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关键在教育评价机制指挥棒
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关键在教育评价机制指挥棒
2019年11月09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正值上市公司季度财报发布,哪些校外培训机构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赚得盆满钵满?
新东方10月22日发布2020财年一季度财报,净收入为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24.6%。好未来10月24日公布2020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为9.36亿美元,同比上涨33.8%。跟谁学11月5日公布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则显示,营收5.570亿美元,同比增长461.5%。
校外培训机构增收一定程度上是中小学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缩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在11月5日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减负”要做到有增有减: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校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的负担,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受访专家认为,减负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教育评价机制这根指挥棒,尤其是扭转中高考“唯分数”的倾向。多年课程改革以来,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正在走进课堂,未来,这些素质教育内容能否进入高考,从而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
增加综合素质课程
在目前高考指挥棒下,是否应该给高中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下一个硬指标?
今年6月20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述提问时说:切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把国家课程标准落实好,课程标准既是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最后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了开什么课,每门课要多少课时,现在关键的就是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严格规范教学管理。
“将来要建立课程实施监测机制,我们每一所学校是不是把课程标准执行到位了,该开设的课程是不是开齐开足了,这是我们下一步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吕玉刚说。
教育部在10月25日公布的对一份全国两会建议的回复中称,以小学数学为例,强调数学学习方式要实现从单纯依赖模仿记忆到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转变等。
文化课学习内容在变,综合素质课程也在增加。中小学生被要求确保在校时每天有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这由两部分组成: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去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我相信不久之后,劳动教育的大纲和课程标准都会很快出台,进入中小学校。”北京市一所高中的班主任告诉记者。
“然而,问题在于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增加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学习,势必就要减少文化课的学习,在考试指挥棒不变的情况下,肯定会有学生选择在校外‘加练’。”他说。
音体美高考必考?
那么,中高考的指挥棒可不可以跟着转变,将德体美劳等综合素质教育纳入考察?
在10月12日举行的首届青少年法治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王学辉呼吁,应该让法治教育进入高考。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目前,教育部与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已经联合发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但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任海涛介绍,“大纲里面写了法治教育未来肯定进入中高考,但是目前还不能,因为专门的教材今年才开始使用,至少需要使用一个轮次后才能进入。”
法治教育事实上已经进入高考,只不过并未单列考试科目,也没有计入总分。
教育部2016年11月就公开表示,探索将法律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中考、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教育内容。任海涛也介绍,上海进行新高考改革试点时,对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加大了道德和法治的比重。但在录取时,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为参考。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作为必考课目纳入高考考试范围。
这已在政策中得到回应。2019年7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
目前,近90所自主招生高校已制定了体育科目测试方案并组织开展测试,例如清华大学体测获得优秀者加5分,厦门大学体测获得优秀者加3分。
体育美育只是“参考”
上海市201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新高考改革,把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作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四大板块之一,要求如实记录学生艺术欣赏、艺术实践与艺术表现并作为学生升学重要参考。
一份今年5月完成的对上海市6所高中98名教师和68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74.3%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能够促进自己不断提高,如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
然而,在综合素质评价能否改变“唯分数论”选拔人才的倾向上,学生的认同度较低,认同比例为67.6%。受调查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同度更低,认同比例为59.2%。
之所以如此,很大原因在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只在高考录取中作为“参考”。
“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但是要让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引起学校、学生家长重视的话,必须有相应的录取渠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综合素质评价没法采取统一的模式,因为不同的高校对学生评价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理想的办法是让高校和高中都有权对学生进行评价,相互进行检验,才能促进评价向前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对此,2019年有11所高校在上海市推行了综合评价招生,其中包括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名校。学校最终根据高考投档成绩占6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学校考核成绩占30%的比例合成综合分进行录取。“这种招生方式一定程度关注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熊丙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事实上,除了作为“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小范围推广的综合评价招生,教育部对综合素质教育进高考的态度更为进取。早在2017年12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就表示,要积极探索体育、美育列入高考录取总分。
高考进入新高考模式,中考增加美育考试,是为学生减负还是增负?
前段时间,河南省安阳市教育局通报批评了某小学的四名教师。其中一条是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量较大,学生每天需要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完成,这和国家规定的小学的作业时间不相符,违反了为学生减负的规定。为学生减负,让学生快乐学习可以说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但是,在高考及中考的指挥棒下,减负怎么减确实是一个问题。
高考科目在调整
高考的科目一直处于调整之中。之前是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9科都考试,实行大综合。后来发展为文理分科,实行小综合。有的地方还进行了改革试点,比如将入实行的高考考试语数外,其他选修两科进行等级考核。现在进入新高考模式,实行3+3或者3+1+2模式。由原来的两天考试变为四天的考试,原来的综合也变成了分科考试。只不过小科考试的组合不再固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搭配组合,这也是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
但是高考进入新模式之后,学生负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比如英语,可以有两次机会考试,取最高分。这种情况除非是考得特别好,一般的可能都会要参加两次考试,经历两次英语高考,备考的压力一点儿也不轻松。还有考试变成四天,原来考试的焦虑紧张的心理两天就够了,这一下子变成了四天,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中考科目在增加
要说哪个阶段的学生最辛苦,最劳累,肯定初中三年的学生。小学学习语数外三科,高中的科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唯独是初中生是全学全靠。语文,数学,英语,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体育等一门也不落下。
近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又传出重磅消息,那就是2022年力争全面覆盖美育中考。这可以理解为继体育之后,音乐与美术也要加入中考的行列。中考可以说全面覆盖了所学的科目。
此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美育进中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17年,江苏省的部分城市就进行了试点。根据淮安市的考试的情况来看,满分10分,在计算机上考核,只要认真学习,都能得9分及以上,难度不大。
另外教育部也最新回应,并非要求2022年全部铺开中考艺术考试,也不要求具体分值。各地可以根据事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但是在2022年美育要有突破性进展。
全部科目都进中考,学生的负担无疑是增加了,不但要应付文化课,还要准备艺术考试。
学生减负怎么办?减负不应该是做减法吗?怎么在做加法呢?
美育进中考,就像体育进中考一样,目的就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美育,让学生全面发展。
但是一旦进入中考,进入选拔性的考试之后,就会变样,就会一定程度地脱离目标。本来是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可能又变成了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和艺术脱离了关系。
本来中考的升学率目前各地只有50%,升学压力非常大,考的越多,学生负担就会越大。减负重点在于“减”字,应该在减少上面下功夫,而不是做加法,一直往上面加。艺术进中考,是不是有些文化课可以退出中考呢?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交流!
减负须先眼中有“负”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何为“负”?“负”在哪?怎么“减”?这是当前必须严肃对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减负工作能否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所谓“负”就是从上到下都心知肚明、深恶痛绝、人人喊打,欲除之而后快的形式主义;就是脱离工作实际,靠拍脑袋做决策、靠想当然抓工作,让官兵无所适从、疲于奔波的胡乱折腾;就是游离于制度规定之外,别出心裁、另搞一套,把中看不中用、重表不重里的花架子当成创新,搞自我设计、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一厢情愿……
应该说,诸如此类的“负”,只要稍加留心,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并不难看到。之所以熟视无睹、置之不理、放任自流,甚至沾沾自喜、津津乐道、趋之若鹜,究其根源就是一些陈旧滞后的惯性思维固化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不敢拿出刀口向内的勇气和举措,真抓真减。结果减负工作“年年岁岁花相似”,甚至“文山”越堆越高、“会海”越填越深、“五多”越打越多,自己忙得“不知今夕是何年”,基层忙得“白天不懂夜的黑”。
眼中有“负”,不能只是看看而已、一笑了之,感觉没什么大不了,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视形式主义为过街老鼠,举起棍子锲而不舍、穷追猛打,不见成效不撒手。尤其要从一人一事抓起、从一文一会严起,把紧每个关卡,看到形式主义露头就打,不让一丝不良之风滑过眼帘、溜进工作、飘入基层。
毋庸置疑,把减负工作落实落细,绝不是某一个层级、某一个领域的事情,而是层层有责、人人有份,需要上下同心、上下同欲、上下同力。各级决不能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上推下卸,切实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找自身、找本级的和差距上,真心实意而不是虚情假意,深怀政治良心而非功利色彩,真刀真枪而不是花拳绣腿,从自身查起、从自我做起,对当前存在的形式主义来一次大扫除,看看哪些口号不喊、哪些会议不开、哪些事情不做,反而能够提振官兵士气、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部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