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又火了!
时代楷模!
文化君不以为然,或者说,不为所动。文化君不排斥短视频,偶尔也上快手、抖音、B站,但文化君觉得,深度阅读,永远都有市场。
短视频永远也无法代替。
幸运的是,还有这么多读者陪着文化君;更幸运的是,还有这么多同行仍在坚持。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后浪的杂货铺,和文化君一样,坚信好内容永远都不缺市场。
对了,他们又搞了一个抽奖活动,这次直接抽现金,最高可抽百元红包后浪的杂货铺,后台回复“抽奖”,即可参与。
上次抽奖送的书,粉丝应该都收到了,抽奖,他们是认真的。
张桂梅这样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前几天,张桂梅又火了。
中宣部决定,授予云南省丽江市花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2008年,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12年里,她让1804名女孩考入大学,走出大山。
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也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她在12年里,改变了1804名孩子的命运。
时代楷模这个称号,张桂梅担得起。
农村,不适合素质教育
先说两件小事:
第一个。
我是从农村出来,说出来你们不相信,我读书的时候,学校没图书馆,镇里没书店,读高中前,《三国演义》我只看了中间40回,因为找不到完整版,借不到,买不到,也买不起。
最疯狂的一次,涨大水,我们走了两个小时的路,还冒着翻船的危险,跑到一个老师家里看书,也就看了两个小时吧,又回来了。
因为人家要吃饭,不好意思继续呆。
第二个。
关于兴趣爱好。我们县每年都有一个文艺比赛,每个乡的初中派人参加。
说出来,你更不信,我们学校永远都是相同的两个人参加,一个是弹电子琴的女生,另一个是我,我跟着我爸学了点吹笛子的皮毛,技术很差的那种。
一个学校也几百人吧,再找不到第三个,会乐器的。
说这个,是想做个对比,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有多难,获取知识的难度有多高,别说见识、特长和素质教育了。
前段时间,有个鄙视链,关于孩子兴趣爱好的,有钱人都学大提琴、竖琴,鄙视链最底层的,才学钢琴。
我读的中学现在还在,不好意思,里面真的没一个孩子会钢琴。第一,家里买不起;第二,没人教。
农村,真的不适合素质教育。对他们来说,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就是灭顶之灾。
素质教育只有一个结果,城市的孩子放学后,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农村的孩子放学后,又找回了泥巴和手机。
在农村,好老师永远都缺。我的体育、美术、音乐、思想政治、手工课什么的,都是语文老师教的。
其实就是啥也没教。
钱文忠说,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坏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坏的制度。
没了高考,或者高考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不是孩子的福音,是孩子厄运的开始,尤其是普通家庭,农村家庭。
翻身的机会更少。
如果哪一天,孩子无法通过成绩改变命运了,那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幸运的是,这一结局没有出现。
像张桂梅这样的老师,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穷人,最不该减负
说素质教育的很多,减负,每年都挂在嘴边。两会也经常说,也基本成了趋势。教材更简单了,作业更少了,放学时间更早了。
但,穷人的孩子,最不该减负。
我姑的孩子在广州,早年我姑也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知道成绩和读书的重要,孩子读初中,周末基本都是上学而思,寒暑假也是。
每年的收入,基本都填在了教育上,她工资不低,大学教授,有工作室,广州有房,开雷克萨斯,普通中产吧。
孩子成绩理想,上985基本没问题,未来的路比较好走。
我叔的孩子还在农村,平时他们在外面打工,孩子爷爷奶奶带,但爷爷奶奶不管,也管不了,孩子放学早,基本都是一个模式:
聚一起吃鸡,或者打王者。
成绩很差,性格也越来越怪异,和大人很难沟通。父母觉得再这样下去,不行。就回来工作,爸爸去租摩托车拉客,妈妈去餐厅里洗碗。
但效果不大。
学校减负,基本是趋势,一是被社会舆论裹挟,孩子太辛苦,学校太变态,那就减负好了。二是,将教育的成本转移到了父母身上。
减负,其实是减了学校的负担。
父母有钱,可以利用补习班弥补其中的空白,父母没钱,孩子只能用手机和游戏,填补空白。
对中产家庭来说,你减负,我增负,你退步,我进步,孩子更有竞争力,路上的对手越来越少,何乐而不为。
对农村家庭来说,减负,可能就是慢性死亡。所以,重本学校,农村出身的孩子越来越少,以后还会更少。
农村,天然不适合减负。
勤奋和数理化基础,最好的基础教育
农村孩子还有出路吗?
有。
第一,勤奋,搞好成绩,考上好大学;第二,学好数理化。
我读高中那会,重理轻文到变态,老师直接说,学文科的都是废材,以后基本没出路。那会儿很气愤,后来,慢慢理解。
虽然变态,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是好找工作,二是数理化基础是个好东西,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群高素质的大学生,既勤奋,又有科学思维。
如果不是基础太差,我也觉得,农村孩子,还是读理科吧。
我学的是文科。深知和文字打交道,改变命运的路,并不容易。
哈佛校友曾敏敏写道: “不可否认,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中,的确压力很小,但在事实上,美国精英阶层教育中,学习可能并没有家长们想的那么轻松。”
说白了,哪里的精英教育,都没有快乐一说。资源竞争是永恒的话题,激烈而残酷,现实又有用。
而勤奋,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品质。
所以,你谈你的减负吧,我的孩子,要上985!
:刀子,:后浪的杂货铺。 一群后浪,决定对这个世界说点什么。关于人生、关于成长、关于读书,他们有不一样的角度。长按
时代楷模!张桂梅再获殊荣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在我们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决战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之际,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出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先后在大理喜洲一中、华坪县中心中学等地任教,现任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
张桂梅同志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现状,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倡导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注重言传身教,传承红色基因,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生自觉追求;她坚韧纯粹、甘当人梯,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担当,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她曾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张桂梅同志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要求的优秀榜样,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教育扶贫先进典型,是新时代妇女投身脱贫攻坚巾帼建功的杰出代表,是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优秀人民教师。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锐意进取、苦干实干,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张桂梅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张桂梅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全国妇联、教育部、云南省委有关负责同志,当地教师学生和干部群众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家长成长】张桂梅PK清华副教授:不要站在高楼上,傲慢地指着大山
她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
而她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
她们,一个是清华大学副教授,一个是华坪女中的老校长。
她们,不仅仅是她们,也是撕裂的我们——
集体的迷茫
为人父母,我们到底要怎么教育孩子?
管得多了,是专制,是控制,是裹挟,是情感绑架,是过度期待,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施虐,最终招来叛逆和控诉。
“看新闻说,又有学生自杀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健康和心理,马上就检讨自己是不是管得多了。
又看新闻说,大学生遍地都是,不读大学工作都找不到,马上就想到自家熊孩子的成绩,又觉得必须狠狠管。”
这是我在后台经常收到的高频率留言,应该道出了很多老父老母的心声。
这样的心声,让我想起前几天引起广泛热议的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老师的一个演讲——
演讲的争议
刘瑜老师那段42分钟的演讲,我看了不下5遍。
她演讲的原题目是《不确定的年代,教育的价值》,这个弥漫着严谨生硬学术气息的标题,被自媒体改为《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后,迅速大火:
标题多重要,由此可知道。
演讲中,刘瑜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确定年代里,对教育的普遍焦虑,成了这届父母都非常确定的事情。
当学历和技能,成了好工作和高薪酬的象征,所有家长都被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赶到了军事竞赛的跑道上,看谁成绩好,看谁会的多,谁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2个补习班,他上4个补习班,我上8个补习班。
最终,我们的孩子在一路设计和要求中,考上了大学,却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要干什么,为了什么。
彻头彻尾地成了空心人。
甚至,有的还没有考上大学,就跌落进抑郁和自杀的深渊,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为了让更多人从唯分数、唯名校、唯成功的焦虑中跳出来,刘瑜老师自我调侃了一番:
我家孩子以后就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
在她看来:
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过上自己想要过上的那种人生。
实话实说,刘瑜老师的这个演讲,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如果非要挑点毛病的话,就是她拿自家孩子当例子,说孩子可以去卖煎饼和奶茶,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的调侃,有点过了。
而后来,自媒体的渲染传播,恰好抓住并放大了这一点,也击中了很多老父老母的焦虑。
以至于后来,因为这个演讲,网上明显出现两派争论:
挺她的 VS 骂她的。
相比前者,后者的声音更响。
争论观点,概括如下:
●刘老师,您是清华大学的副教授,您全家都是清北博士,您女儿在清华附小读书,你竟然说你家孩子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请问,您对普通人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现在哪个学校不是用成绩和分数说话?
作业做不完,成绩上不去,领导苛责老师,老师传达家长,家长必然要焦虑地批评孩子,怎么可能从军事竞赛的跑道上下来?
●为人父母,我们倒是想给孩子松绑,让他/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个无忧无虑、欢天喜地的少年,但是,如果他连大学的门儿都摸不着,将来一日三餐没有着落,一年四季颠沛流离,又拿什么支撑自己的热爱和梦想?
简而言之,言而总之,反对刘瑜老师的网友认为:
刘老师这个演讲,道理说得都对,但并不接地气儿。
其结果,不仅没有缓解这届老父老母的焦虑,反而让更多人在愤怒和羞愧中,变得更加焦虑。
为什么,一个教育精英,一位堂堂清华大学的副教授,一名曾用学术和文字影响了很多人的公共知识分子,因为这样一个演讲,遭到了这样的围剿和质疑?
当想到张桂梅老师和大山里那些女生的故事后,我也找到了背后的真相——
底层的死磕
63岁的张桂梅老师,刚刚被中宣部评为了“时代楷模”。
尽管,这并不是一个宽容的时代,但选张桂梅老师为“时代楷模”,我想没有人能提反对意见:
拿命教书的张老师,堪称这个时代的良心。
对比的真相
愿每个父母,都能定好自己的位,愿每个孩子都能走好自己的路。
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