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吏卒的钻木取火方法
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出土取火器
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鱼儿沟墓葬出土的取火木片
居延汉简字
苏贝希遗址墓葬出土的取火木板和木钻杆
引言
考古实物和河西汉简记载表明,在汉代河西的敦煌和居延边塞地区,钻木取火是边塞屯戍吏卒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取火方式。在居延边塞和敦煌马圈湾汉代长城烽隧遗址里出土有数十件钻木取火用具。此外,在汉简的守御器簿里还记载有钻木取火所用的工具如“出火遂”,引火材料“茹”等。出土文物和汉简记载印证了在汉代的河西边塞地区,钻木取火是人们较为普遍采用的取火方式之一。
“钻燧取火”
火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从自然取火到燧石取火,以及钻木取火等人工取火方式的演变是巨大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更多的人工取火方式,如利用太阳能的阳燧取火等。在这里我们拟对两汉时期敦煌等边塞屯戍吏卒日常的取火工具和取火方式做一简要介绍。从出土实物和汉简中的相关记载可知,在汉代敦煌等边塞地区,屯戍吏卒的日常取火方式主要有钻木取火、燧石取火两种,此外,亦可能采用阳燧取火方式。限于篇幅,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河西汉塞所见钻木取火。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最早人工取火者当属燧人氏。如《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疾病,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从这条记载可以知道,古人告别茹毛饮血、食用熟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懂得利用火,进而掌握人工的钻燧取火技术,这对古人的人体健康和体质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燧人氏的“钻燧取火”属于何种取火方式,这在学术界曾引起过不小的争议。有学者认为所谓的“钻燧取火”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钻木取火,而是燧石取火。即钻是火钻,燧是燧石,钻与燧即火燫与火石,急剧地摩擦或撞击取火。这种否认中国古代有钻木取火方式的观点受到学者普遍质疑,如张寿祺《中国古代取火方法考证》一文从民族学、考古学和文献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现在各地区各少数民族中仍遗存的钻木取火的古老方法,在考古领域中出土有钻木取火工具,以及文献中明确载有钻木取火方式。
新疆地区的考古发现
在西北新疆地区考古出土有春秋至战国时期的钻木取火实物,如在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鱼儿沟及阿拉沟东口发掘了一批墓葬群。据墓葬形制和陪葬器物等考古信息分析,这些墓葬的年代属于春秋至战国时期,其族属为车师民族。在其中一些墓坑中发现有大量的供钻木取火用的钻孔木片。从这些木片上分布的钻孔来看,这些钻木片均是实用器物,应该是墓主人生前反复使用过的钻木取火工具。
在汉代,钻木取火也应是人们所普遍采用的取火方式。1980年考古工在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出土有钻木取火工具。据发掘简报称,出土有取火器的墓葬年代约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三号墓地共出土有5件钻木取火器。在M3所出土的取火具为取火板,该板呈长方体带圆头,小孔内系皮条,一面钻出11个圆形印痕,两边带刻槽,长9.1、宽2.8、厚1.8厘米。M17出土为取火棒,锥形,粗头与取火板上的圆孔大小一致,有炭化燃烧痕,粗径0.9厘米、长12.8厘米。此外,在M27中亦出土有取火板一件,置于一老年男性腰间。除发掘简报中所介绍的这三件取火器外,尚有2件在发掘简报中未述及详情。
敦煌边塞的取火考证
在汉代的敦煌边塞亦出土有取火器。据《敦煌马圈湾汉代烽隧遗址发掘报告》介绍,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所出土的取火器为取火板。该板为红柳木制成,一端削成较厚并略向上翘的把柄,两侧钻外缺圆孔,底部呈圆弧形,左侧八个孔,右侧上部有二孔。孔底有烧焦痕迹。长27.3、宽3.3、厚1.3厘米。柄部厚2.5厘米。圆孔直径2.3、深0.9厘米。
在汉代居延长城烽隧沿线出土有数量更多的钻木取火器。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中的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居延边塞除发掘了10000多枚居延汉简外,还采获了数量众多的屯戍遗存物,这其中就有不少屯戍吏卒所使用的钻木取火器。据《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报告》一书所记载,共发现有8件钻木取火器,其中有6件为取火板,2件为钻杆。
汉人的钻木取火方式
汉代钻木取火的具体操作方式,在文献中未有明确记载。从现遗存的钻木取火方式来看,各地区的人们所采用的材质和辅助工具各有不同。据张寿祺《中国古代取火方法考证:并与阎崇年同志商榷》一文介绍,海南乐东县黎族地区的人们普遍以一种“山麻木”为取火材料。其钻木取火的方法是首先取一根山麻木弄平,再在扁平的山麻木表面就其中部靠近边沿地方刻上一个浅浅的凹穴,在凹穴旁刻上一席浅浅的缺槽。弄好以后,把它放在地上,再用一根山麻细枝当作钻棒,人坐在地上,两只脚把刻有凹穴和缺槽的山麻木踩住,然后拿着钻棒,以一端接在凹穴上,双手用力把钻棒搓动,钻棒急速回旋,其末端与凹穴接触处遂发生剧烈的摩擦,由于这相摩擦,凹穴里遂产生出一些木屑粉末,沿着缺槽落下,堆在缺槽的旁边,钻棒末端与凹穴不断地摩擦,凹穴遂生热,剧烈的摩擦持续下去,凹穴因热而生火花,飞出缺槽,燃着堆在缺槽旁的木屑粉末。当这些木屑粉末有烟升起之时,这便是木屑粉末开始着燃的标志。钻火者继续再钻一会儿,便迅速地用手指把这些着燃的木屑粉末轻轻地捏起,放在一把事先准备好的干茅草里,顺口一吹,茅草就燃起了火焰。
由此介绍可以知道,这种仅以双手搓动钻木杆的取火方式所需的基本原材料是山麻木,钻孔需开有缺槽,以便导引着燃的木屑。此外,还需备有易燃的干茅草。从出土的取火器实物照片来看,其取火板上的凹穴均在取火板两侧边,且凹穴均凿有缺槽与之相通,这和海南黎族的现代钻木取火板钻木位置和穴槽设计完全一样,这也是钻木取火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史亮 肖从礼
横戈戍边袁崇焕 壮志未酬身先死
明朝时,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出了一位杰出的领袖努尔哈赤。1616年,努尔哈赤登上了可汗的大位,建国号为金。第三年,便开始对明朝的边境进行军事侵扰。
明朝与后金,彼此看作是敌对的政权。后金既然兴兵来犯,明朝自然遣军抗敌。可是,当时明朝内政非常腐败,阶级矛盾相当尖锐,挡不住彪悍善战的后金军队。
1619年,两军在辽宁抚顺东面萨尔浒开战,8万多名明军全部覆灭。后金趁机步步逼进。
1622年正月,拥有14万明军的广宁守将,弃城逃往山海关。顿时,东北边境陷于万分危急之中,明朝的安全也受得了极大的威胁。
消息传到北京后,朝野一片震恐。大臣们有的主张关外抵抗,不让金军逼近山海关。有的提议放弃关外土地,退入山海关内防守。更多人面面相觑,拿不出主意。
正当朝廷中弥漫着一片惊恐情绪时,一位刚从福建调入京师兵部任职的小官忍不住了。他名叫袁崇焕,到兵部任职还不到一个月。按说,他既无,也可以不冒风险。但是,他认为东北是祖国的土地,抗敌是国家的大事,怎能在国家存亡危机的时刻,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呢?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虽说他平时就关心军事,常向年长的军士询问北方边防情况和地理形势,但关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从未见过,退敌究竟能否成功,他也无把握。
为了掌握情况,知己知彼,他在朝廷上下乱哄哄的时刻,既不给同事们打个招呼,也不向家里人关照一声,就独自骑上一匹马,驰到山海关外,观察了那里的地形,向曾与后金军作过战的将士了解到不少情况。然后他又驰回北京,自告奋勇地愿意出边关戍守,说:“只要给我兵马和钱粮,我就可以把关外的防御承担起来。”
朝臣们都正在人心惶惶,束手无策,就怕天塌下来无人顶住时,忽见有人挺身而出,愿意到关外御敌,所发豪言壮语,又对战胜敌人充满信心,顿时喜出望外,齐声称赞袁崇焕是个了不起的国家栋梁之材。于是,朝廷就提升他为佥事,到山海关外监督军事,并发20万两饷银,让他招集溃散的士兵。
袁崇焕接受了命令后,先来到山海关。当时驻守在山海关的经略使王在晋,立刻派他到关外70里的前屯,去安抚辽东地方流离失所的老百姓。
关外这时刚遭受过兵乱,道路阻塞,尸骨遍野,加上气候严寒,冰天雪地。但袁崇焕想到的是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难,于是夤夜动身,单枪匹马在荆棘丛生、虎豹出没的荒山野岭里奔驰了大半夜,四更时赶到前屯军营。
他一下马,就与那里的将士商议守备计划,安抚无家可归的老百姓。他这种不畏艰险的豪气壮胆和挽救危局的忧心热情,博得了前屯将士的深深钦佩和叹服。
就在前屯,袁崇焕了解到,在广宁南面的十三山,还有十几万老百姓没有撤出,随时都有被敌人掳走的危险。他迅速安置了流亡的人民,整顿了前屯的军事,紧接着赶回了山海关,向王在晋建议:派兵5000进驻宁远,将关外防线向前推进200里,同时,以宁远为声援,派遣猛将赶往十三山,救出困在那里的难民。
袁崇焕特别指出,宁远东靠渤海,西连山岭,形势险要,从那里进可以攻取锦州,退可以与山海关相呼应,不能不予以重视。
可是,王在晋既乏雄才,有无远见,并不采纳袁崇焕的建议。结果,在后金军队的大肆掳掠下,十三山十几万难民绝大多数当了俘虏,只有6000人死命逃回。不久,兵部尚书孙承宗替换王在晋出镇山海关,他很赞同袁崇焕关于坚强宁远军备的主张。
1623年,命袁崇焕率军到宁远防守。
袁崇焕到了宁远,发现这座地处军事要冲的城市,四周只有十分之一的外围有墙,而城墙的高度也都不足以防卫御敌。他立即发动军民,抓紧时间修筑城墙。不到一年,城墙竣工,宁远成为一座可以坚守的前线要塞,也是关外的一大军事重镇。
正当宁远城墙告成的时候,袁崇焕的父亲去世了。按封建时代制度,官员遭父丧要卸任回家守孝三年。但是他绝对不能离开惨淡经营的边关防务,照旧留着任上。
当年九月,他率军东行巡查,到广宁,越十三山,抵右屯。一回来,就向兵部尚书孙承宗建议:进军锦州、右屯,再把前线推进200里。孙承宗认真考虑了这一建议,不久就派兵驻守锦州和右屯等地,修筑城池,建造房屋,进一步坚强了边防,并收复了辽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这时,在朝里当权的是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他们在局势危机时,不得不叫孙承宗、袁崇焕这样有才干的人去指挥军事,一旦险情过去,也就嫉贤妒能,排斥异己。
1625年十月,魏忠贤派他的党羽高第到山海关替换孙承宗。高第懦怯无能,认为关外必不可守,命令撤出全部守军,确保山海关。袁崇焕慷慨陈词:“边关御敌,我只知进,不知退,已经收复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放弃呢?如果锦州、右屯动摇,宁远、前屯必将震惊,山海关也就失去了保障。”并坚决表示:“我是宁远、前屯的守将,死也要死在任上,决不离开宁远半步。”高第拿他没有办法,只是把宁远以北锦州等地的全部驻军撤回关内,由于行动仓促,屯在关外的10多万石军粮尽皆丢弃,百姓颠沛逃难,途中死尸狼藉,哭声震动原野。
锦州的防卫一撤除,后金军立即趁虚而入。
1626年十一月,努尔哈赤率领13万大军,西渡辽河,兵临宁远城下。
这时,袁崇焕手下只有1万多人马,其中一部分人还因受到高第撤军的影响,士气低落。袁崇焕为了鼓舞斗志,把全城将士集合起来,当众刺破手指写下血书,发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将士们受到感动,都表示愿与敌人战斗到底。
1627年一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命令部下,向宁远城发起猛烈进攻。袁崇焕亲自在城上督守,指挥将士们用弓箭和石头消灭敌人。后金军死伤很多,努尔哈赤逼士兵们顶着盾牌爬到城墙下,企图掘开缺口攻进城内。
袁崇焕下令发西洋大炮,炮口对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开火。炮声一响,烈焰腾空,后金军血肉横飞,成片成片地倒下。努尔哈赤眼看着部下伤亡惨重,加上天色已晚,只好下令收兵。
第二天,努尔哈赤继续率军猛攻。袁崇焕登上城楼,看到哪里敌军兵多,就下令向哪里开炮。炮手们都经过了袁崇焕的严格训练,炮打得有准有狠。后金军死伤无数,四员将领阵亡,努尔哈赤本人也负了伤,大势既去,后金官兵纷纷逃窜。袁崇焕在城上瞧得分明,率领将士杀出城去,趁胜一口气追赶了30多里路,歼灭后金军1万多人。
袁崇焕取得了宁远保卫战的胜利,接着又收复了因高第撤军而放弃的锦州城等。
1627年,继努尔哈赤汗位的皇太极,再一次率兵进攻宁远和锦州,都被袁崇焕及部下将士击退,大败而回。
宁锦大捷后,魏忠贤集团眼见关外局势大有好转,便对袁崇焕排挤打击。袁崇焕被迫辞职。
1627年八月,朱由检接位为崇祯皇帝后,除掉了魏忠贤及其党羽,才重新起用袁崇焕,提升他为兵部尚书,督师关外,兼管河北、山东等地的军事。
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几十万大军,绕过袁崇焕的防区,进攻北京城下。袁崇焕得到警报,立即挥师入关,在北京城下与清兵展开了激战。皇太极不能取胜,就利用崇祯的多疑,施了一个反间计。结果崇祯皇帝就把袁崇焕给逮捕入狱了。
袁崇焕一被捕,部下将领深恐牵连,武将祖大寿等带着军队逃出了山海关。袁崇焕指挥的军队,本是明朝抵抗后金军的主力,也只有他,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朱由检无可奈何,只好让袁崇焕写信劝说。
深陷囹圄的袁崇焕,以大局为重,亲笔写信让祖大寿听从朝廷命令,不要轻举妄动。祖大寿接信后向将士们一读,全军都痛哭起来。祖大寿年逾八旬的老母问明情由,劝大家杀敌立功,求崇祯皇帝保全袁督师的性命。将士们当天就回师入关,奋勇作战,收复了关内的数城。
这时,皇太极因估量一时攻不下北京,已引军向东北撤离。关内局势有了好转,魏忠贤的余党又连上奏章,请杀袁崇焕。
朱由检于1630年八月十六日,以“谋判欺君”的罪名,残酷地利用磔刑,俗称“杀千刀”、“活剐”,以锋利的刀刃一刀一刀把袁崇焕身上的皮肉削了下来,多达数千刀。
《宝可梦》图鉴784:舞蹈非常魔性的七代准神——杖尾鳞甲龙
小伙伴们好呀,本篇我们要介绍的宝可梦就是鳞甲龙的进化型,也就是七代的准神杖尾鳞甲龙啦,杖尾鳞甲龙在七代的对战让很多玩家印象深刻,靠着一手的Z招式成为了对战的热门,同时也因为Z招式的魔性舞蹈而让玩家印象深刻,在动画中也作为霸主宝可梦出现过,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的一只宝可梦吧。
鳞片宝可梦——杖尾鳞甲龙(属性:龙/格斗)
和心鳞宝以及鳞甲龙一样,杖尾鳞甲龙也因为全身的鳞片而被分类为鳞片宝可梦,属性是龙系和格斗系的组合,也是有唯一属性组合的宝可梦;杖尾鳞甲龙家族的三个特性都是防止特定类型的招式产生效果的特性;在外貌上,杖尾鳞甲覆盖着鳞片状盔甲,大部分身体是灰色的,上下颚两侧各有一个小的齿状尖刺,它的顶部由精细的鳞片排列覆盖,它直立行走,尾巴和头部上的鳞片数量变得非常多。
七代的杖尾鳞甲龙靠着一手的Z招式成为了对战热门,而八代杖尾鳞甲龙在失去了Z招式的同时也得到了魂舞烈音爆这个有点类似腹鼓但又有很大区别的强化招式,不过不管要不要用魂舞烈音爆,输出基础并不高的杖尾鳞甲龙如果要走攻的话一定是要仰仗强化手段的,如今的极巨化也给了其走强化的另外一种可能,四倍弱仙依然是杖尾鳞甲龙的主要弱点,寻找强化机会是其主要的核心思路。
用鳞片进行威吓。
看到敌人后,杖尾鳞甲龙会让尾部的鳞片发出哐啷哐啷的声音进行威吓(又是一只图鉴说明里提到威吓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威吓特性的宝可梦,反正只要图鉴里说到能威吓敌人的,一般都跟对战的威吓没啥关系),弱小的家伙听到声音就会逃走;杖尾鳞甲龙一般一个群体里只会存在一只来作为统领,它率领着鳞甲龙以及心鳞宝行动,如果出现两只以上的杖尾鳞甲龙的话,可能会因为主权而产生争斗。
杖尾鳞甲龙坚硬的鳞片集攻防于一体,过去曾被加工成武器和日用品来使用,它能一招制住猎物,发出长嚎后,伙伴们祝福的金属音会从各个地方回荡起来,其挥动着裹满钢的鳞片的拳头,勇敢地战斗,引以为豪的特技是上勾拳;据说,遗迹壁画中古代战士身上穿着的盔甲是用杖尾鳞甲龙的鳞片制成的;杖尾鳞甲龙的舞蹈还非常有意思,这说明了杖尾鳞甲龙群体里有一定的属于自己的文化。
杖尾鳞甲龙可能基于兽脚亚目恐龙、甲龙亚目恐龙和穿山甲;杖尾鳞甲龙尾部可能于佛教法具锡杖,既可发声报信,亦被用作武器;杖尾鳞甲龙的动作可能参考了毛利人的哈卡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