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苗族女孩用短视频让非遗“活”起来
央广网北京10月31日消息(记者 梁爽)一个高高的马尾辫,一件蓝色印花麻衣,这是雪儿最常示人的形象。活泼、灵动,她似乎与其他“95后”女生没什么两样,但打开快手视频,雪儿却用镜头讲述着“银饰锻造”的故事,传承着千百年的非遗文化。
10月30日,在江苏卫视联合快手直播的一千零一夜舞台上,雪儿身着苗族女子盛装,艳丽夺目,她还向演员沈腾和杨幂推荐了苗族的银手镯。“真的非常激动,我到现在都还在想,如果不做这个事情,我真的没有机会参加这些节目,也没有机会让这么多人知道我们贵州凯里的苗族银饰。”演出结束后,雪儿激动地告诉记者。
雪儿口中的“这个事情”就是她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对“银饰锻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选择|“95后”苗族女孩是个非遗银匠
出生于1997年的潘雪,网名“银匠雪儿”,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下司镇淑里村,师承银匠世家第四代传人张永富。银饰是苗族的传统饰物,也是苗女出嫁的“标配”。12岁那年,雪儿跟着奶奶来到银匠铺看师傅给自己打银饰作为嫁妆,“叮叮当当”中,一块普通的银块在师傅手里变成花鸟蝴蝶,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那一刻也在雪儿心中种下了要成为非遗银匠的种子。
此后几年,雪儿一有时间就去铺子里,帮着张永富师傅敲敲打打,直到大学三年级,她开始系统性学习银饰锻造技艺。
2019年,雪儿从贵州财经大学少数民族乐器专业毕业,没有和同学们一样选择当老师、或进入歌舞团,而是一头扎进需要抡锤淬火的银匠行业。“刚开始的话是感兴趣,慢慢做下来,觉得做这个事情很有意义。”雪儿说,虽然看起来现在做的事和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实都是一份文化,“我是在坚守这份文化。”
从小耳濡目染,加之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和认同,让雪儿最终遵从了内心的选择,成为新一代的银匠手艺人。
传承|手指出茧、手臂敲出肌肉,要做“守”艺人
融银、锻造、淬火、拉丝、焊接......想要当好一个银匠,还是个力气活。经常敲敲打打,雪儿的右手臂明显有了肌肉,比左手臂粗不少,平日里因为需要经常挤银丝,手指也早已磨破了皮,出了厚厚的茧。雪儿说,父母知道这个行业的辛苦,也劝说自己找个稳定体面的工作。但传统技艺总归要有人传承,她愿意做这个“守”艺人。
“现在年轻人很少做这个,手艺人都不能靠手艺养活自己,当然也吸引不到年轻人。”对于传统非遗文化现状,雪儿心中非常清楚。她说,就是因为这样,自己更要坚持下去,“传承传承,肯定要先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非遗离我们很近,非遗也不只有老年人去做,年轻人也可以做,我现在就是要学好师傅的本领,然后再把这个技艺传承出去。”
雪儿经常和师傅交流,讨论怎么去做与时俱进的东西。“老一辈人手艺精湛,但做好的物品没有好的销路和渠道,他们的主要经济就是帮我们本地人制作嫁妆之类的东西,老师傅们不会用互联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匠心传承好自己的手艺。”
不仅银饰锻造,全国很多非遗文化传承由于缺乏传播的渠道和内容创意,都面临找不到传播非遗文化的出口的问题。在学习手艺的过程中,雪儿意识到非遗传承方式需要“焕新”。
创新|短视频让非遗传出去、“活”起来
“贵州的冬天很冷,是那种刺骨的冷。”回忆最初拍短视频的场景,雪儿直呼真的很心酸。两个人,一台摄像机,因为室内的光线不好,需要把烧红的银针拿到室外,刚摆好造型,准备开机,要敲的时候发现,银针已经冷了、敲不动了......
初心不改,外部困难都可以克服。雪儿说,自己的初衷还是让更多的人知道非遗、了解非遗文化,所以她将苗族的质朴故事和情感融入到银饰当中。
打开雪儿的快手账号“银匠雪儿”,一个视频,一分钟,就是一个非遗故事。如今,94个作品已经在快手获得了114万点赞。她说,每一个手镯或每一件饰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它可能是最爱的人送给你的礼物,也可能是爱人间最真挚的信物。故事化的表达,一方面对于视频来说可以增加看点,另一方面还想让大家看到,每一个银饰都经过制认真打磨、倾注了心血的,每一个饰品都有自己的灵魂。
她曾制作一对名叫“凤回头”的耳坠,视频里,她与一位苗家小女孩身着苗族嫁妆,佩戴银饰,在油菜花从中微笑着奔跑。这条视频一经播出获得200多万的播放量,成功让雪儿的非遗视频“破圈”。
这条短视频的能量有多大?雪儿回忆说,原本自己的直播间里只有3、4个人,因为嫁妆视频的发布,直播间人数一下子涨到了2000多人、再到4000多人,那天晚上直播成交额高达5万余元。“下播之后我人都哭了。”雪儿激动地说。
短视频不止改变了雪儿,还帮助了她身边的老手艺人。“原来通过门店,一天可能只卖一两个银饰,现在因为短视频了很好的销售平台,每个月线上销售能有八九万元。”雪儿告诉记者,特别是疫情期间,很多门店都关闭,还好有线上销售渠道,订单多的时候,她也会找旁边的银店帮着做,陆陆续续的,一些快维持不下去的店面,因为网络上的订单,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如今,雪儿和乡亲们打造的银饰可以卖到全国各地。
普惠|互联网让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高光时刻
在快手,每3秒钟就有一条非遗视频诞生。2019年3月快手发布的非遗数据报告显示,在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上涉及的非遗项目达到989项,占比超过总量的七成。年轻人正通过一条条生动的视频,感受到古老文化遗产散发出的魅力。
从一个普通的苗族女生到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网络红人,雪儿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一路走来,发现有这么多人喜欢非遗文化,她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你觉得自己是明星吗?”刚从一千零一夜的舞台上走下来,在和喜爱的演员朋友一起推荐非遗银饰,收获了全国观众和网友的关注后,面对记者的提问,雪儿显得有些没有准备。
停顿了一秒——“这个倒没有,我做的就是自己内心坚持的一件事。”雪儿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因为短视频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我,是互联网让每一个平凡的人有了高光时刻。
在江苏卫视联合快手举办的一千零一夜舞台上,还有很多像雪儿一样的非遗传承人,她们都是平凡的个体,但又有着闪耀的光芒。江苏卫视快手一千零一夜总制片人王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快手的普惠精神和晚会“人间烟火”的主题都是在传达一个理念,就是每一个人都是发光体。
谈及下一步对于传承非遗文化还有哪些计划,雪儿告诉记者,首先还是和师傅学手艺,然后内容上再做创新,不断提高视频质量,再结合贵州的文化,让非遗内容更好看。
让非遗在指尖传承 平原“面人张”一把面团捏万象
编者按:古往今来,平原,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邑。桃园三结义,刘备坐平原,高耸的千佛塔,书香弥漫的文昌阁,气势恢宏的龙门遗迹......峥嵘历史与古文化的交汇、绵延不息的承续,构筑出了平原这个鲁北古城的特色与魅力,为这块沃土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铺垫和长足的文化底蕴。为挖掘蕴藏其中的时代价值,大众网德州频道推出“平原记忆”系列专题,充分利用大众网立体化传播体系,通过对平原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提炼,唤醒对平原这座千年古县的历史记忆。
让非遗在指尖传承 平原“面人张”一把面团捏万象
平原印记·非遗篇之三
记者 郭颖如 通讯员 王慧
面塑,俗称“捏面人”,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
而平原面塑有这样一个代表性的传承人——张万仁,他自幼跟随外祖父肖洪山学习传统面塑技艺,能捏制花鸟、人物等,尤其擅长捏制古典造型人物,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师承外祖父 面塑技艺学到手
12月25日,记者来到张万仁的家里,走进他的工作室便让人觉得别有洞天,房间里摆满了他的面塑作品,令人眼花缭乱,热爱文学的他还在墙上挂满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巨大的工作桌上铺着厚厚的羊毛毡,上面摆满了他创作面塑用的工具。只见张万仁正端坐在工作桌前,面前摆放着几块色彩斑斓的面团,他左手捏起一块面团,右手持一把小巧的塑料刀具,娴熟地点、切、刻、划进行塑形,灵巧的手指上下翻动,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人物很快便呈现在眼前。
张万仁的桌子上摆放着许多他近期创作的面塑作品,从垂钓的姜太公,到手拿大刀的红脸关羽等古典造型人物不一而足。这些人物均是用不同颜色的面团制作而成,他们衣着鲜艳,动作、表情鲜活生动,细细端详,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说起与面塑结缘,张万仁说,外祖父每年春节都会给自己几个面塑当礼物,有时还会现场展示这门技艺,当时看到几块小小的面团在外祖父手中,经过揉、搓、捏、切后变幻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动物,他觉得十分神奇,可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从事这一行业。
那时年幼的张万仁对面塑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在他不断地央求下,最终,外祖父答应教张万仁学习面塑。看着外祖父轻而易举地捏出一个个人物来,可是一块块面团在他的手里却根本不听话,很多看似简单的步骤,上手操作起来却变得非常困难。不过,张万仁性格沉稳、能坐得住,一头扎进面塑世界,渐渐迷上了这门手艺,在外祖父的悉心教导下,他的手艺日渐精进,总算学会了面塑的基本功。
张万仁说,自那以后,自己这双手,就跟面塑没分开过。
偶然机遇 重拾手艺
“以前,面塑就是走街串巷叫卖的小玩意,靠这谋生很难的。”张万仁直言,“我有段时间自己一直在做生意,但是偶然间碰到了一位河南新乡捏面人的手艺人,受他的启发,我就想起了外公还教过我这门手艺,所以我又拾起它来了。”
在传承技艺过程中,从最初的复制、模仿,到如今的探索、创新,张万仁的创作技艺和题材在不断拓展。他的面塑作品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并融合了现代和本地元素,其创作题材既有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也有戏曲故事和动漫卡通等形式,有单个人物,也有系列人物场景。
一件新面塑作品的诞生,其经历的不仅仅是人们看到的制作过程,背后是艺术家一遍遍查阅资料和对动作、表情、衣着的构思。“像我新创作的几个经典名著里的人物,首先我要充分了解故事的背景,再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身份去设计动作、表情和衣着。”张万仁笑着说。
除题材不断推陈出新外,张万仁也在不断琢磨对面塑工艺进行改进。捏面人的关键在于前期配料,而传统面塑作品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干裂、变色,无法长期保存。他经过多次试验,逐渐找到蜂蜜、面粉、防腐剂等合适的配比,成功解决了传统面塑不易长期保存、变色、开裂的难题。
手艺面临失传 迫切寻找“有缘人”
平原面塑原料主要是糯米粉、高筋面粉、防腐剂、保湿剂、甘油、蜂蜜、淀粉、各种颜料等。用手指和小刀、剪刀、梳子、竹针、拨子等极简单的工具,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面塑这个行当的艺人越来越少,和许多传统手工艺术一样,在机器化大生产的变革下面临着传承中断的危机,而张万仁最大的梦想就是传承。
“现在虽然面塑日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能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这门手艺的人仍为数不多了。”张万仁遗憾地说,我现在眼睛不行了,这门手艺面临失传,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给真正喜欢的人。
“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仍有很多手工艺人在谋生和传承之间徘徊,希望能为手工艺人更多的生存空间,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将老手艺传承下去。”张万仁说,这门老手艺里有咱们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好好传承下去。只要有人需要,我就愿意一直做;只要有人想要学,我就愿意继续教。
如今,每次看到新鲜或是有趣的经典人物,张万仁总会试着捏一个,从过去的济公、关公、鲁智深到此前的小猪佩奇、猪猪侠,再到如今的哪吒、叮当猫,他勇于探索的心永不止尽,“我是面塑传承人,不仅要传承,更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制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非遗传人:雄心舞麒麟—威!
近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布了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33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名单,涵盖了九大类别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南沙麦晓峰入选为黄阁麒麟舞传承人。
麦晓峰是黄阁雄风堂麟狮体育会的创始人和总教练,同时也是南沙区麒麟中学的麒麟教练,南沙区外国语学校的醒狮教练。
他带领创新编排了《雄狮护麒麟》节目,把传统醒狮和南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阁麒麟舞糅合,让麒麟舞有了更多的元素,在南沙本地广受欢迎。
黄阁麒麟舞是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广州南沙区黄阁镇的麒麟传说
和麒麟舞始于明代
麒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
每逢佳节当地居民就舞起麒麟
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故有“麒麟献瑞”一说
↓↓↓
资料图
资料图
麒麟麋身、牛尾、鹿角,自古以来是儒家“仁”与“和”的象征。黄阁麒麟舞属南沙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有300多年历史。
麒麟舞的套路是围绕麒麟日常玩乐为基础开展的一系列行为,可分为“出洞、绕头、耍尾、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时充满热烈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广东韵味,以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伴奏来展现麒麟舞形象、生动、活泼的特色。
在黄阁镇,逢年过节、神诞醮会、秋色出游,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如今,黄阁麒麟舞发展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也有更多的创新元素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