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盘点:十大健康谣言
谣言是错误的信息,会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的秩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面对谣言时,要明辨是否,发现后及时制止这种错误信息的传播。谣言止于智者。让我们一起看看2019年传播较远的健康谣言,剖析其内容,以正视听。
哪些是健康谣言?
谣言1 长期服用降压药致死
流言内容:一半以上高血压患者死于肾衰竭、心衰竭,这与长期服用降压西药关系重大。西药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药物依赖性,药物“毒性”则会摧残心、脑、肾,还会带来头晕、恶心、心慌、哮喘、水肿等副作用。
辟谣内容: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导致身体靶器官的损伤或衰竭,如心衰、肾衰、心梗、脑梗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服用降压药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靶器官的损害,所以并不会造成患者的死亡。其次,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目前有少部分降压药确实会引起小部分人身体不适,如头晕、恶心、局部水肿等,但通过对药物的调整,基本可以解决上述副作用的出现。此外经科学证实,降压药基本没有成瘾性,不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药物依赖。
面对高血压,不用太担心也不能不重视,轻型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节降压;中型患者需要辅助药物,达标才是目的,同时需注意药物副作用。
高血压的危害
谣言2 电子烟无害,是戒烟利器
流言内容:电子烟可以替代传统卷烟,其产品“健康无公害”,具有“无二手烟”“杜绝焦油等致癌物”“帮助戒烟”等效果,值得推广。
辟谣内容:虽然电子烟不含焦油,相对传统卷烟危害小一些,但电子烟中含有对健康有害的尼古丁。另外,导致烟瘾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电子烟中的尼古丁也一样会让人上瘾,有些电子烟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超过传统卷烟,所以抽电子烟并不能帮助吸烟者有效戒烟。吸烟者,为了健康需要努力,戒烟!
电子烟可用吗?
谣言3 抑郁症不是病,就是太矫情
流言内容:据媒体报道,一名20岁女孩不堪抑郁症折磨,发表示“我生了一场很久的病,这是最后一次自杀”。很多人都认为抑郁症就是太矫情,是一时想不开,或是由于意志不够坚强所导致的。
辟谣内容:抑郁症是一种当今社会上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典型症状是持续性的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以及失眠等,严重的可能导致自杀。韩国影星因为抑郁症自杀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了,比如崔雪莉、张紫妍、崔真实、金钟铉、李恩珠等,令人痛惜,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抑郁情绪会让患者在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自己无法通过意志力控制痛苦。因此,我们不应该指责或者质疑抑郁症患者,应当加大力度传播抑郁症及其治疗方法,正确看待抑郁症,关心抑郁症患者群体。
黑夜中的抑郁症
谣言4 低盐饮食不健康
流言内容:胃酸是以盐作为原料产生的,盐能促进消化,低盐会使消化出现问题。同时低盐饮食可能导致麸质过敏。另外国外有人因为低盐饮食,在极端高温天气里中暑而死。
辟谣内容: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内不能没有盐,但少量盐就能满足机体的需求,而且生活中的“隐形盐”无处不在,如牛奶、肉、饼干、面包、挂面等钠含量都不低。一般成人每天摄入3克食盐就可以维持生理基本需要,过量摄入食盐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如引发高血压、骨质疏松甚至胃癌等疾病。目前成年人每天盐的推荐摄入量约为5至6克,而实际研究表明,我国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达到了9至10克,远超健康标准,因此控盐、减盐才是正确做法。
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因为气候炎热或剧烈运动而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盐分大量流失的时候,才需要大量补充盐分。如今我国大部分居民日常运动较少,夏天吹空调保持凉爽,导致排汗较少,所以绝大部分人不需要大量补充盐分。低盐饮食与麸质过敏并无关系,麸质过敏是谷物蛋白诱发的。
中国不良饮食习惯中第一位就是高盐,在限盐减盐之路上,我们仍需努力。请记住我们每人每天的盐摄入标准为6g。
盐,多少合适?
谣言5 白米饭是垃圾
谣言内容:白米饭高糖、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垃圾食品”的定义。而且白米饭的升糖指数高达87,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诱因。
辟谣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表示,从未定义过什么“垃圾食品”。白米饭的升糖指数虽高,但正常食用并不会影响到健康。此外,面条的升糖指数是82,馒头是88,相比而言,白米饭的升糖指数在主食类中并不算特别突出,而且营养丰富,正常食用没有问题。当然从主食结构上,我们可以用杂粮替代精米白面,如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
白米饭
谣言.6:吃核桃可以补脑
谣言内容:核桃是一种好吃的坚果,“多吃点核桃,核桃补脑,能变聪明”,这可能是你听到的最多的传说了。以形补形,吃核桃可以补脑 。
辟谣内容:“补脑”其实是个很宽泛的说法,核桃中含有的ω-3不饱和脂肪酸确实对大脑健康有一定的好处,有利于延缓大脑衰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能提高人的智商。此外,ω-3 不饱和脂肪酸也并非核桃独有,三文鱼、亚麻籽、花生以及很多其他坚果也都含有。要特别说明的是,相比于吃核桃,营养均衡和勤用脑对于大脑发育更加重要。
核桃,可以补脑;但并非传言中那么大
谣言7:一日一片阿司匹林,再也不怕疾病来临!
谣言内容:在谣言中,阿司匹林是神药,阿司匹林从最初的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作用,扩展到抗血小板聚集,从川崎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及肿瘤防御,再到预防老年性白内障及衰老等。因此,一日一片阿司匹林,再也不怕疾病来临。
辟谣内容:事实上,阿司匹林有较广泛的应用,如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但也有明显的副作用。长期或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后或多或少有反酸、食欲差、腹胀、腹痛等症状,由于阿司匹林会抑制一些保护胃粘膜的激素的合成,严重时会引起胃粘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偶尔也会出现尿酸增高、药物性皮炎、过敏性哮喘、抑制凝血功能、性功能减退等症状。所以对阿司匹林,药是良药,可不要乱吃哦!治疗或长期用药需遵医嘱!
神奇的阿司匹林
谣言8: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谣言内容:经常在门诊听到患者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卒中。
辟谣内容: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颅内血管的检查,以及更深入的斑块易损分析;是否发病还要看患者具不具有其它危险因素,一类是行为因素,最大的危险是吸烟嗜酒,第二个是精神压力过大,第三个是运动过少,还有睡眠不足、不健康饮食;疾病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血脂异常等。所以即使有颈动脉斑块也不要紧张,它不一定就意味着卒中,需要深入分析其狭窄程度和易损性,并作相应处理。颈动脉筛查只是卒中筛查的一个初步检查。
谣言9: 预防卒中,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
谣言内容:很多病人认为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输液大国,所有的医院都有输液室,一到秋冬季,就有大量的脑血管病患者到医院来输液,疏通血管,预防卒中。但对于预防卒中,输液真的有效果吗?
辟谣内容:其实在卒中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并不多。在我们国家的卒中防治指南里,几乎也没有输液预防卒中这一条,卒中预防主要还是以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类药物为主,只有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才需要静脉输液。不恰当的输液只会使病情更重,而且会有输液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增加医疗成本。
谣言10:二甲双胍可以减肥
谣言内容: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体重会明显减轻。二甲双胍可以用作肥胖者的减肥药物。
辟谣内容:二甲双胍本质上是降糖药,它本身不是减肥药。二甲双胍为什么能减肥?是因为吃了它后有一些胃肠道的反应,如恶心、腹胀等胃肠道不适,甚至很多人存在腹泻的情况。二甲双胍还会对我们的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大的并发症就是酮症酸中毒,乳酸过多,因此其临床应用需谨慎。其它有关二甲双胍可以抗衰老的流言也需要慎重对待。
— THE END —
教师资格考试十大谣言
谣言一: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只有五年。
看真相:对于取得教师资格但未任教的考生,其证书长期有效。取得教师资格的公办学校教师需要进行首次注册。首次注册后实行五年一注册。定期注册无须参加任何考试。
谣言二:考生不能自行报名,必须经过培训机构。
看真相:实行统考后,任何地区的考生均可自行报名教师资格考试,无需经过培训机构。考生须对本人所填报的个人信息和报考信息准确性负责。禁止培训机构或学校团体替代考生报名(普通话水平测试除外)。如有违反而造成信息有误,由考生本人承担。
谣言三:报考教师资格证可享受国家补贴。
看真相:关于教师资格报考,国家不会给予考生任何补贴,地方政府也不会给予考生任何补贴。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贪便宜,谨防骗局!
谣言四:非师范生将不能报考教师资格。
看真相:《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的分类、条件、考试、认定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第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
谣言五:必须要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才能报考笔试。
看真相:普通话水平测试既可以在笔试之前完成,也可以在笔试之后报考,只要在申请教师资格认定之前通过测试即可。建议考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后再报考笔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终身有效。笔试成绩仅保留两年。
谣言六:从2019年下半年起,教师资格考试难度将上升30%。
看真相:实行统考后,全国各省份考试内容完全一致。考试难度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考试大纲确定,每年的考试难度基本相当,不存在考试难度明显上升的情况。
谣言七:只有专业对口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
看真相:中小学教师资格报考不限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可以报考数学、物理等学科,理工科考生亦可报考语文、英语等学科。但对于公办学校编制教师招聘,一般要求考生专业对口。建议考生报考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科。
谣言八:报考英语学科的考生必须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报考信息技术学科必须要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
看真相:教师资格考试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没有任何牵连,报考任何学科的考生都无需通过英语四六级或计算机等级考试。
谣言九: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报考教师资格。
看真相: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患者。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要肝功能正常即符合教师资格认定体检要求。
谣言十:在本省考到的教师资格证只能在本省使用,到了省外不被承认。
看真相:教师资格证书全国通用。本省考到的教师资格证可以在省外使用,在省外考取的教师资格证同样能够在本省使用。
食品安全十大谣言,你中招了吗?(一)
2020年“食品安全宣传周”
已经开启啦!!!
“安徽疾控”整理了关于食品安全的 十大谣言
快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谣言1:味精吃了有害健康
味精是用微生物发酵粮食、淀粉等原料制作而成的,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是蛋白质的组成成份。
国际上许多权威机构对味精做过各种毒理试验,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在正常剂量范围内食用味精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依据。
但使用味精仍然要讲究科学, 正确适量的使用才能保证人体的安全和健康。味精加热到120℃以上时,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虽然不会致癌,但会失去鲜味,因此建议出锅前再放。
谣言2:纯手工制作的食品对身体更好
食品工业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这是小规模家庭纯手工制作食品所缺乏的。而个别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违法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原料、采用过期甚至变质的材料、以次充好等,这些情况买家都无法了解。
纯手工制作的食品可能确实没有食品添加剂,因此更容易出现腐败变质,也就是说 没有添加剂反而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
谣言3:“土榨油”质量更好
土榨油小作坊的原材料往往不经过挑选,同时因为设备简陋、出油环境较差,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
土榨油采用传统方法压榨,苯并芘、丙烯醛等杂质都没有脱去,尤其是土榨花生油,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风险,它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且土榨油没有经过精炼,往往也容易酸败变质,更难储存。
谣言4:可以从颜色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毒蘑菇的形态、颜色、大小、气味常与可食蘑菇无明显区别, 非专业人士根本不易鉴别。
有些人常认为“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不好看的没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生蛆、长虫子的蘑菇没有毒”“根据经验采摘的野蘑菇食用后肯定不会中毒”等看法都是错误的。
避免毒蘑菇中毒的最好的办法是不采摘野生蘑菇,不购买来路不明的野生蘑菇。
谣言5:食品添加剂有害健康
食品生长的大环境是相似的,纯天然的食品在种植、收获、储存和制备过程中都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和标准,很难保证其安全性。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一种化学物质要想成为食品添加剂,需要严密的科学实验来保障安全,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考虑了长期、大量信用的后果,也考虑到了混合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按照国家标准加了添加剂的食品是安全的。
预防食源性疾病,日常生活要注意这些事!
秋冬季新冠疫情防控知识专题(六) | 公共场所防护
秋冬季新冠疫情防控知识专题(五) | 日常生活防护
主编 | 丁刚 责编 | 江石 本期| 盛雪
供稿| 食品营养与学校卫生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