续了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十三年。
2017年,阿红三十岁了。
三十岁的阿红突然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回乡。
不是探亲,不是休假,是彻底放弃在大城市打拼,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
回乡之后,阿红没有另外再找工作,她开始在养育自己的那方水土上,重复自己小时候最害怕的事—
务农。
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
是的,在大城市的互联网环境下浸淫了许久的阿红,即便是务农也有了互联网思维。
她不再单纯务农,而是一边务农一边把这个过程拍了下来并传到了百度好看上—
她告别了打工者的身份,决心当一个创作人。
阿红的生活,很快引来了很多人围观。
开始她姐不理解,务农有什么好看?
一段时间后,她姐逐渐明白—
对在城市和时间赛跑的人来说,慢下来都是一种奢侈。
而以此为衡量标准的话,阿红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度“奢侈”的。
阿红的“基地”是一间林间小屋,周围绿意环绕,旁边有水,不远处是山。
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绿意,隔着屏幕似乎都能呼吸到带有天然花草香的空气。
阿红就在这里过着和四季合作、一切皆有步调的田园生活。
种油菜、挖红薯、摘脐橙、收板栗…
务农的时间之外,阿红总在变着法子做当地特色小吃,馋着屏幕那头的人。
阿红的粉丝尤爱看她做烫皮。
烫皮是阿红从小就爱吃的零食,雪白似薯片,一口咬下去嘎嘣脆,但味道层次远比薯片要丰富得多。
烫皮是真的好吃,但做起来也是真的费事。
工序繁多,蒸熟、晒干、切片…样样费功夫,件件花力气。
每次做烫皮,都是阿红一家齐上阵,一大早就起床开始忙活。
但好在,烫皮可以存放好久。
阿红常常做很多后囤起来,嘴馋了就拿出来一些放在油锅里稍微一炸,晶莹的烫皮瞬间就绽放成色泽诱人的白白的一朵。
我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阿红的世界里,其实不止于此。
粉丝常常形容阿红家很“豪横”—
漫山遍野,皆为我有。
在这里,遍地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想吃石螺的时候,直接去家旁边清澈见底的小溪流里蹚几趟,随便捡捡就能炒上两盘。
山上更是藏满了食材。
闲来无事时,阿红总会背上一个小筐去山里转转。
这里到处是野果,苦珠子、赤楠…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果子。
小时候放牛,牛撒开了去吃草,阿红就去摘各种野果子吃。
如今再上山,心境早已不同,味道却依然没变。
赤楠成熟的季节,阿红常常边摘边吃,小筐还没摘满,嘴巴就已经被赤楠染成了黑色。
山上还长满了个头小小的野山楂。
野山楂吃起来甜味不足、涩味有余。
阿红就摘来洗净后,裹上冰糖融化而成的糖浆,做成一串串小小的冰糖葫芦给孩子们解馋。
柿子熟了,更有千百种吃法。
从山上摘来的野柿子个头小,洗干净后直接晾干。
自家种的柿子,阿红喊来妹妹帮忙,两人一起边闲聊边给柿子削皮,晒干后做成零添加的柿饼…
阿红的生活,很慢很慢。
在她的里,《从前慢》里的那句话都有了画面—
叛逆的代价
如今阿红已经在好看上有了70多万的粉丝。
她的粉丝中,有大学老师,有上班族,也有一些退休的叔叔阿姨…
有的粉丝,只是好奇别人吃了什么。
而有的粉丝,已经把阿红当成了一个远方。
远方的阿红,过着他们梦想的退休之后的诗一般的田园生活。
但,阿红的田园生活,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顺遂。
刚开始举起手机拍摄,村里的人不理解。
在大城市打工挣钱,过得好好的。
突然回家种田,离谱。
更离谱的是,还要拍。
阿红此前并没有拍摄的经验,设备又简陋,凭什么当创作人?
她举起设备创作,父老乡亲就背过了身子。
早期阿红着实走了不少弯路。
前期摸索的,处处都透着“业余”
务农她亲自上阵,拍摄、剪辑很多时候也要自己来,工作量可想而知。
坚持做了半年,播放量了了,数据飘忽不定。少的时候只有三位数。
再加上,阿红的“创作基地”是一个偏远的林中小屋。
美是真的,可到了冬天,冷也是真的。
长期务农,再加上水冷天寒,阿红的手常常皴裂得不成样子。
不过,没什么经验、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创作人的阿红,竟然扛着压力,坚持了下来。
她还渐渐说服家里人参与进来,家里人多,可以做的事情多,可以拍的题材也就多了。
转机终于来了。
阿红一个做韭菜米粄(bǎn)的发出后,激起了粉丝的千层好奇 ,上千条评论涌入阿红的评论区。
阿红在江西乡下打造的一个远方,终于被生活在钢铁丛林里的都市人看到了。
原来,田园本身不是诗,总要经历曲折才让它成为了诗。
拍摄这种田园生活的博主并非没有,火遍全网的李子柒便是一个。
她的中即便是一个摆盘,都让人感叹其中的美学。
与其说她是一个农民,她姐觉得她更像一个隐士。煮酒烹茶、织布种花…
美是美的,但这般精致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你我永远无法触及的。
看起来没那么精致的阿红的里,倒是多了一分“烟火气”
她的里,总是热热闹闹的。
除了有画卷一般的脐橙林,更有穿梭在这脐橙林中忙忙碌碌的全家老少。
这似乎是我们伸手、踮脚就能够得着的诗和远方。
“叛逆”的勇气
如今看来,阿红放弃大城市的生活,转身回乡务农的“叛逆”决定,是正确的。
中,她的脸上多了一份从前所没有的从容。
做了几年的博主后,她和那端的粉丝处成了朋友。
有时候直播,她上山捡到了一个板栗,剥开之后直接生吃。
屏幕那头的粉丝看到后馋“哭”了,忍不住问:板栗卖吗?
阿红轻笑着“怼”回去:我就才捡到一个,怎么卖?
在大城市漂泊的人脸上常见的焦虑,早已在阿红脸上消失殆尽。
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生命力和力量感。
阿红“叛逆”地放弃了看不见未来的、焦虑的生活,并在做了决定之后坚定地走了下去。
突然发现,曾经想要逃离的故乡、一成不变的山河,也突然有了诗意。
可,要知道的是,山河还是那片山河。
是勇敢作出“叛逆”决定的阿红的心境,变得和以往不同。
因为她屏蔽了嘈杂的声音、挣脱了世俗的框架,才能把田园生活过成诗。
如果这叫“叛逆”她姐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叛逆”的勇气。
是给予她掌控自己人生可能性的那一方小小的屏幕。
是给予她施展空间的百度好看这样的平台。
阿红通过好看,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别人梦想的田园。
但,好看这样的平台,又何尝不是阿红精神的田园呢?
而这样的平台,不只是给到了阿红,更给到了屏幕前的每个你我。
在这里,只要你有创作的勇气,就能得到同样的舞台。
以往我们总觉得百度只是一个工具。
它无所不知,却如同一个高冷的学霸,问一句答一句。
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和百度产生了新的连接,让她姐开始重新审视百度,也有了一些新的感触。
百度似乎是你我生活中都会碰到的那种寡言的朋友—甚少表达,却默默为你做了很多事。
我们习惯了百度的存在,以至于忽视它的存在。
但别忘了。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阿红
原名王占彪。陕西华阴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辽宁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处女地》、《文艺红旗》、《鸭绿江》等杂志编委、编辑部副主任,《当代诗歌》副主编、主编,编审。辽宁省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辽宁省新诗学会副会长。1988年曾获中国作家协会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