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热门 > 新闻正文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

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开馆满岁 累积接待市民游客11万人次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1)

中国山东网12月19日讯(记者 杨广科 通讯员 刘佳) 近日,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举行“心怀理想、肩负,砥砺前行、共创未来”专题座谈会,为建成开馆一周年献礼。座谈会上参会人员回顾了为建馆所做的不懈努力。同时,参会人员在对博物馆发展提出规划建议时表示,要充分挖掘博物馆的红色资源,建设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好党员初心教育的精神高地。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2)

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位于一战遗址公园内,博物馆整体造型宛如和平鸽,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拥有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期间的各类武器、军服、报刊、书籍、纪念章、明信片等1800余件藏品。展览以“还我青岛”为主题,分为“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三个部分。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技术、互动展示等现代化布展手段,再现了青岛回归的艰难历程,由此所引发的“五四运动”,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新纪元。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展现一战对中国命运影响的博物馆,是广大观众融入青岛、走近历史、共创未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平台。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3)

开馆一年来,在市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博物馆结合时事要点,打造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宣传高地,陆续接待部队官兵、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展教育活动900场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基地教育功效;积极展现良好公益形象,成功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活动,配合开展青岛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活动等,获得市民游客的广泛好评;逐步培树“研学游”品牌形象,举办10期爱国主义公益研学活动,推行3期文化“三进”公益活动(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组织3场垃圾分类普及课堂以及举办为期一周的一战华工油画展览,受众师生群体达500余人,真正成为青少年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同时,秉承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理念,成立了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有序推进志愿工作。目前,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已加入“志愿中国”中国志愿者信息系统,志愿者认证近40人,为参观游客多方面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博物馆已累计接待市民游客11万人次,接待学校春秋游团队、旅行社团队、研学团队等各类团体7万人次,成为传播红色基因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愫的宣传阵地。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4)

目前,博物馆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陆续挂牌成立“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青岛市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青岛市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示范基地“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思想教育基地”“青岛大学党性教育基地”“市北区委区直机关工委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等,英国大使司徒娜女士专程赴馆授予华工纪念牌匾。

今后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将进一步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提升景区软硬件实力,为参观游客高质量服务和游览体验,使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真正成为讲好青岛故事的主力军,成为青岛旅游市场第一吸引力,打造成为青岛市文化旅游新地标 。

国内仅存的“拜火教”遗址 供奉波斯神兽 与鹳雀楼齐名却少有游客

很多人都知道江南的四大名楼,却不知山西也有四大名楼,也许从名气上讲,三晋四大名楼不如江南四大名楼的名气大,但从建筑角度来说却毫不逊色。位于山西介休市顺城街的祆神楼,是介休市的标志景观之一,它与永济鹳雀楼、万荣秋风楼和飞云楼一起被誉为“三晋四大名楼”。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5)

祆神楼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结合的楼阁式建筑,因其曾属于祆神庙的一部分,故因庙而得名。袄神,是袄教中的火神,而袄教,就是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里明教在波斯的总教“拜火教”。祆教自公元六世纪从波斯传入中原,唐代时期最为繁盛,国内各地均建有袄教庙宇。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6)

有着“三贤故里”之称的介休市,在历史上曾诞生过春秋义士介子推,西晋大文学家郭泰,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彦博等众多贤士名达。《三国演义》罗贯中的另一部作品《三遂平妖传》,主要讲了北宋年间,文彦博平定贝州王则叛乱的故事,而祆神楼,就与当年文彦博平叛有关。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7)

一块清康熙年间所立的《重修三结义庙碑记》,记录了祆神楼的详细历史:北宋仁宗年间,宰相文彦博出兵征讨王则叛乱,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一只白猿从天而降,帮助文彦博突出重围。后来文彦博衣锦还乡,就在家乡介休为白猿建造了这座祆神楼,以此报答当年的恩情。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8)

民间相传,被供奉在祆神楼内的白猿经常显灵骚扰百姓,当地民众不堪其扰,于是便祈求观音菩萨收服白猿。后来白猿被观音菩萨捉住,人们将它的首级悬挂在祆神楼的斗拱之上。这段传说故事,后来被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写进了小说《三遂平妖传》。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9)

据考证,祆神楼是国内现存唯一的祆教建筑,整座建筑构思巧妙,设计奇特,为三重檐歇山顶转顶结构,没用一颗铁钉,粗壮的支柱与细巧的立架把古楼装饰得气势威严。屋顶覆盖的绿、黄、青三色琉璃饰件组成了各种繁复细腻的图案,堪称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10)

祆神楼除了建筑风格与中原迥异,一些牧羊犬、大象、骆驼等具有浓郁波斯特征的木雕图案,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难得一见,其中一尊相貌宛如“角牛形天神”的祆神,与祆教的“胜利之神”完全相同,堪称是祆教在中国乃至世界传播发展的珍贵实证。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11)

到了明代,朝廷屡次下诏去淫祠、毁淫神,除儒释道之外的其它宗教,几乎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而介休县令王崇正出于对文彦博的景仰,只是象征性地撤掉了袄教神像,换上了儒家崇尚的刘、关、张三兄弟,改称“三结义庙”,这样就使祆神楼的主体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12)

介休作为一个远离中原、且地理环境封闭的县城,能够保存有这样一座全国唯一的袄教建筑,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介休博物馆内,还收藏着修缮祆神楼时拆下的部分猛虎、大象等祆教风格的琉璃瓦件脊饰,假如有机会的话,您也不妨来这里走走转转吧。

甘肃张掖荒漠中的古城遗址,曾是一国都城,几乎没有游客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13)

甘肃张掖的高台县,在一片荒漠中有一座古城遗址,不过这座古城如今并不出名,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名字,也几乎没有人前来游览。这座古城遗址只剩下残存的城墙,依稀能看出当年的规模,现在这座古城的名字叫做骆驼城。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14)

其实骆驼城并不算是一个旅游景点,没有开发,周围也是很荒凉,不过在骆驼城旁边有个村子,使得这座古城遗址有了一些生气。但是在一千多年前,骆驼城曾经非常的繁华,地位也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还曾经是一国的都城。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15)

西晋灭亡以后,中原王朝进入东晋时期,而在西北地区形成了好几个割据政权,骆驼城就是当时的前凉修建的。前凉政权为了安置中原来的难民,特意修建了骆驼城,不过当时叫做“建康城”,以东晋的都城建康命名,来取得中原难民的好感。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16)

随后这座城市先后为后凉、北凉政权所有。公元397年,段业建立北凉,以骆驼城为都城,自此骆驼城成了北凉的都城,后来北凉的都城迁移到了甘肃武威市,所以骆驼城又被称为北凉古都。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17)

如今的骆驼城遗址,东西宽425米,南北长704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国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唐古代文化遗址。除了古城遗址以外,在城南还有大量的墓群。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18)

古城西南角有一座小城,俗称“宫城”。北城,俗称“皇城”。如今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古城的布局,外城的瓮城和城墙等依然保留完好。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19)

自东晋一直到唐朝,骆驼城都是西北地区的重镇。唐朝公元695年,大将王孝杰在此置建康军。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建康军被吐蕃攻陷后,惨遭屠掠,后荒废,从此沦为牧人晚间的宿营地,被当作天然的骆驼圈,由此得名骆驼城。

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发生什么事了?官方人士回应游客在震中遗址嬉笑背后的真相(图20)

如今的骆驼城虽然只是一片废墟,但其历史价值非常重要,在遗址内发掘出许多汉代到唐代的珍贵文物,为研究古代河西历史了丰富直观的资料佐证,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