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的《上阳赋》自从开播以来,观众就吐槽不断,只不过被群嘲的对象,并不是女主角章子怡。
而是饰演男二号马子澹的杨祐宁。
因为颜值太拉垮。
杨祐宁真的有那么丑嘛?可能没有。
身高180大长腿。
身材没的说。
还会搞音乐,文艺青年一枚。
但杨祐宁在《上阳赋》里真的不可!
原著里的马子澹,号称京城第一美男子。
结果第一美男子长这样?
像大多数恋爱剧中的男二号一样,马子澹是一心守护着女主的温柔白月光。
“男一是女主的,男二是观众的”深情帅气的男二号,是多少女性心中的白月光。
要命的是,杨祐宁演得白月光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先说颜值,厚唇长下巴,下颌突然折进去的面部线条…哪里有半分温润如玉的样子?
再说演技,身为一国皇子,毫无仪表,佝偻着身子,波澜不惊地念着台词。
章子怡和杨祐宁演感情戏时这副嫌弃的表情,真的只是演出来的嘛?
网友们那么嫌弃他真的是有原因的,就连《上阳赋》的剧粉都吐槽。
还发起了杨祐宁P图大赛,铁了心要给三皇子换脸。
甚至P图都懒得P,直接换头,把周渝民的脸换了上去。
这是单人照。
这是和章子怡搭戏的。
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感受到观众内心深深的怨念了…
颜值不行,演技不够,还非要和漂亮姐姐们对戏的后果,就是被嫌弃怎么哪部剧里都有他。
看《流金岁月》时,有网友实时截图,发现杨祐宁一出现,收视率就跌一波。
哦对了,孙俪的下部剧也是他继续演男二,不知表现会如何?
这种情况下还能有大把好资源,难怪网友会开玩笑地问:是不是新丽(《流金岁月》等剧的出品方)有什么把柄在杨祐宁手上。
有毒舌网友指出:杨祐宁真的不适合古装!应该去演骆驼祥子!
估计是被吐槽得太狠了,杨祐宁本听到风声,发微博自嘲。
看得出,杨祐宁性格还是蛮有趣的,敢于接受观众批评。
而且,从《上阳赋》开播就一直配合宣传,这时候也不遗余力“自黑”帮忙增加热度。
不论颜值如何,到底态度端正。
另外,十几年的演绎生涯中,杨祐宁也是有过出彩表现的。
出道参演的首部,是讲述的《十七岁的天空》饰演一名青春飞扬为爱奋不顾身的少年,很有说服力的表演,令其拿下第41届金马奖最佳新人奖。
和郭采洁一起主演的《大尾鲈鳗》打破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票房纪录。
主演的电视剧《前男友》提名了金钟奖视帝。
最广受好评的要数《寒战2》铁汉柔情。
眼神戏富有张力,和影帝梁家辉对戏,也没有输阵。
这部戏帮他吸粉无数,后续的一些资源,其实大多是靠杨祐宁自己的拼搏争取来的。
杨祐宁表现不错的,几乎全是现代剧,一到了古装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谁还记得杨祐宁也出演过《倾世皇妃》
最近,又在里饰演乔峰。
剧还没播,质疑已到。
看来,杨祐宁或许确实不太适合演出古装剧。演员演绎不适合自己的角色,很容易遭遇事业上的滑铁卢。
其实,章子怡最开始也不被看好。
影视圈有条约定俗成的鄙视链,演的看不上演电视剧的,演电视剧的看不上跑综艺的…
精雕细琢,极为考验演技,在界取得成就,自然身价不同。
已经多次拿下影后的章子怡,居然愿意接演电视剧,说好听的是“神仙下凡”不好听就是“自降身价”
42岁的年龄出演少女,还一再被片方营销少女感。
幸好演员自己足够清醒,制止了这种行为。
后续又能靠演技观众,也是厉害。
要不然的话,开播仅有5.9分的《上阳赋》可能无法一直上涨到6.1分。
口碑发生逆转,播放量也水涨船高。
除了杨祐宁的颜值,一直没有得到观众认可,毕竟,观众的口味,可是早就被无数帅哥“惯坏了”
年纪相对大点的,有古天乐、焦恩俊、张智霖、张智尧…
年纪相对轻点的,有霍建华、胡歌、乔振宇…
最近几年,也有任嘉伦、罗云熙…
被这些古装美男惊艳过的观众,结果现在一下子见到了杨祐宁,落差太大。
日常生活消费降级已经够不容易了,好不容易看个电视剧欣赏个帅哥,还得降,而且是断崖式降级。
其实,并非所有观众都是颜狗,加上审美这回事见仁见智,认可杨祐宁的颜值不在少数,即便是在《上阳赋》里。
许多非传统型帅哥,也依然能依靠演技赢得观众的心。
比如吴建豪。
同样是台湾演员,同样身材出众、会搞音乐,同样现代装迷死人,比如《下一站幸福》里,苏断腿的光晞。
同样古装扮相等于一场灾难。
锦绣未央里,女主唐嫣和男主罗晋夫妻档甜甜蜜蜜,吴建豪硬是凭借过硬的演技,横插一道。
令观众为他惋惜痛哭,甚至想要拆官配,期望女主和男二在一起。
丑帅也是帅,丑苏也是苏。前几年不少长相一般的韩国演员,靠着演技在国内收获一票粉丝。
演员在舞台上的魅力无穷无尽,但靠的不是脸,再完美的皮相也不能诠释一切;而是将心灵深处处并发的感情,用表演传递出去,感染每一位观众。
杨祐宁还是蛮帅的,被嘲颜值,说白了还是表演不到位,不能打动观众的心。
阿美想说:
颜值不够演技来凑,好好磨练演技,再来争取观众认可吧!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佝偻
佝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gōulóu(读yǔlǚ时为伛偻),又可读为(gōulòu)。形容脊背向前弯曲(同现代汉语大词典6)。近义词有驼背、伛偻。
潜规则
这部以历史为解读对象的着作中,作者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叙述了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大大小小的无数案例,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官场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名之日“潜规则”,进而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