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热门 > 新闻正文

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是什么原因?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具体情况

全国高温范围广局地可达到40℃以上 多地最高温破7月历史极值

央视网消息:在降雨到来之前,今天(28日),我国高温范围仍然较广,中东部多地最高气温仍会达到37~39℃,局地将超过40℃,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从7月21日开始,我国出现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有27个省(市、区)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高温日数普遍有2~5天,部分地区达6~7天。重庆、北京、河北、山东、辽宁等地的10个县市(区)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

预计今天,华北及以南地区大范围高温天气持续,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以及新疆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仍有37~39℃,江汉西部和重庆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中央气象台今早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明起华北黄淮高温逐渐缓解

随着北方降雨发展,预计从明天开始,华北、黄淮一带的高温将自北向南逐渐缓解,像北京、天津、太原等地最高气温将降到30℃左右,但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并且不仅白天气温高,夜里的最低气温也有30℃左右,闷热天气持续一整天,从早到晚都要注意防暑降温。

北方多地气温破同期极值 假期“下半场”南方将迎强降雨

央广网北京5月3日消息(记者孙冰洁)“五一”小长假过半,华北、黄淮等地气温始终“高涨”。不过,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分析,随着进入小长假“下半场”,冷空气也将于3日夜间抵达华北地区,北方高温天气将明显缓解;而南方大部地区则将迎来降雨。4日至5日,西南地区东部至江汉、江南等地将有较强降雨过程。

假期“上半场”天气 关键词:热

“五一”假期的前两天,北方地区的气温可谓勇攀高峰,热力十足。

5月1日小长假第一天,有12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达到或突破5月上旬历史极值,太原、天津和西安先后突破35℃,拿下了今年首个高温日,其中太原打破了历史上该城市最早出现高温的纪录(1981年的5月7日)。

5月2日,高温“愈战愈勇”,北方多地气温再破纪录,气温达到或突破5月上旬历史极值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升到了140个,其中河南洛阳局地甚至达到了39℃。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破纪录的数字中,有一部分是35℃以上,即达到了气象学上的高温标准。2日35℃以上的站点范围较1日增多,且有部分测站达到38℃及以上。”张芳华介绍。

截至5月3日18时,陕西中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南、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安徽、江苏西南部、浙江北部、四川盆地等地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河南大部及湖北西北部、安徽中部38~39℃,河南焦作、郑州、洛阳和平顶山局地达40~41℃;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四川等地共22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达到或突破5月上旬极值(其中180个观测站超过35℃),河南、安徽和四川等地有66个观测站达到或突破5月极值(57个观测站超过35℃)。

张芳华介绍,在小长假前半段,南方地区虽然降雨不断,但相对来说强度并不太强,基本以小到中雨为主,局地出现了大雨或暴雨。

“而对比北方,南方大部地区最高气温还是比较好地‘控制’在了30℃到34℃之间。”张芳华说。

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是什么原因?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具体情况(图1)

假期“下半场” 强降雨、冷空气即将抵达

中央气象台预计,4日至5日,西南地区东部至江汉、江南等地将有较强降雨过程;其中,重庆东南部、贵州北部、湖北南部、湖南中北部、江西中北部、安徽南部、浙江中南部、福建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上述地区累计降雨量有30毫米~70毫米、局地可达80毫米~130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30毫米~50毫米、局地50毫米以上。

张芳华介绍,这次降水过程基本是一个东移的过程,从四川东部、重庆、贵州这一带出发,一路东移到江西、浙江,最终入海。虽然降雨“走得快”,整个移动过程只要两天时间,但由于水汽能量足,局地容易触发强对流天气,需多注意防雷防风雹。

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是什么原因?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具体情况(图2)

由于4日至5日南方地区降雨增强,张芳华提醒有关地区需防范局地强降雨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不利影响,山区旅行需重点注意防范由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江南油菜和西南地区小麦成熟、收晒一定程度会受降雨影响,需及时收晒成熟作物,加强后期管理,防范农田湿渍害。

5月4日,北方大部地区的高温也将明显减弱。根据“前站”信息,冷空气3日夜间将抵达华北地区。到达后,北方高温天气将明显缓解。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3日至5日,受冷空气影响,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将有4~5级风、阵风7级左右,日平均气温自北向南先后下降4℃~8℃,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中南部及山西东部、河北东部、山东北部、河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10℃以上;冷空气影响过后,上述大部地区气温降至接近常年同期。

“热浪”持续!北方多地气温破40℃ 局地发干旱预警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 近期,今年以来最大范围高温天气“炙烤”北方,多地高温屡创纪录,中央气象台已连续3天发布高温预警,同时,高温少雨也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严重旱情。

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是什么原因?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具体情况(图3)

资料图: 6月4日,山东发布首个高温橙色预警。济南街头人们全副武装出行。 赵晓 摄

酷热难耐 华北开启“烧烤”模式

近期,中东部天气呈现“南雨北热”,南方经历接连不断的暴雨,北方也在经历今年以来最大范围高温天气。

中央气象台预计,6月8日白天,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南部、吉林中西部、辽宁西部、河北大部、北京、天津、山东中西部、河南中东部和北部、湖北北部等地最高气温35~36℃。

其中,内蒙古东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河北东部、北京、天津、山东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内蒙古东南部局地可达40℃以上。中央气象台6月7日18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具体来看,河北近期气温强势上升,天气晴热为主,石家庄、邢台、邯郸的部分地区7日最高气温可达41℃

北京炎热也不断升级,8日最高气温或高达38℃,9日气温重回35℃以下,但依旧炎热。目前,北京正处于今年首个高温蓝色预警中,预计6月7日至8日,北京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36℃以上。

中国气象局提醒民众,6月,35℃以上高温天气增多,将影响公众日常生活、人体健康和水电供应;此外,高温天气下因用电量过高,电力设备负载大易引发火灾。公众需密切关注高温预报预警。

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是什么原因?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具体情况(图4)

资料图:2014年8月4日,河南嵩县黄庄乡付沟村,因为干旱地里的花生没能结出任何果实。 中新社 王中举 摄

气温高、降水少 高温致干旱、臭氧污染多发

中国气象局在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6月气候做出预测,预计全国大部气温偏高,黄淮西部、江淮、江汉、江南东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区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高温影响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干旱和臭氧污染等情况。

5月10日至6月5日,河南省平均降雨量5.5毫米,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九成多,为有资料记录以来,同期降雨量最少的一年。同时,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的高温天气,河道来水不断减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河南省气候中心2020年6月6日10时30分发布干旱橙色预警:根据气象干旱监测,截至6月6日全省有60%的县市气象干旱达到重旱及以上等级,其中有33%的县市达到特旱等级。截至6月7日晚,河南已有11个市县发布干旱橙色预警。

河南省水利厅6月5日17时起已启动Ⅳ级水旱灾害应急响应。要求强化监测预报、加密会商,科学研判旱情发展趋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重点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高温的“烤验”下,内蒙古自治区干旱面积也不断扩大。内蒙古气象局5日表示,自治区干旱面积超四成,其中牧区旱情严峻。

此外,受大陆暖高压东移影响,安徽北部也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由于长江以北最近一段时间降水少蒸发快,大部分地区出现旱情,部分地区出现重旱,局部达到了特级旱情。

高温也导致了大气污染问题,根据《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近年来中国臭氧污染问题逐步显现,臭氧已成为影响夏季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生态环境部官方7日发布消息称,6月8日-10日,受高温天气影响,中国华北中南部将出现臭氧轻至中度污染过程,部分城市可能出现重度污染。受大风影响,西北局地部分时段可能出现颗粒物重度及以上污染。

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是什么原因?全国多地气温升破历史极值具体情况(图5)

资料图:5月2日,北京持续高温天气。图为民众戴口罩出行。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高温天太难熬?发放高温津贴、考场配空调

炎热的气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对于要在7月进行高考的考生来说,更要注意防暑降温。

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明确将在高考考场中配置空调。

截至6月5日晚,安徽省已至少有合肥、蚌埠、淮北、马鞍山、宣城、安庆等多个地级市教育部门明确表示会安装空调。在湖北,武汉市招考办副主任黎美东曾对媒体透露,今年,武汉市所有高考考点将配空调。

在天气更炎热的海南,早在今年1月,海南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记者会透露,海南把“高考考场空调设施配置”作为了今年的为民办实事事项,明确今年将完成海南全省高考考场的空调配置。

高温天气,需要户外作业的人员要注意防暑降温,相关单位也要落实高温津贴的发放。

全国总工会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工会把服务和保障职工健康纳入工会工作的重要日程,提早安排部署,推动防暑降温工作落实。

《通知》要求,督促用人单位采用良好的隔热、通风、降温措施,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职工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为职工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和高温作业休息场所,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等。

根据2012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等四部门制定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此外,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完)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