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成为“备胎”?科学家发现24颗星球,每一个都比地球适宜居住
在人类诞生之初,我们是没有“地外生命”这个概念的,随着近代社会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加深,我们才赫然的发现除了地球之外,宇宙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星球,因此我们不免遐想,宇宙那么大,是否存在和我们一样(或者相似)的外星生物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凭借自己的科学技术探索了不少地球附近的其他星球,但这些星球基本上都是一片荒芜,别说人类了,基本上连个细菌都找不到,根本不适宜生命的存活。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宇宙中不存在外星文明了呢?答案很显然不是
前段时间,国外科学家公布了一项研究数据,在目前人类已知的上千颗行星中,至少有24颗星球适宜生命的存活,而且这些星球在某种程度上比地球更加的“宜居”。除了水和氧气之外,一些“宜居行星”的生态条件几乎和早期的地球一样,非常适宜新生命的诞生。
在这些所发现的“宜居”行星中,部分科学家们推测,很有可能出现与人类相似,或者是发达程度远超人类的超级文明。
实际上,在人类一开始对外探索太空之时,我们最希望月球上就有外星生命,以便于人类与月球人进行星际往来,但是当人类真正踏足在贫瘠的月球表面时,就知道在月球上找到生命体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月球上没有嫦娥,也没有吴刚,更没有那个可爱的小月兔。
随即,我们又在太阳系内的其他星球上寻找外星文明存在的痕迹。但这些星球要不是太冷,就是太热,生命体想在这些星球上生存下来几乎是难上加难。因此最终科学家们只能把目光转移到太阳系八大行星之外的其他行星上。
好消息是,科学家们终于在茫茫的宇宙中找到了适宜居住的24颗行星,但坏消息是,这24颗行星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也要我们的宇宙飞船花费100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到达,这就意味着人类必须要发明超时空飞行器才能够在有生之年前往这些宜居星球。
从地球目前的情况来说,科学家们寻找适宜居住的星球也是无奈之举,由于近代工业革命对地球造成的环境破坏和人类与日俱增的庞大人口,再加上宇宙中存在的外来威胁(小行星撞击地球),因此人类必须尽早的给自己谋划下未来的出路,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或许真的将居无定所,要知道,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所看到的末日景象或许真的不仅仅是幻想而已,但人类目前真的只有地球这唯一的一个家园。
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小的恒星!
天文学家或许已经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最小恒星,这颗恒星被命名为EBLM J0555-57Ab,距离地球约600光年。
剑桥大学的一组天文学家小组发现EBLM J0555-57Ab的大小与太阳系的土星相近,其半径约为木星的84%, 质量是木星的85倍,表面的引力大约是人类在地球上感受到的300倍。
“我们的新发现揭示了一颗恒星可以有多小”剑桥大学的硕士生Alexander von Boetticher在中解释道“这颗恒星以略高于下限值的质量而形成。如果低于这个极限,其核心的氢聚变反应将很难维持,如果那样的化这颗恒星就是一颗褐矮星”
一颗最小的理论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0.07-0.08倍。EBLM J0555-57Ab约为0.081略高于这个极限。质量小于太阳20%的小恒星在银河系中很常见,但由于它们体积小,亮度低,所以我们对它们了解甚少,因为它们很难被发现。
据称,科学家采用凌日法发现了这颗相对黯淡的低质量恒星,它所处的双星系统约每7.8天就从伴星掠过。他们观察到,系统中较大的星星定期变暗,并推断出轨道上较小的星星在其前方通过。
解码:
Red dwarfs therefore develop very slowly, maintaining a constant luminosity and spectral type for trillions of years,until their fuel is depleted. Because of the comparatively short age of the universe, no red dwarfs exist at advanced stages of evolution.
红矮星演化的非常缓慢,维持持续的亮度和光谱型可达万亿年,直到燃料完全燃尽。相对之下,鉴于宇宙的年龄还很短(138亿年),还没有红矮星演化到末期。
科学家发现24颗比地球更宜居星球
【新华社微特稿】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阳系外有24颗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适合生命体居住。
同时就职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教授德克·舒尔策—马库赫牵头这项研究,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和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天文学家合作,确定“超宜居”标准,例如行星年龄、质量、体积、表面温度、是否有水、与恒星距离等。他们最终从4500颗已知地外行星中筛选出24颗“超宜居”行星。不过,没有一颗行星能满足所有“超宜居”条件,但一般能满足4个条件,意味着生命体可能在那里生活得比在地球更舒适。
研究团队近期在美国《天体生物学》杂志发表文章,详细介绍这些距离地球超过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其中一些星球比地球更古老、稍微大一些、略温暖些、可能更湿润。它们围绕旋转的恒星寿命比太阳长且变化更慢,生命体因而可能更容易在这些星球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宜居,并不意味着这些星球上一定拥有生命体,仅表示它们的条件有助于生命体生长。
舒尔策—马库赫说,这项研究可能有助科学家今后使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詹姆斯网络太空望远镜、欧洲航天局柏拉图太空望远镜等工具对这些星球展开进一步观察,“获取更多信息”。“选择目标很重要,我们必须把精力集中在部分对复杂生命体而言拥有最有利条件的行星上。但是,我们必须谨慎,不要纠结于寻找第二个地球,因为可能有些行星比我们的地球更适合生命体生长”。
按照舒尔策—马库赫说法,不少人认为地球是全宇宙“最佳行星”,但“我们拥有大量复杂且多样的生命形式,许多能够在极端环境中幸存下来。随遇而安不错,但那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是最好的”。(完)(王鑫方)
关键词:德克·舒尔策—马库赫(Dirk Schulze-Makuch)、超宜居行星(superhabitable planets)、《天体生物学》(Astro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