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食物还是毒物?冷链进口食品,为何频繁查出携带新冠病毒?
眼看2020年还有几十天就要结束,然而持续一年的“新冠疫情”始终还未消失。
尤其是随着北半球进入冬季,新冠疫情趋势更加严峻,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刷新了新增病例的记录,虽说目前疫情在我国得到了控制,但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尤其是11月份上海、天津、满洲里等陆续爆发本土新增病例。
而自从北京新发地病毒疫情诡异爆发后,冷链病毒也成为了我国疫情防控的关注重点。
尤其是近些天进入冬季后,国内多个省份频繁出现了冷链环境异常,冷链海鲜、冷冻猪肉、冷冻羊肉检测出了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早前在青岛、天津等地区,冷库工作参与装卸的工人,也出现了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新冠病毒,为何能够通过冷链产品来进行传播?
我们总以为病毒害怕冷冻,所以冷冻环境下能够迅速杀死病毒。
但事实上,不仅仅是新冠病毒,很多病毒都十分耐冷而不耐热,不少病毒可以在4℃的冷藏室环境下保存一个月,在冷冻条件可以保存数年,在超低温的条件下可以稳定存活。
(纵列为病毒滴度,单位为 Log TCID50/mL,0 代表无法检出)
虽说病毒在这期间无法复制,但能够保证自己生物结构不遭受破坏,所以一旦若从冰箱取出解毒,病毒就可能会从“冬眠”中醒来,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而新冠病毒虽说直接冷冻研究尚未得到确切的结论,但从所属的冠状病毒家族中,能够发现病毒普遍都耐冻,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可以再﹣20℃条件下可以保存2年。
(将病毒接种在鸡肉、牛肉、三文鱼表面,在 4℃(冷藏)和 -20℃(冷冻)条件下放置 21 天后,新冠病毒还具有感染活性)
除了耐冻,新冠病毒还很“粘”
早期就有专家做过实验,通过对比新冠病毒(红色)和非典病毒(蓝色)在常温条件下,不同材质表面上的病毒活性程度,发现两者衰减曲线都十分接近,尤其在塑料表面上,两者病毒都能存活很好。
这也就意味着:在常温条件下,原本在空气只能存活3小时的病毒,在塑料上能够存活3天。
(纵列为病毒滴度,气溶胶组的单位为 TCID 50/升空气,材料组的单位为 TCID 50/ml介质)
除了物理性环境下,由于海鲜加工厂、贸易物流站,还是生鲜市场,这些场所都相对封闭,低温潮湿,再加上人群密集,所以更有利于病毒传播。
既然发现外国进口的冷链食品会传播新冠病毒,为何我国不干脆直接禁止进口?
第一,冷链病毒感染能力较小
虽说病毒的确能够通过冷链食品来传播病毒,但冷链病毒感染力并不夸张,要知道我国进口的冷链食品都是万吨级,而能够传播病毒感染能力食品,却还不到0.001%。
而这些进口产品大部分都是通过海运进入我国,在海上呆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这种冷链病毒,最大能力只是突如其来创造出零号患者,并未能够直接感染大量居民的能力。
只要严格筛查,加大防控,基本上在未能进行大范围感染之前,就能够找出零号患者,及时隔离。
第二,若盲目禁止出口,经济效益势必会受到影响
由于我国是一个肉类进口大国,进口肉类已经占据国民餐桌重要一部分,据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各类进口总量达到484.1万吨,水产品进口量达到626.5万吨。
而更别说今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为了能够稳定价格,保障市场供应,我国进口肉类在2020年1月-6月期间,总进口量达到475万吨,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
由于冷链食品工业涉及的就业岗位太多,若盲目禁止进口,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蝴蝶效应,而且还会影响到中国市场的供求平衡。
要知道,疫情防控本身就需要结合经济增长为权衡,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进出口停止。
甚至如果国家层面暂停冷链食品进口,还会引起全球一些政治上的纠纷,比如那个总是搞事的美国。
所以这显然是风险与利益权衡的结果,对于冷链运输的阳性,以及新冠病毒传染途径,目前在尚未有确定科学证据下,加大监测力度要比盲目停止进口的好处要多得多。
参考文献:
【1】Van Doremalen N, Bushmaker T, Morris D H, et al.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2(16): 1564-1567.
【2】Chin A, Chu J, Perera M, et al. Stability of SARS-CoV-2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J]. medRxiv, 2020.
兰州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阳性事件尚未发现本地感染者
本报兰州11月14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刘健)11月13日兰州市城关区焦家湾冷冻厂一份进口冷链食品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后,兰州市目前已检测2270份人员样本,结果均为阴性,尚未发现有人员感染新冠病毒。
根据兰州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14日发布的有关情况通告,11月13日,城关区焦家湾冷冻厂一份从天津海关入关的进口冷冻虾内包装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后,兰州市、城关区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对焦家湾冷冻厂进行实地管控,暂时关闭焦家湾冷冻厂,对冷冻厂所有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对所有涉及的食品封存,对所有接触人员进行摸排,查找已销售的食品去向并发出协查通知函。
经查,该批次货物由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购进,产地沙特阿拉伯,10月21日由天津海关入境,11月5日从天津发往兰州,11月8日到达城关区焦家湾冷冻厂,共购进345.5件,(转2版)
冷链产品外包装新冠病毒阳性事件频发,春节年货还能不能备冷链食物?
出品 | 山西省中医院
自从今冬疫情反弹以来,冷冻带鱼、雪糕、进口车厘子……各类跟冷链扯上关系的食物频频被曝出外包装核酸检测呈阳性,导致大家一提到海鲜等冷链产品说的最多的就是“忍忍吧,别吃了”。随着春节临近,家家都在备年货,水果、肉类、海鲜这些冷链食品中的“热门选手”,作为年货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今年我们还能不能买呢?
权威解释
1.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核酸阳性并不一定代表具有传染性。
2.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核酸检测呈阳性,有可能是活病毒,也可能是死病毒或病毒片段。而只有在口腔、鼻腔或眼睛的粘膜接触到了足够量的、“活”的新冠病毒,才可能感染人。
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目前没有新冠病毒经食物传播的证据。
所以综上看来,只要做好消杀工作,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冷链产品是安全可食用的。
年货采备冷链产品的安全守则
1.建议去正规超市或市场购买冷链食品:正规超市可以更好的保证售卖食品的安全性。
2.采购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佩戴一次性手套。超市购物不聚集,人与人之间保持安全防疫距离。
3.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冷链产品,如果不小心触摸了食品,应用消毒湿巾立即擦拭双手。同时双手一定要避免接触口眼鼻,回家后应立即洗手。
5.如果不放心,那么可以在购买冷链产品后,用酒精等消毒产品对其外包装进行二次消杀,带回家后要按照各类冷链产品标注的储存条件进行分类保存。
最后,小编祝大家在疫情层层防控的春节前都能选购到既安全又满意的冷链年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