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年前吧,我疯狂给一部型港剧打call,一个很重要的推荐理由是:
它于有限篇幅里传递的密集信息在我颅内爆成烟花,令我这个细节控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你会不由自主想找人讨论,去网上搜所有能找得到的评论与细节总结,惊喜于自己发现的细节,并对忽略的细节恍然大悟…
朋友们,这种感觉又回来了!
但是,这部与《叹息桥》一样由优酷投资并播出的剧集,因为在央一同步播出的缘故,在春节前后断更无数次,最近更是任性的停更了一周多,害我把已播出的16集又细致地刷了一遍。
看第一二集时还没有太大的感触,但越看,越觉得需要单独写一篇它的好。
觉醒年代
1 上头片段?有!
介绍这是一部怎样的剧之前,有几个片段,你们一定要看:
润之出场
2分钟,除了背景音没有角色台词,导演却用镜头为观众白描了一个水深火热阶级森严的旧社会众生相。
泥水中的乞丐,跋涉的老水牛,集市里纵兵卒,叫卖孩子的百姓…楼上是身着华服看风景的阔太,路旁是洋轿车里坐着吃三明治的富家少爷。
小贩的车倾倒,离开水的鱼在石头路面无用地挣扎,被卖的女孩子放声大哭。
他从泥泞中来,顶着风雨,用油纸包裹着护着的火种—《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看见了这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寥寥几幕,胜过千言万语。
鲁迅出场
北洋兵痞哼唱着北洋军歌里的《三国战将勇》砍着劳苦大众的头,做着人血馒头的买卖。
手起刀落,鲜血四溅,看砍头热闹的民众吓到后仰,又舍不得不看,八旗遗少护着鸟笼,怕鸟被惊吓。人不如鸟,人亦如笼中鸟。
镜头在底层人民争先恐后抢蘸人血馒头时陡然变黑白,交钱、蘸血、嘴里喊着“我儿子有救了”兴高采烈离去,镜头才回转为彩色—世道的黑暗,民众的麻木互害,无“药”可救的绝望,火种点燃前的至暗时刻。
最后,看完热闹的民众聊着闲话经过小摊,小摊上端坐一男子观看手上的拓片,拓片放下,一张熟悉的面孔露出,出字幕,周树人。
细听军歌歌词是完美反讽,而鲁迅出场前一刻的路人甲乙对话亦满是机锋:
“这(砍头的)刀法,远不如大清啊。”
“是啊,这刀啊,也不如戊戌年间的刀快了。”
于是观众可以确定,那个以“盗窃数额巨大”罪名被砍头、死后被蘸人血馒头的,果然是个者。
以《药》之影像化推鲁迅出场,以鲁迅之背脊表达态度与心境,绝。
张勋辫子军入京
同样是第八集,在一众者的忧虑下,张勋辫子军入京,宣统,历史短暂地开了倒车。
辫子军趁夜入京,一老一小站在他们行进的路当中。老的是盲人,听到辫子军跑步的声音喜形于色,拉二胡为之贺,他身边的小孙女却放声大哭。
一片火光中,一对爷孙恰是大潮里的两极,老朽的保守的眼盲且癫狂,稚嫩的新生的无措且悲怆。
谁不说一句导演会拍呢?
2 情怀?有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讲述的就是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机关刊物这个时间段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并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建立等历史大事件贯穿始终。
故事主线是、胡适等人从相识、相知到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的过程。
故事辅线是、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追求真理改造中国的热血经历。
讲情怀,讲热血救国,讲为了中国之光明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我常常会想,要如何拍,才能让这一切取信于人呢?
在《觉醒年代》里,我大概找到了答案。
一曰理想主义。
我之间就说过,拍历史题材,成败的关键,是有没有拍出那一股人的精气神儿。
看过《恰同学少年》和《我的法兰西岁月》的人,应该懂我在说什么。
在那样黑暗的时局下,在那样列强欺凌的国际形势中,在满目疮痍里,依然艰难又坚定地寻找着能救中国的道路,这样的一群人身上,一定要有近乎于天真的理想主义色彩。
坚定、昂扬,为国为民忧虑伤怀,却永远怀揣希望。
很难举出《觉醒年代》《恰同学少年》这样的剧里哪个细节具体体现了这股精气神儿,我只能说,它们每个段落都弥漫着这样一种理想主义气息。
二曰如实呈现。
理想状况下,呈现真实历史人物的正剧,分寸感相对重要。
在人物评价已经盖棺定论的基础上,一部剧集能做到对正面人物褒扬但不美化、对负面人物批评但不丑化、对复杂人物如实呈现臧否有度,把握住这样的分寸感,这部剧的格调就低不了。
觉醒年代在这方面常令我感怀。
最典型的例子,是对辜鸿铭的刻画。
这位学贯中西的怪杰是坚定的保皇派,在20世纪10年代这个时间点上,留着辫子盼着的他显然在逆历史潮流而行,剧中用、胡适等人对他言论的反驳、北大进步学生对他主张的抵抗和态度鲜明的镜头语言,对之进行了批判。
但同时,主创也明确以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思想,肯定了辜鸿铭思想中对西方文化的揭露与批判。
在后面的剧情里,当北大解聘不合格的英国教授却被英国政府干涉时,辜鸿铭在谈判桌上以一敌百,慷慨陈词,把英方喷得毫无招架之力,那一刻他不是什么保皇派,而是一个中国人。
这种不以片面之言下定论的客观的、平和的、广阔的视角,主创也借蔡公之口充分阐释:
实际上,这段台词几乎可以被视为《觉醒年代》前半部剧之题眼:、胡适、辜鸿铭,乃至彼时还年轻的国领袖们,无论后来他们各自走上了怎样的道路,但在新文化运动的初始,他们的初衷,都是找一条路救中国。
这种胸襟,又何尝不来自于政治自信与文化自信呢?
三曰生活气息。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担心,这是一部严肃到需要正襟危坐观看的剧集吗?
不是哟。
且不提民国这些妙人的轶事,放在当下都足够养活几个八卦周刊的,就单纯从生活细节的角度,这剧都能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比如大家坐而论道时,常备的零食—烤洋芋片
比如在家闲聊时,常捋的大白兔耳朵
比如胡适因相貌俊秀风度翩翩而被诸多女诗友追捧的场景
比如因囊中羞涩骗孩子吃肉牙疼的小促狭
若情怀是骨,那这些能刻画人物秉性的生活片段就是肉,骨肉俱全,才是活生生的人。
而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他们不畏死的前行才更动人。
也正因为生活是如此普普通通却有滋味,守护普通人这样的生活才有了口号之外,丰富又具体的意义。
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以宽阔的胸襟与视角白描,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是这些教科书上的人物能活灵活现活在这部剧里的原因。
3 超强阵容?有!
这样水准成熟制作精良的剧集,主创不可能是无名之辈。
导演张永新,中戏导演系科班出身,山影导演的代表人物,我喜欢的《马向阳下乡记》《军师联盟》《虎啸龙吟》都出自他手。
编剧龙平平更厉害了,不解释直接上图:
一个会写,一个会拍,一个能在街口砍头的鲁迅出场片段里写出这样的台词
一个能在辜鸿铭舌战英国佬时给出这样的镜头
说句珠联璧合不为过吧?
主创还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与意象,特别值得仔细揣摩与咀嚼,这是我二刷最大的动力。
比如张勋时,躲出北平的深入民众开展田野调查的场景里,镜头里出现的锁链
比如发表创刊演说时,话筒上爬来爬去的蚂蚁:
比如张勋后,街上的猴戏:
身着洋服洋帽却带着假辫子狂欢的保皇派:
就算不想费脑力去思考这些细节,你也会被它极具特色的镜头语言所感染。
比如极具冲击力的鲁迅完成《狂人日记》的镜头,我直接竖起了寒毛。
就连用以插图过剧情这种常用的手法,主创都刻意采用了版画风格,呼应《新青年》杂志这条主线。
太用心了。
曹磊这位演员太神奇了,剧抛脸,你们能看出来他演过《山海情》吗?
这位演过孔子的朱刚日尧,又演了批孔的胡适,奇妙
这部剧集的精彩,是各个层面上的。我一边越来越放心追剧,一边又无比心焦躺在坑底,等待复播。
觉醒年代的剧本,编剧写了很久,完稿后找到了张永新导演。而在选择平台投资时,张永新想到了在军师联盟虎啸龙吟中合作愉快的优酷,于是有了这第二次的愉快合作。
我听到这段故事后,也想到了《叹息桥》很明显,在这样追求品质的剧集中,平台并没有为一味迎合市场去过多干涉内容创作。
还是那句话:这样的剧集未必能为平台赚到盆满钵满,但它终归代表着内容生产者的坚守和平台的审美天花板。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张勋
张勋(1854年-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势力之一。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 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1913年镇压讨袁军。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后病死于天津,谥号忠武。 (概述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