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校长张桂梅
“燃灯”校长张桂梅
她
像一盏明灯
在漆黑的夜里
为大山女孩
照亮人生前路
她
四处奔走
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12年间 让1800多名女孩
考入大学
走出大山
她
十几年如一日
从清晨到深夜
陪着学生
跑操、上课、吃饭、自习
没有一刻停歇
她
没有儿女
没有财产
但那些被她的光芒
照耀温暖着的大山女孩
都是她的孩子
她
今年63岁
爬楼梯十分吃力
每天早上起床时
脚疼得不敢着地
翻阅她的诊断书
上面罗列着
骨瘤、肺气肿、小脑萎缩等
17种疾病
打开她的办公桌抽屉
大大小小几十个药瓶
大多数都是止痛药
但她仍在咬牙坚持
这是
一名人民教师
一名共产党人
对大山的承诺
记者:李银、何春好、庞明广、陈欣波
我为什么不忍批评反全职太太的张桂梅
张桂梅校长又上热搜了,但这一次不是让全网热泪盈眶,而是卷入观点争议,让支持她的人感到心情复杂。她在一档专访节目中表达了对“女性当全职太太”的鲜明反对。她讲道:一个学生领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华坪女中,准备给母校捐一笔钱,当她得知这名学生已做起全职太太,便直接轰人,“你给我滚出去。家庭那么困难,把你供到现在,反而当起了全职太太?”
当全职太太怎么了?为什么不能尊重别人的意愿呢?说尊重女性独立,为什么不尊重女性成为全职太太这种独立选择呢?有谁比一个女性自身更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能让自己幸福、什么更适合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观和幸福观,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这种偏执以如此强烈排斥的方式强加到学生身上?当全职太太怎么就对不起“教育改变命运”了,贫困生出身怎么就不能当全职太太了?一个个问题像雨点一样飞向昨天被视为“教育天使”的张桂梅,天使的“人设”似乎因为那个“滚”字而黯然失色。幸亏是张桂梅说了这段话,网民能口下留几分情,如果是一般人,早被群殴得鼻青脸肿了。
我觉得当全职太太是一个人的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自我和缺乏独立,但我实在不忍去批评张桂梅的观点。当然,会有一定的道义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教育圣雄”般的人物,批判本身似乎有失道义和力度。泰戈尔的那首诗,“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作火把点燃,照着自己向前走吧”——张桂梅就是这样的人,把自己的肋骨拆下来当火把,点燃了很多大山里的女孩前行的路。她为了教育,为了改变那些女孩的命运,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用命换了一代人的命运。说到关心、爱护、心疼、尊重那些大山里的女孩,我们这些蜷缩在都市咖啡厅里、在键盘上敲敲字、热衷于谈论抽象概念的人,怎么比得上她?我们谈论的只是抽象概念,她接引了几千个女孩走出大山,我们没有理由觉得我们比她更“懂”贫困山区女孩教育这个命题。
这么说并不是失去了一个评论员的判断力,好像一个人成为道德典范,身上有了道义光环,就不能被批评了。不是这个意思。道德圣人也会有认知局限,张桂梅用生命在做教育,并不意味着她每句话都是对的。我说的“不忍”更包含着“同情的理解”这个意思,不要把“支持还是反对全职太太”当成一个抽象的命题,当成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专辩论赛供选手抖机灵的辩题,而要进入张桂梅所生活和面对的那种环境中,进入贫困山区女孩教育这个具体语境中理解“反对女性当全职太太”这个命题,看到它的条件性、矛盾性、语境性和问题针对性。
很多人首先是被那个“滚”字刺激了,如果进入语境,就不会把这个字当成激烈对抗中那种粗野、排斥、敌对的意思,而会看到一个教育者又爱又恨、就像父母不满孩子某种行为时那种带着失望意味的“滚”。
好像不近人情,人家过来捐款,你何以这种态度?人家当全职太太,怎么碍着你了?这可能正是张桂梅作为校长的态度,善良是有牙齿的,学校虽然很缺钱,但对钱的接受是有原则的。接受捐款,接受的不仅是钱,而且也有一种认同的价值观。以后跟学生介绍这笔捐款时,怎么介绍呢?我们的毕业生、你们的师姐捐的?她靠什么给学校捐钱?张桂梅可能觉得无法向学生传递一种她一直传递的那种独立价值观。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款涉及学校倡导一种何种价值观,所以我理解她的那种坚韧的立场。她就像一只老母鸡一样,张开翅膀,护着下面的那些小鸡,生怕她们被辛苦培育的价值观受到任何一点误导和伤害。
在抽象层面争论“有无权利当全职太太”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里泡一泡,在风中晾一晾,日晒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质感。张桂梅也许正是在这种生活质感中持那种观点的。如果看到山区的贫困,看到很多大山里女孩的命运,她们没读书,一辈子就被绑在山里、绑在丈夫和家庭、绑在几个孩子身上,重复着贫困的命运并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也许就能理解张桂梅所说“家庭那么困难,把你供到现在”包含的失望了。读书改变命运,对一般人来说,就是可以有多元的选择:当诗人、出国读书、追求自己的兴趣,甚至就是当一个幸福的全职太太。可在经历了极度贫困,穷怕了,因为缺乏事业缺乏独立而在恶性循环中苦怕了、卑微怕了之后,很容易对那种“本以为读了书可以改变命运却又被家庭绑住没了自己”的选择充满警惕。
作为大山女孩的摆渡人,作为拼着命去让女孩通过读书获得独立能力从而改变命运的人,把“一个女孩读书可以改变一家三代命运”当成信仰,看到自己教出来的孩子读了书却没有自己的“独立事业”,还能给学校捐钱,可想而知她的愤怒,甚至觉得是一种价值观的挑衅。
这就是我不忍批评的原因,如果身处她的位置,我可能也会这样做。
最新消息是,被“滚”当事人感激张桂梅。黄付燕在华坪女高同学群里看到了这则新闻链接,“感觉像是在说我”。当天,她把新闻链接到了朋友圈,并配上了一句语——“我们有个性的老大”。
2018年,黄付燕回到母校华坪女子高中捐款,被张桂梅拒绝。那时,孩子不到一岁,黄付燕没有工作,全职带娃。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黄付燕考上了贵州安顺某小学的特岗教师。10月27日晚,黄付燕接受采访时回应,“张老师话丑理正,她是从我们的立场去说的”。
从张桂梅到日产筑梦课堂:一人一行一希冀,爱与梦想不停歇
不管是“时代楷模”丽江华坪女校校长张桂梅的感人事迹,还是日产汽车的“筑梦课堂”项目让梦想照进了现实,总有人在小心翼翼的呵护我们的梦想,“爱”从未放弃任何一个人。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无论隔了多久,再看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誓词,无施依旧心潮澎湃,久久动容。为了改变农村偏远地区贫困女性的命运,张桂梅创办了全国首个免费女子高中,从2008年至今改变了1804名女孩的命运。作为校长,出身寒微、身患恶疾的张桂梅,却以纤弱的肩膀,为农村女性撑起了一片蓝天。我想,“时代楷模”也不足以书写她的宏伟与热爱。
实际上,这样的“张桂梅”并非是个例。在社会中,也有很多的爱心企业像她一样,正为中国教育事业默默作出自己的贡献。比如扎根中国市场47年的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产中国),就推出了“筑梦课堂”项目,为孩子们的梦想护航。
1 过去:为爱出发,筑梦课堂
2013年,正值日产进入中国市场的40周年,日产中国便从单纯的品质座驾输出,转战公益战略高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一共勾勒了中国的教育文化蓝图,合作启动日产筑梦课堂项目。
该项目以全球最先进的STEAM教育理念作为指导理念,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相关知识于一身,以汽车知识为载体,为广大青少年送去丰富的“科学大餐”。自创办以来,“日产筑梦课堂” 先后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四川、河南、云南、陕西、甘肃等地的400余所小学开展课程,趣味灵活的授课模式和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巧妙的将汽车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授课模式与前沿科技相结合,拓展了青少年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全方位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也为教育创新了独特的实践案例。
2 现在:因爱深耕,助梦起航
11月19日,在深圳市南山区的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日产筑梦课堂”的全新课程——“智能驾控教室”举行开课仪式,标志着“日产筑梦课堂”在深圳的全面启动。
作为“日产筑梦课堂”的全新课程——智能驾控教室首次走进学校。课程涵盖汽车文化、汽车制造、汽车环保、汽车喷绘、汽车设计、智控驾驶等丰富内容,让校园里的小朋友们通过日产博士与指导老师的细心讲解,也能对当前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有了了解,甚至还亲自操控“智慧小车”,体验了一把“日产ProPILOT超智驾”等汽车和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同时,考虑到疫情防控需求及实际情况,日产筑梦课堂的授课方式、波及范围及授课范围等均有所革新。
首先,包括“汽车文化教室”、“公益课程”等在内的课程,均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更灵活应对实际需求。
其次,积极响应国家“融合教育”计划,筑梦课堂,将授课对象从普通学校扩大到特殊教育学校,让特教学生也能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福利,诠释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平等性”。
最后,项目也从学校扩展到经销商专营店、汽车博物馆和大型车展等,向更多社会层面延伸。其中,“智慧车博士2”也在日产筑梦课堂专营店亲子活动中全新上线,兼顾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并体验智能科技带来的无穷乐趣……
诸多细节,不仅让广大青少年从中受惠,更体现了日产中国浓浓的爱意——不单停留在汽车制造的专注与专业上,还以领先科技改善教育、生活环境,让广大青少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未来:用爱发电,逐梦全球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人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日产汽车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在中国开展了各类活动。让青少年从小具有认识社会问题的意识,并且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付诸行动,这是非常重要的。”如同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铃木昭寿(Akihisa Suzuki)在2020中国汽车“新营销”高峰论坛上所言,我们看到了日产中国持续用爱发电的坚韧——将持续践行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企业使命,积极发挥企业优势,积极投身于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国家培育更多的科技人才。
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铃木昭寿先生
未来,日产中国还将吸引和带动合资公司、外部相关机构之外的更多团体、组织共同参与“日产筑梦课堂”项目,活用多方资源,推动项目运营得更大、更好。由此,带来更多日产筑梦课堂丰富精彩的课程,让孩子们爱上汽车,收获快乐,并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无施有话说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从张桂梅到日产中国,我们看到了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无私之爱,也看到了日产中国积极助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爱。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品牌信念下,日产筑梦课堂像一束光,不仅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梦想,更打开了人类文明的前进之门。对于无施来说,希望能涌现更多像日产中国这样的企业,从而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毕竟,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不能仅仅依靠一方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