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暂停对阿联酋和沙特军售
拜登政府暂停对阿联酋和沙特军售
吴宝澍
美国国务院27日说,总统约瑟夫·拜登领导的政府决定暂停并重新审视上届政府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出售武器的计划。
【冻结】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国务院官员当天告诉媒体记者,美方暂停并重新审视一些由前任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对外军售,对象包括阿联酋和沙特。
拜登去年11月赢得总统选举后,宣布会暂停上述两笔军售。
新任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27日在记者会上说,国务院“正在重新审视任何有待完成的军售”,这是每届新政府的“常规”行为。
特朗普政府2019年5月同意向沙特出售精确制导武器等军火,去年11月同意向阿联酋出售50架F-35型战斗机等装备。阿联酋如果获得F-35战机,将成为拥有这种先进隐形战机的首个阿拉伯国家。
阿联酋驻美大使优素福·奥泰巴27日在使馆推特账户写道,阿联酋预料到新一届美国政府会重新审视对阿联酋军售,但获得这批武器将使阿联酋拥有“强大威慑力”,有助于美国“让地区伙伴安心”。
【关切】
美联社报道,反对上述军售的人士担心,沙特和阿联酋可能使用先进美制武器继续在也门的军事行动,很可能导致更多平民在战火中丧生。
也门反政府组织胡塞武装2014年夺取首都萨那等大片地区。沙特2015年主导多国联军发起行动,打击胡塞武装,帮助也门政府收复失地。阿联酋参与行动。
就也门局势,布林肯在记者会上谴责胡塞武装“占领萨那”、“侵犯我们的伙伴沙特”。但他说,与此同时,沙特主导的军事行动也是造成也门境内“当今全球最严重人道主义危机”的原因之一。
布林肯说,他正在“仔细研究”上届政府不久前对胡塞武装施加的制裁。
特朗普政府离卸任还有10天的时候把胡塞武装列为“恐怖组织”,施加相应制裁。美联社报道,拜登政府财政部已着手暂停针对胡塞武装的部分制裁。
由于胡塞武装控制也门不少地区,一些国际援助团体认为制裁可能导致大规模饥荒。联合国说,也门超过80%的人口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完)(新华社专特稿)
热点 | Waymo宣布对外出售激光雷达传感器 不包括自动驾驶行业
铅笔道3月7日讯,据国外媒体报道,除了自动驾驶汽车,Waymo公司所研发的部分技术也能应用到其他行业,其近日宣布将对外出售他们所研发的,在自动驾驶方面有应用的激光雷达传感器,用于机器人、农业等领域。
Waymo对外出售激光雷达传感器,是其雷达团队的负责人西蒙·韦尔盖塞(Simon Verghese)当地时间周三在官网的一篇博文中宣布的。
西蒙·韦尔盖塞在博文中表示,他们2011年开始研发自己的传感器,所研发的雷达为全自动驾驶汽车走上公共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他们决定向自动驾驶之外的企业这些传感器。
在博文中,西蒙·韦尔盖塞还表示他们对外传感器,将从机器人、安防、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始,以便这些行业利用他们的技术取得突破。西蒙·韦尔盖塞还透露,他们的3D雷达传感器,也就是他们所称的“Laser Bear Honeycomb”,已经可以向选定的合作伙伴。
外媒在报道中表示,对外传感器,是Waymo营收的一种方式。另外,其向自动驾驶之外的企业传感器,也不会危及到自己的自动驾驶业务。
西蒙·韦尔盖塞在博文中也提到,向自动驾驶之外的行业传感器能推动他们业务的发展,也能使他们的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更快,通过规模效应,可以降低传感器的平均价格。
【台湾研究】2019年台湾对外关系综述
2019年9月,所罗门和基里巴斯先后成为蔡英文执政以来第6个和7个与台湾“断交”的国家,再次刷新台湾当局“被断交”的“纪录”。在5天之内连续失去两个“邦交国”,这对民进党当局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打击。事实证明,民进党当局在对外事务中疲于应付、四处碰壁,难以摆脱越走越窄的尴尬局面。
一、对美关系:“密切”关系下相互利用,各有所图
首先,美国借“与台湾关系法”40周年升级双方“实质关系”。2019年是美国“与台湾关系法”生效40 周年,美国与台湾当局举办了包括文宣电影展映、影像展、“台湾日”、酒会等纪念活动。趁此机会,双方的官方交流有所强化。一是军事上美对台军售规模、频率日增。2019年共有三次对台军售,包括4月价值约5亿美元的为台湾F-16战斗机飞行员训练、维修和后勤支持项目,7月价值约22亿美元的108辆M1A2T主战坦克及相关配套设备和毒刺导弹,8月推出价值 80亿美元的66架F-新型战机计划。从2019年度的军售过程看,美国正逐渐改变过去多项军售项目“打包”的模式,采取“个别审查、个别通告”的方法,向“军售常态化”过渡。在军售内容上也强调提升双方军队的协同水平,实质性地加强双方合作。二是政治交流层级上美国再“加码”。5月,台湾当局“安全会议秘书长”李大维与美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 (John Bolton)会面,这是1979年以来双方安全事务负责人的首次会晤。8月,美国国务院政治军事事务助理国务卿库珀 (Clarke Cooper) 与台当局“驻美代表”高硕泰会面,美方官员首次提到所谓“美台政治军事对话”。10月美国副总统彭斯 (Mike Pence) 演讲称“ 美国与台湾同在”,台湾是“民主的灯塔。美国将台湾当局“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台湾美国事务委员会”,民进党当局鼓吹“ 台湾外事大好消息”。在“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AIT)的配合下,本年度双方举办了多场“ 全球合作暨训练架构”(GCTF)活动,涵盖以执法合作、公共卫生、妇女经济赋权、数字经济、媒体识读、少数民族语言保存及能源安全等多个主题的国际研习营。三是经济上台湾继续扩大对美采购。尽管“台美贸易暨投资架构协议”(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 TIFA)会议一直未能召开,但民进党当局自称“并未中断”,会尽快恢复TIFA 谈判。为迎合特朗普政府,便利美国农产品出口台湾地区,2019年度台湾当局“驻美代表处”新设“农业组”。民进党当局还在6月筹组号称“全球最大代表团”参加“选择美国Select USA”投资高峰会后,9月又再度组织“2019年台湾农产品贸易赴美友好访问团”赴美采购并与美方签署多份意向书。
其次,美国借涉台法案突显国会“挺台”姿态。从年初参议员加德纳(Cory Gardner) 等试图联名邀请蔡英文赴美演讲,再到继续酝酿推出一系列“友台”法案,美国国会动作频频, 企图为双方关系进一步提升制造“合理性和合法性”。5月众议院通过“台湾保证法”(H.R.2002)、“ 重新确认美国对台湾及对执行与‘台湾关系法’之承诺”(H.Res.273) 决议案。10月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通过“2019年台湾‘友邦’国际保护及加强倡议法案”(“台北法案”,S.1678),12月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2020年国防授权法”,要求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必须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45天内提交报告,说明“中国(大陆) 对台湾地区选举的干预或破坏”。此外还有“支持台湾重新获得世卫大会观察员”(H.R.353) 等涉台法案。一些“亲台”国会议员言行更加嚣张,众议员迈克尔(Michael McCaul) 在出席蔡英文“过境”美国的侨宴酒会致词时,甚至发表了支持“台湾独立”“一边一国”的言论。
再次,美国借“印太战略”平台强化美台合作内容。6 月,美国国防部公布了“2019年印太战略报告”,将台湾列为美国必须在“印太”地区加强伙伴关系的四个地区之一。各种迹象显示,美国拉台湾当局加入“印太战略”正逐步进入政策实践阶段。一是在台湾举办与 “印太”相关的各类会议。包括3月“印太地区保卫宗教自由公民社会对话”,4月“印太安全 对话”,9月“印太民主治理咨商”首届会议,美国务院民主、人权暨劳工局代理助卿巴斯比(Scott Busby) 率团参会。美国与台湾当局声称双方将通过相关对话机制,“持续捍卫共同价值”,共同维护“印太区域秩序的安全”。二是以“印太”为框架共同与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 美国与台湾地区“ 全球合作暨训练架构” (GCTF)是主要平台。9月,台湾当局与美、日合办“GCTF培养媒体识读以捍卫民主”国际工 作坊,据称有“印太地区”12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人士、学者专家及官员赴台参训,其中首 次有欧洲国家瑞典参与。“GCTF民族语言保存国际研习营”则在台湾当局南太平洋“邦交国” 帕劳举办。10月,在连续失去两个“邦交国”之后,台当局举行首届“太平洋对话论坛”,美国派出国务院亚太局主管、太平洋事务副助卿孙晓雅(Sandra Oudkirk)率团与会,声称“代表特朗普与蓬佩奥”参加会谈,在谈话中表示将“坚定支持台湾与太平洋国家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2019年度台湾当局与美国的关系确实显得热络,对美关系也成为蔡英文当局不断炫耀的“外事成果”。但这种“紧密” 实质是一种相互利用,美国利用民进党执政的“抗中”路线打“台湾牌”,民进党当局运用美国的支持加码“ 抗中”。双方关系越是“ 密切”,两岸关系就越危险,民进党当局失去自 己踩煞车的力量,只会让台湾更窘迫、更混乱、更不安全。
二、对日关系:止步不前,更趋“形式化”
2019年,台湾当局对日关系保持低调态势,双方关系未见实际进展,趋向形式化。一是交流交往保持常态。日本议员继续高频率访台,如10月日本派出了14团组协会约150人赴台参加“双十庆典”相关活动,包括“日华议员恳谈会”会长古屋圭司众议员、“日台亲善 协会”会长卫藤征士郎众议员等。9月日本富山市举行“第5 届台日交流高峰会”,双方共计有320位地方议员出席。5月,“2019台日观光 高峰论坛”举行,会后发表了“富山宣言”,强调将致力实现2020年双方互访800万人次的目标。二是民进党当局继续推行“媚日”政策。1 月16日至月24日期间,台北“故宫” 向日本出借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行书真迹,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公开展出。此话题不断 延烧,民进党当局一边“大方”用中国古物拉拢讨好日本,一边企图用“ 新故宫计划”搞“去中国化”,引发两岸舆论极度愤怒。3月,“台日渔业协议”第8次谈判结束,双方争议未停歇,台“安全会议”指示渔业主管部门,要 求24小时监控7艘台湾渔船,只要渔船靠近钓鱼岛12 海里线就第一时间报告,并警告相关船只,限制其行动,甚至将这7 艘渔船资料交给“台湾日本关系协会”。三是经贸合作缓行。10月“台湾日本关系协会”与“日本台湾交流协会”在东京举行“第44届台日经济贸易会议”及“第三届台日‘第三国市场’合作委员会”,由双方负责人邱义仁和大桥光夫出席,会后签署4项协议。但尽管台湾当局不断强烈表达参与“ 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的意愿,日方回应仍较为保守。
2019 年度台湾当局对日本的“实质”关系并无明显进展。3月,蔡英文在接受《产经新闻》专访时抛出“台日安保对话”的提议,被日方明确拒绝。“ 第8次台日渔业委员会”召开了3次会议,却未达成“作业规则协议” 而草草收场,日本因不愿就“八重山以南海域及冲之鸟礁海域作业问题”和台湾方面协商, 导致台湾当局无功而返,台湾渔民渔权受到严重损害。台湾屏东琉球区渔会总干事蔡宝兴为此痛批民进党当局“逢日必软”。10月发生的 “乌龙贺电” 更是让民进党当局挂在嘴边的“台日友好”沦为笑柄。此外,12月的“第四届台日海洋事务合作对话会议”,从会后第一次没有签署任何协议,会期也缩短为一天等方面观察,亦有沦为走过场的趋势。对日关系发展不如民进党当局预期,甚至停滞不前、走向低潮。一方面是受中日关系改善大背景的影响,台湾当局对日关系发展终究要服从中日关系大局;另一方面也与其对日结构性矛盾导致的利益冲突有关,除了渔业海洋纠纷外,双方在农产品、食品进出口问题上的矛盾也仍然无法解决。
三、对欧关系:走“议会路线”,难有实质“突破”
民进党当局近年来积极强化对欧洲关系,其策略与陈水扁时期类似,即发展“友台”议员,试图借助欧洲议会的影响力,提升或“突 破”对欧关系。2019年,欧洲议会和欧盟机构领导人均完成换届,新一届欧洲议会加大了“挺台”“援台”力度。2月,蔡英文召集数十家国际媒体,再次攻击“一国两制”,欧洲155 位跨党团议员联署“促进台海和平与稳定”(Statement on promoting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Taiwan Strait),表达“声援”。同月,欧洲议会“国贸委员会”就“欧盟与台湾经贸关系” 首次召开正式公听会(Public Hearing on “EU-Taiwan trade relations”), 约10余位跨党团欧洲议会议员出席,呼吁欧盟“应采取前瞻性思维,尽早开启双方投资协议 (BIA)影响评估及与台湾的正式谈判”,以扩大双方投资, 深化欧盟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关系。4月,欧洲议会以及德国、法国及英国国会等4大“友台小组”主席联名致函“世界卫生组织”(WHO)秘书长,呼吁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年会。10 月,同一批议员在布鲁塞尔成立所谓“福尔摩沙俱乐部”(Formosa Club),成立仪式邀请了跨党派欧洲议员、党团顾问及议会文官等近百人参加,该组织扬言“不同背景的欧洲议会成员正团结起来”,强化“跨国支持台湾力量”。台湾当局声称,“福尔摩沙俱乐部”作为新交流平台,有助于深化其对欧关系。此后,欧洲议会“友台小组 ”主席凯勒(Michael Gahler)又率欧洲跨党团议员访台。9月,荷兰众议院也首次通过动议,支持台湾当局的“国际参与”。
从欧洲议会的表现看,似乎民进党当局对欧的“议会路线”有所收获,因此蔡英文称“来自欧洲国际社会对台湾的支持力道是前所未见”。然而,台湾当局对欧洲交往的实务层面收获却乏善可陈。台湾与卢森堡的“度假打工协议”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卢森堡成为全球第16个、欧洲第11个与台湾地区签订度假打工计划的国家。此外,台湾当局与波兰签订了“刑事司法合作协议”, 与荷兰签订“关务互助协议”“科技合作备忘录”,与法国签署“金融科技合作协议”等。台湾地区还与北马其顿共和国正式延长互予双方免签证待遇1年。但在经贸方面,尽管欧洲议会多次发表,敦促欧盟尽快与台湾当局开启BIA谈判,但并无实际进展。
四、“新南向政策”:企图对接“印太战略”,实则沦为空洞口号
大张旗鼓运作了3年多“新南向政策”后, 民进党当局宣称“已打下基础, 2020年将迈向‘新南向’2.0版”。然而外界的观察结果却大相径庭,一年来,“新南向政策”虽未销声匿迹,但实质“成果”却相当有限,且问题频发。一是在教育领域, 接连曝出“ 新南向政策”赴台学生沦为廉价劳工、中介买卖学生、学生以实习名义进行非法打工等争议事件。6月,民进党当局承认,自2018学年度第2学期开始,印度尼西亚政府再未核发四年制技术学院(简称“四技”) 学生的赴台签证。台湾各校原已核定的印度尼西亚班名额也都“喊卡”。二是在观光领域,台湾当局继续采取各项签证便利措施,让“新南向”国家旅客赴台“稳定增长”,本年度台湾当局继续延长试办予泰国、文莱、菲律宾等“新南向”国家的免签证措施。台湾当局行政主管机构“经贸办”评估,2018年“新南向”18 国赴台观光人数已接近260万人次,2019年前三季“新南向”国家赴台总计 190.6万人次,成长4.99%,占总数21.7%。但伴随而来从事与“签证”目的不符活动的案例也屡见不鲜,越南等地旅客大批脱团、不少泰籍女性“假打工、真卖淫”等丑闻频现。三是在农业领域,2016年为推动农业“新南向”成立的“台湾国际农业开发公司”(简称“台农发”) 营销不见成效,根据2019年公布的数据,台湾农业出口成绩逐年下降,2018 年再度创下最低纪录。四是在投资领域, 蔡英文曾强调台湾“中油”在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投资是“新南向政策”的重要指标,但继2018年4月“中油”五轻整厂输出印度尼西亚案告吹之后,“中油”与印度阿达尼集团 (Adani Group)组成“台湾印度石化联盟”,在印度建设石化园区的投资案也因“不符合效益”告吹。媒体认为,民进党当局寄希望让印度成为“新南向”的经济亮点,情况并不乐观。五是在贸易领域,数据显示,2019 年10月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含香港)出口比重达41.9%,对“ 新南向”18国出口比重则为19.1%;对“ 新南向”18国总体出口衰退7.2%,对东盟10国总体出口衰退8.3%,对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出口分别衰退24.3%、25.3%、20.7%、18.6%,衰退幅度均2位数以上。总之,随着越来越多负面消息的爆出,不论从进出口、双向投资、赴台观光收益等各方面表现来看,“新南向政策”都被证明已沦为空洞的口号。
为了延续“新南向政策”的生命,台湾当局正在美国支持下,将其与“ 印太战略”捆绑。蔡英文称,“新南向政策”和美国“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有“相同的理念”,该政策可以提升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全方位关系”。11月,美国政府在东 亚峰会期间发布《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推进共享愿景》 报告,声称美国对“ 印太地区”的愿景和作为,“ 紧密结合” 了台湾的 “新南向政策”。12月,美国知名智库战略及国际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推出一份题为“描绘汇聚蓝图:探索美国自由开放印太策略与台湾“新南向政策”的交会点” 的研究报告, 称“ 印太战略”与“ 新南向政策”共享天然的融合趋同(share natural areas of convergence)。事实上,这份报告是民进党当局联合CSIS共同策划的,报告特别感谢台湾外事部门的“慷慨支持”。而细读报告内容和所谓的建议,发现该报告只不过给“美国挺台”加了一顶“新南向政策和 印太战略汇聚”的帽子,重申应加强与台湾当局在“印太地区”经济、治理及安全领域的合作。从这一角度看,“新南向”已经沦为“反中”的又一个概念和工具。
五、“邦交”与“国际参与”:意外不断,濒临崩塌
台湾当局维系“邦交国”日益乏力。一是数量降到史上最低。所罗门、基里巴斯与台湾“断交”后,台湾当局的“邦交国”仅15个。据报道还有一些国家正在考虑“断交”,例如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国会投票选出纳塔诺担任总理,取代“亲台派”的前任总理索波阿加,这一结果无疑不利于台湾当局。二是“对外 援助”意外频现。11月,多家媒体报道巴拉圭一架直升机坠毁,该机系8月台湾当局捐赠的2架退役UH-1H中的一架,从捐赠到坠毁仅3个半月时间,媒体形容此事为“尴尬时刻”。此事最终以台湾当局追加捐赠3架UH-1H直升机收场。还有一些援助项目则无法按时执行,如已经签约的海地电网计划因海地政局动乱而延迟等等。三是“出访”状况百出。7月蔡英文任内第七次“出访”,展开“自由民主永续之旅”,“访问”海地、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圣文森及圣卢西亚,来回“过境”美国4天,总计12天11夜,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出访”。但这次访问并不顺利,当时还是其“邦交国”的基里巴斯就拒绝了蔡的访问,而随后爆出的“走私”丑闻更直接抢走了其“出访”的“风头”。10月,副领导人陈建仁“出访”梵蒂冈,媒体关注点也仍然是双方何时“ 断交”。四是继续依赖“采购”模式维系关系。包括9月“ 斯威士兰王国国际商展”,组织“中美洲智慧解决(Smart solution)合作方案考察团”和“中美洲海鲜产业采购团”赴中美洲国家, 11月举行“ 非洲工商产业领袖高峰会”等。在民进党当局不断“撒钱”“接单”的攻势下,也有一些国家对其表示“力挺”。如3月洪都拉斯第一夫人叶安娜 (Ana García de Hernández)访台,4月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总理哈里斯率团访台,10月巴拉圭副总统韦拉斯格斯(Hugo Adalberto Velázquez Moreno) 访台等。10月,危地马拉总统当选人贾麦岱(Alejandro Eduardo Giammattei)率团访台,他在与蔡英文会面时还声称,要“站在台湾这边,将携手成为最坚定的‘友邦’”。
台湾当局的“国际参与”四处碰壁。一是继续以“蹭会”方式干扰世界卫生大会(WHA) 等国际组织会议。5月WHA 召开,在民进党当局的运作下,除了其“邦交国”通过提案与发言“力挺”之外,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8个国家在会上也发表“挺台”言论。台卫生福利部门负责人陈时中声称“场外成果历年最丰硕 ”。9月国际民航组织(ICAO)大会在加拿大召开,尽管有美国等支持,台湾当局仍未能与会。10月的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大会同样拒绝台湾当局代表参会。二是利用亚太经合组织 (APEC)相关活动凸显“能见度”。APEC 峰会原定11月在智利举行,台湾当局计划由张忠谋第三度作为代表出席,但因智利国内原因取消。如此一来, 蔡英文除了表示“非常遗憾”也别无他法,民进党当局也就失去了一次在“ 国际舞台”上表演的机会。尽管如此,作为APEC的正式成员,本年度台湾共出席约110场APEC会议及活动,并作为主办方举办一些论坛。可以看出,由APEC场域是目前台湾参加国际活动的重要平台,台湾当局正竭尽全力地利用这一平台扩大其“国际影响”。三是 继续采取“多元发声”等作法参加联合国周边活动。本年度民进党当局以“台湾为全球落实 永续发展目标(SDGs)之重要伙伴”为主轴继续推案,请其“邦交国”联名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古铁雷斯,同时在联大总辩论及其他场合替台湾当局“发声”。联合国大会期间,民进党当局派出民意代表陈静敏、“政务委员”唐凤、环保机构副主管蔡鸿德、卫生福利部门“健保 署署长”李伯璋等赴纽约,出席国际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其外事部门还以发表专文、推广短片等方式“发声”。在美方帮助下,台湾当局“纽约代表处办事处长”徐俪文也获 准参加美国政府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全球呼 吁保护宗教自由”会议,被民进党鼓吹为“首次获邀进入联合国总部”的“重大外事突破”。
事实上,2019 年民进党当局唯一有实质意义的“成果”是台湾在7月加入“南印度洋渔业协议”(SIOFA)。这是台湾第5个实质参与的地域性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台湾当局行政部 门负责人苏贞昌称,这与欧盟解除对台湾渔业黄牌警告,具有相加相乘效果。但总体而言,这一年来台湾当局的“国际参与”可谓意外不断, 其主管单位台湾外事部门也是如惊弓之鸟,处境十分困难,台湾的“邦交国”和“国际参与”已濒临崩塌。
六、小结
过去几年来,民进党当局总是将其对外关系的困境“甩锅”给大陆,事实一再证明,这种做法已经难以奏效。一个中国原则不仅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也在越来越多国家和组织机构的政策中得到切实执行。继多家外国航空公司、国际酒店更改“涉台标注”后,总部位于丹麦的全球风能组织(Global Wind Organization, GWO)在网站上也将台湾标为“中国的一省”。GWO 明确否认是“受到中国大陆会员的压力”,称从未与中国大陆会员讨论名称问题,资料库建置时也还没有中国大陆会员加入。GWO强调,这是采用国际标准组织(ISO)所列的国家代码称呼台湾地区,就是“中国台湾省”,采用ISO标准没有政治因素。事实证明,不承认“九二共识”,不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对外关系愈走愈窄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童立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