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高手,首先是章法高手!
我们欣赏一件书法作品,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作品的整体感觉,然后才慢慢品味笔法,墨法,以及字的大小聚散,墨色的虚实浓淡等等,以及这些矛盾对立关系的复杂程度和协调性。章法处理不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
古人说“书法以章法为第一要务”。可见章法在书法作品中的重要性。
古今的书法高手,都是处理章法的高手。
就书法的章法,疏理归纳了以下几句话,希望和喜好书法的朋友共同探讨,更欢迎同好批评指正。
篆,隶,楷书的章法,就正文和题款,非常简单。这里要讨论的是行草书的章法。
行草是的章法分“大章法”和“小章法”。
“大章法”,就是一幅作品的整体设计,说到底,就是字的不同排列组合法。就象报纸,杂志,广告等的排版设计。
“小章法”,是在“大章法”的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的内部设计,就是字与字之间,字组与字组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组合变化。就象广场公园的树木花草的设计种植,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疏有密。如果一片片,一行行有规则的种植,就没意思了。
没有几个人爱欣赏路边的行道树,就是这个道理。
“小章法”相对复杂。限于篇幅,这里仅以米芾的作品为例,看看书法高手的“大章法”是怎么设计排版的。
整体茂密,四边空白较少的
复官帖
致伯修老尺牍
贺铸帖
粮院帖
整体疏朗,字距,行矩不太紧密,有断行的
非才当剧帖
真龢帖
整体余白大的和特别大的(可不是忘了裁纸,是有意这样干哦)
惠柑帖
海岱帖
彦和国士帖
丹阳帖
对比关系特别明显的(对比强烈,跨度好大)
伯充帖
阴郁帖
盛制帖
字的大小对比强烈(一字占一行,艺高人胆大)
吴江舟中诗卷
欧洲专家:足球首先是教育
新华社海口5月24日电 24日,在海口举行的“全球足球产业峰会”上,一场关于培养足球人才的论坛引发热议。主持人西蒙·罗文最后用一句话结束了论坛:“你们看到了,英国、荷兰、西班牙和德国的足球人士都一致认为,足球首先是教育,是良好的教育工具。”
参加论坛的嘉宾卡·卡萨尔来自西班牙,最近一直在中国从事校园足球培训。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中国孩子的父亲问我,他12岁的孩子是否值得他投入更多资金。我回答说,我无法确定他儿子将来是否能成为职业球员,假设他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些关爱和时间,不一定非要是金钱,他将来成功的可能性就更高。他不一定能成为职业球员,但踢球对他其他方面的成功一定也会有帮助。”
在上海工作的多特蒙德俱乐部体育协调员马·洛伦兹表示赞同。他认为,足球可以塑造坚强的人格、抗挫折能力和团队精神。
参加论坛的另一嘉宾、阿贾克斯足球学院主管科·格伦迪耶克鼓掌表达他的赞同。
由于接触中国校园足球时间较长,卡萨尔对此了解颇多。他说:“一些中国家长开始认识到足球是教育的一部分。他们应该减少孩子学习的时间,给孩子每天两个小时的踢球时间。这是目前最紧缺的。”
洛伦兹认为,中国家长需要改变望子成龙、踢球一定要成为职业球员的心态。他说:“足球不是一本100页的指导手册,并非你把它看完、掌握就能成功,你需要随时根据周边情况进行调整。”
北京万国群星俱乐部老板、英国人罗文认为,中国足球缺少社区的参与,而这在欧洲足球产业链条内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格伦迪耶克则认为,中国现存的足球框架体系不利于优秀球员脱颖而出。
评论 | 《都挺好》大结局:女性如何成为她自己
魏湘/文 《都挺好》终于走到了大结局,剧中的男人们都在碰壁中觉悟,而女儿明玉回归家庭照顾父亲,看上去很符合中国人传统观念的“都挺好”。但这三个字又隐藏了多少看不到的女人伤痛呢?剧中的明玉因为母亲重男轻女,而备受伤害,甚至到了连通过考试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也没有。同时我们也看到,明玉通过自己努力打工挣钱,终于看上去获得了认可。但最终为了照顾患病的父亲而辞职回家。这算是和解吗?这更像是满足每个人内心幻想中圆满期待的“美好结局”。
我想说的是,明玉这样的女性,她的内心成长之路并非需要通过牺牲和付出而获得尊重,而真正需要确认得是自己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一个女性从女孩成长为女人,从精神分析角度讲,女性的成长需要经历的是和母亲二元关系的融合,加入父亲后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然后离开家庭,认同自己和母亲一样的女性身份,并拥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这是一个女性成为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原生家庭里,如同明玉一般经历过创伤的女孩子很多,因为痛苦而选择与家庭的分离,这像是无能为力的逃离。但她的心中因为伤痛其实和父母的关系从未分离,甚至会有更大的黏连的动力去修复和保持关系。在孩子的内心,在和父母的关系发生冲突时,看上去她充满恨意,但内心里的愧疚感,会让孩子自责是自己不够好,父母才这样对待自己,所以她一方面远离,但另一方面又会用行动去表达愧疚,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被父母所看到和理解。
剧中的明玉一次又一次默默地去帮助父亲和哥哥,这像是她在靠近亲密关系,但当她反复看哥哥明成对她道歉的视频时,就可以理解她心中的委屈与恨意。而在这种内心压抑的感觉中,她做的很多事情,都像是用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试图获得关系的联结。直到最后,她父亲都不想让她告诉哥哥们自己患病的事情,说了这样一句话:“谁让你是我女儿呢?我不指望你指望谁?”这句话,再次把明玉拉回到和父亲的原生家庭关系里,哥哥们可以去过自己的生活了,而女儿就应该这样回归家庭吗?这样的设定看上去女儿终于被家庭接纳了,但实际上,她的内心真的与那所有的痛苦和解了吗?
和解,一个特别好听的词汇,但做起来难之又难,这是一个人内心哀悼的过程,而并非他人能左右。因为她需要面对的是和内化在心中的父母有着一个漫长的分离与和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面对父母不公平的愤怒,对理想中好父母的期待的丧失,哀伤自己生命历程的缺失,确认自己的价值感和意义,然后才有可能接受父母的真实,放弃这些期待,而选择自己的生活。
而确认自己的愤怒,反思让自己痛苦的与父母亲密关系的相处模式,是最为困难的。在女性成长经历中,需要经历一段和男性不同的阶段,就是厄勒克特拉情结,这个阶段意味着女性要和母亲关系的分离,每个母亲在养育女孩子的时候,都会把自己内心作为女人的幸福,或者痛苦,伤心,委屈等等很多未解开的情结投放到同是女性的孩子身上,当女儿收到祝福和内在的放心才能真正与母亲分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就像是剧中明玉的妈妈美兰,因为怀孕而没能和自己想要爱的人在一起,她内心的期待打碎了,但她的委屈依然在心中熊熊燃烧,于是,女儿就成为了她内心对于自己所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出气筒,在这样的家庭里,女儿和母亲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虚弱的父亲无法冲出来保护女儿,但正因为如此,女儿和母亲的关系充满了融合,女儿愤怒地离开了,她承袭了母亲的愤怒,也继承了母亲的执拗和不服输,同时她也有些虚弱,需要他人更多的理解。这时,父亲成为了她内心的期待,就像剧中的明玉,她一如往昔地将蒙总视为自己的父亲,将这份工作视为自己的家,这其中的一部分隐喻就是她内心在始终有对好父母的期待,不能放弃,就像最后回归父亲的家庭一样,她的内心在缺失里寻找着确定性,即使母亲曾经的漠视,但她内心一直没放弃的是对理想中好父亲的期待。或许剧中能够实现她的理想化,而真实的生活里就未必有那么理想化的“好父亲一般的老板”,“好母亲一般的男友”始终在陪伴与照顾她了。因为我们每个人亲密关系的痛苦会经常在新的关系里循环,而未必能够碰到如此可以被“理想化”的人围绕与善待。
回到现实,任何亲密关系,都无法期待有“白马王子”一样的人来拯救,一个女人的成长终究要靠自己的内在去面对这充满遗憾的生活,选择血淋淋的真实,并确认自己的意义。回到女性与内心的关系,好的亲密关系是个滋养的襁褓,但她无法离开一个人内心对于自身价值的确认与关系模式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