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发布365张老照片 多数为首次向公众展示
北京商报讯(记者 胡晓钰)2月24日上午,北京圆明园管理处在正觉寺举办了圆明园老照片发布会,现场发布365张老照片,大多数照片为首次向公众展示。其中一张拍摄于1920年代的正觉寺文殊亭内文殊菩萨全身照片也为首次公布。
据悉,此次展出的影像资料来自于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据介绍,首度亮相的文殊菩萨全身像拍摄于正觉寺文殊亭内。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因文治武功卓著,常常被外藩王和外国使臣尊奉为文殊菩萨,乾隆本人也对文殊道场尊崇有加,故在圆明园正觉寺建了一座文殊亭并供奉文殊菩萨,1860年之后,军阀混战时期文殊菩萨像被毁。照片上清晰可见文殊菩萨骑青狮像,总高3丈,左右站立两个小童,左为狮奴,右为韦陀,皆高八尺。文殊菩萨像及其背光均为木质包金,狮与两个小童均为五彩拨金,底座是汉白玉石台。刘阳介绍,该照片为仅存的4张正觉寺山门以内的照片之一,可验证史料记载准确无误,也弥补了学术的空白,对研究、复原正觉寺文殊亭有至关重要的参考价值。该照片电子版由刘阳正式捐赠给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档案馆收藏。
除了这张文殊菩萨全身像照片,圆明园还发布了300余张老照片,涵盖了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的相关建筑,来自于刘阳从世界各地的收集。其中包括法国摄影师谢满禄在1882年前后拍摄的圆明园木构建筑未被彻底摧毁前的照片,以及圆明园顺木天、北远山村、鱼跃鸢飞、舍卫城、濂溪乐处、汇芳书院、鸿慈永祜、魁星楼,长春园宫门、海岳开襟、法慧寺多宝琉璃塔等建筑群。
圆明园发布365张老照片 正觉寺文殊菩萨全身照片为首次发现
2月24日,圆明园管理处在正觉寺最上楼举办圆明园老照片发布会,现场发布365张珍贵老照片,大多数照片为首次向公众展示,其中拍摄于1920年代的正觉寺文殊亭内文殊菩萨全身照片也为首次发现。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瑜,北京交通大学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魏昀赟出席活动并介绍老照片。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现场捐赠老照片并讲述相关历史背景故事。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主持发布会。
圆明园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毁。此后的圆明园渐渐地变为一片废墟,失去了昔日之辉煌。在这160年间,圆明园经历了从万园之园到遗址再到废墟,从皇家园林到老百姓居住的村落再到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这些变化之前并没有很多文字记载。但是,在圆明园罹难后的一百年间,不少摄影师携带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照相设备对遗址进行拍摄,包括中国香港摄影师赖阿芳、德国摄影师奥尔末、法国人谢满禄、瑞典人喜仁龙,这些早期影像也成为圆明园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
圆明园这一次发布的老照片涵盖了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的相关建筑,这些罕见的老照片是刘阳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在发布会上,刘阳向圆明园管理处捐赠正觉寺文殊亭文殊菩萨全身像电子版老照片一张,由圆明园档案馆收藏。
这张照片于1920年拍摄于正觉寺文殊亭内。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因文治武功卓著,常常被外藩王和外国使臣尊奉为文殊菩萨,乾隆本人也对文殊道场尊崇有加,故在圆明园正觉寺建了一座文殊亭并供奉文殊菩萨。从这张老照片上清晰可见,亭内文殊菩萨骑青狮之像,总高三丈;左右立二童,左为狮奴,右方为韦陀,皆高八尺。文殊菩萨像及其背光均为木质包金,狮与二童均五彩拨金,下承汉白玉石台。此照片为仅存的四张正觉寺山门以内的照片之一,可验证史料记载准确无误,也弥补了学术的空白,对研究、复原正觉寺文殊亭有至关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本次发布会还首次公布了谢满禄在1882年前后拍摄的圆明园木构建筑未被彻底摧毁前的照片,其中包括圆明园顺木天、北远山村、鱼跃鸢飞、舍卫城、濂溪乐处、汇芳书院(断桥残雪石桥)、鸿慈永祜、魁星楼,长春园宫门、海岳开襟、法慧寺多宝琉璃塔等建筑群。这些老照片清楚地呈现了这些建筑都还未被彻底破坏之前的状况,打破了以往圆明园的中式建筑仅停留在文献记载或是画作中的呈现方式,让人可以一睹皇家园林曾有的辉煌气派。
一直以来,圆明园管理处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圆明园老照片等史料。圆明园老照片不仅有助于圆明园历史、建筑、园林等方面的研究及相关建筑的维修和恢复,还对寻找和确定流散文物的线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1882年前后,谢满禄买到了十二兽首中的鼠、牛、虎、兔、龙、马、猪等七个,但在运输回国过程中猪首、兔首、鼠首被窃遗失,只有牛首、虎首、马首及龙首被带回法国。谢满禄给它们分别拍摄了照片,其中龙首形象是首次被发现,这批照片对研究圆明园兽首当年的流散过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6年圆明园管理处借助大水法的老照片,确定了在北京西单附近一户民宅中的石鱼为大水法遗物,将其收回并收藏于圆明园展览馆。
未来,圆明园管理处计划展出更多珍贵的老照片,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光影记录,穿越时空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圆明园管理处将以创建三山五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加大历史文化挖掘,追溯圆明园劫难前的印记,充分利用圆明园高校研究联盟专业优势,加大对圆明园植物、动物、园林、水景、科技等基础研究,有效保护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老照片:遭受抢掠焚毁后的圆明园,残垣断壁见证列强的野蛮
欢迎来到不二书旧影时光,今天为各位读者朋友们的这一组图组,是来自于圆明园遭到抢掠焚毁后的老照片。通过这一组照片,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中的影像。照片拍摄于1877年,被英法联军焚烧过后的远瀛台,如今圆明园只剩下几根石柱,便是属于远瀛台的残迹。
照片拍摄于1877年,谐奇趣北面的养雀笼,这座建筑物使中西混搭建筑风格,东立面是西式风格,西立面是中式风格。在英法联军侵华之前,这里圈养着许多珍奇鸟类。
照片拍摄于1877年,海晏堂正门,海晏堂是圆明园西洋楼宇建筑群中体量最为庞大的一座建筑,其坐东朝西,正门前是一座非常壮观的水法,著名的十二生肖铜像便是分列在海晏堂的楼梯两侧。
照片拍摄于1877年,残破的谐奇趣主楼,谐奇趣始建于乾隆十六年,是一座欧式风格的水法大殿。这张照片是摄影师查尔德站在西南角所拍摄的谐奇趣正立面,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圆明园所经历的一切。
照片拍摄于1877年,谐奇趣的正立面,建筑物中的墙壁的木制加固结构已经被完全烧毁,只剩下一些空槽,大理石结构的窗口也因为焚烧的高温呈现出了崩裂的痕迹。
照片拍摄于1877年,谐奇趣主楼和东侧的音乐厅,外墙上贴着五色琉璃,可以看出没有被焚毁前的圆明园的辉煌光彩。
照片拍摄于1877年,谐奇趣正立面,这张照片是摄影师从南向北拍摄,荒草处原本还有一座海棠型喷泉,照片中已经看不到喷泉池的痕迹了。
照片拍摄于1877年,谐奇趣东侧的音乐厅特写,虽然已经被烧成了残垣断壁,但依旧可以看到许多西式图案以及墙面的五色琉璃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