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惊现三号祭祀坑,冲击三星堆考古现有观点
198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坑的发掘,令沉睡三千年的古蜀文明一醒惊天下。从体量巨大的青铜大立人,到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再到祭山玉边璋、青铜神树等出土文物,两坑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最珍贵的东西。由此,对三星堆一、二号坑的性质,是祭祀坑,墓葬陪葬坑,还是亡国宝器掩埋坑?学界众说纷纭。
2月8日晚,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在央视节目中透露,继一、二号坑的发掘,三星堆三号坑已经被发现,其位置正好在一、二号坑旁,并且已部分揭露出青铜大口尊文物。雷雨表示 ,"三号坑的发现,对解释一、二、三号坑的性质很有作用。"将冲击很多三星堆考古的现有观点。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 金面铜人头像
2月8日晚,据雷雨在央视一套《开讲啦》节目中透露,2019年12月,在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旁,三号坑被成功发现。当时,考古人员在二号坑旁进行勘探,在挖出来的探沟中,露出来了一平方米左右的灰坑。紧接着大家对此处进行解剖。12月2日,现场考古人员在距地表1米深左右,发现了疑似青铜器。它是什么器物?考古人员请来了当年发掘三星堆祭祀坑的领队陈德安,对方蹲下去仔细辨认后认为是青铜大口尊。几天后,大口尊身上的兽头也露了出来。
雷雨在央视一套《开讲啦》节目
随后,考古人员勘探发现,三号坑长5米2 ,宽2米三,非常方整的一个长方形的坑,方向和二号坑一模一样,大小也和二号坑一模一样,出土器物的深度也一模一样。大家认为,三号坑就是二号坑的“孪生兄弟”,就连见多识广的考古人员都感叹“太激动了!”之所以如此激动,雷雨解释,这对解释一、二、三号坑的性质很有作用。“三号坑的发现,将冲击很多三星堆考古的现有观点。”
一、二号坑原址展示(摄于2019年12月前)
在此之前,关于三星堆一二号坑的性质一直有不同说法。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祭祀坑,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材料,中国古代祭祀无论是埋祭还是燎祭,它们所用的祭品不外乎牲、玉两类。从未见有过将大量金、铜、玉、石、骨器一起焚烧或一起掩埋的现象。三星堆器物坑埋藏物品的巨大数量,也使人难以相信这是用于祭祀的目的。且不要说经常举行这样的祭祀非一般国家财力所能承担,就是一年或十年举行这样一次祭祀也太劳民伤财。这些也都是祭祀坑之说难以解释通的。
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文物
也有学者将这两座器物坑与墓葬挂起钩来,或称之为墓葬陪葬坑,或称之为火葬墓。但三星堆《二号坑简报》结语中已经指出,在三星堆一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调查发掘,附近没有发现墓葬区。在两坑的周围,砖厂10余年烧砖取土,也没有发现墓葬”。因此,三星堆器物坑是墓葬陪葬坑的可能性很小。还有学者提出三星堆器物坑系某种特别原因形成的掩埋毁弃宝器的掩埋坑,或者为亡国宝器掩埋坑。
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文物
到底是祭祀坑,还是墓葬陪葬坑?还是亡国宝器掩埋坑?学界一时众说纷纭。据雷雨介绍,如今,三号坑的发现,几大坑的“祭祀说”性质开始占了上风。未来,随着对三号坑的发掘,关于三星堆的相关秘密或许将陆续揭晓。
对于三星堆三号坑的发掘,“目前已经请了科技考古和文保专家等各方专家,在做发掘和清理的工作方案。是就地发掘,还是整体切割回去进行实验室考古,方案还没有确定。”雷雨在节目中表示,作为考古人,他希望三号坑能像一、二号坑一样璀璨夺目,金、铜、玉器一样不少。
全宝堂分享《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三星堆中篇
青铜的对话
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
三星堆中篇
佳展回顾
贰零壹陆年。三星堆博物馆举办了“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展览萃集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湖南宁乡青铜器群等多处中国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遗址出土的精品文物135件,一级文物占比80%,可谓一次“一级文物汇萃的珍宝展”。其中包括武丁妇好墓出土的武丁时期断代标准器物——司母辛鼎,全国唯一以人面为饰的青铜鼎——大禾人面纹方鼎,与四羊方尊齐名的、最大的铜尊——牺首兽面纹铜尊,有“中国铙王”美称的象纹大铜铙等一批“国宝级”器物。
这次展览是为纪念三星堆祭祀坑发现30周年,由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金沙遗址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岳阳市博物馆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
展览将展出文物135件,以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湖南宁乡等三地出土的晚商青铜器为主要内容,辅以成都金沙遗址和湖北盘龙城遗址的文物,通过对不同区域文化面貌和特色青铜器物的展示,意图简要勾勒商代晚期黄河与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格局和概貌,令观者感受到青铜时代的多样和壮阔。
公元前16世纪,汤创立商王朝。此期,与日益强盛的国力相表里,商王朝南下浸润扩张,以今武汉黄陂盘龙城为基地,将南方铜矿资源北运,同时也将中原青铜冶铸技术和其他文明成就带到南方。这一历史事件带来了中国青铜时代面貌的根本变化,开启了长江文明的新时代。
以盘龙城的出现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江西吴城遗址和牛城遗址、四川三星堆、金沙等遗址及以湖南宁乡为中心的周边出土青铜器成为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共同代表。长江流域的文化生态从此改变。具有本土文化基因的长江流域居民在拥抱、接纳中原青铜冶铸技术的同时,将青铜这一物质载体与本土精神信仰、生活传统和审美趣味相结合而推陈出新,反哺中原文化。这是本土文明接纳外来文化后融合创新的成功例证。中国历史自兹整体步入新的勃兴期。此后,长江青铜文明与黄河青铜文明一并成为中华文明重要支柱,为西周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乃至秦汉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宝堂(实名卢运全):从事中国古艺术鉴赏二十六年,现为中国青铜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青铜鉴定专家、湖南湘潭市博物馆青铜鉴定专家、湖南大学文物考古系客座教授,擅长中国青铜文化鉴赏与研究。
合肥地铁4号线“巢和”区间右线贯通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月1日,记者从合肥市轨道集团获悉,年末收官,合肥轨道建设忙。4号线巢湖路站至和平路站区间右线隧道于12月31日贯通,标志着“巢和”区间实现双线贯通。
“巢和”区间沿东二环路由南向北敷设,区间全长1978m,线路间距10m~17m,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为450m,最大纵坡坡度为27‰,区间覆土厚度约为9.62m~26.46m,该区间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存在Ⅰ级风险源2个,Ⅱ级风险源5个,是备受关注的重大风险控制区间工程。
“巢和”区间盾构掘进需穿越富水粉细砂层,粉细砂由单矿物颗粒组成,无粘性,易液化,如果盾构机在始发、接收过程中发生粉细砂喷涌,将会导致盾构机和已成型隧道管片底部粉细砂涌入隧道内,盾构机和管片失去地层支撑后,进一步导致管片破损、拉裂情况,严重时会造成隧道被淹没、地面大面积坍塌等事故,安全风险极大。同时,深埋在淝河底部的DN800给水管也给下穿南淝河风险源增加了巨大的施工难度。
面对一系列施工难题,市轨道公司带领各参建单位成立指挥中心,以严谨和细致的态度现场实地考察,根据地层信息和风险源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及应急机制,通过增设降水井、地层加固处理、多次接收、优化洞门密封装置、对盾构机进行维保等一系列举措,确保盾构精准、安全穿越各风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