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轻的亚裔究竟怎么了?
近年来,随着学习、生活、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我们逐渐重视的话题。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及时地告知并实现有效的疏导,便可以治愈。
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有时需要的不过是父母、老师、亲朋一句真心的理解,帮助他们正视自己,走出阴霾。
下文中一些亚裔家庭的案例,或许可以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事实上的确如此,这种长久以来的自我消耗不断击溃这年轻亚裔的心理防线。而在亚裔家庭眼中,他们对疾病的讳莫如深的态度,同样是给骆驼施加压力的一根稻草。
Katherine Xie 是美国某大学一名大四的学生,在高中毕业的前四天,由于超剂量服药被送到了医院,在此之前,她已经忍受了四年抑郁症的折磨。
14岁时,当她第一次告诉父母自己的内心压力,希望他们能够允许自己接受药物治疗,却得到了父母的反对与失望,在他们眼中这些“压力”与“情绪”并不是真实的,而一种弱者无能的表现。
自那天起,Xie便开始极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他人前不断掩饰自己的负面,她在学校的GPA是4.0,获得了全国奖项,并被大学录取。即便是这样,她的抑郁情绪始终存在并且逐渐加深。
由于无处言说,她通过不断地割伤自己希望将这些压力释放,“我没有任何健康的方法来应对这些极端的情绪。”她说。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句前段时间网络流行一时的语录,也恰恰是许多亚裔家庭相处模式的一种体现。
第一代亚裔克服了重重困难得以在海外定居,这其中积累的人生经验,强化了他们对于隐忍和沉默的价值认可。在他们眼中,寻求心理治疗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还有一部分亚裔家长选择不作为的原因是由于“面子”问题,他们认为负面情绪和精神困扰,或者是询问一位亚裔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没有礼貌的,并且会让许多亚裔家庭感到没有面子。
更有甚者,他们认为自杀这种行为是一种污点,如果有家庭出现自杀现象,一些家庭便自此和这家人失去了往来,他们认为这会影响到自己家庭的内部和谐,这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隐藏了自己真实的情感,进行着一道道的恶性循环。
压力何来?
除了沉默的天然属性,许多亚裔的年轻人也在承受着来自家庭和外界的双重压力。
“美国虎妈”Amy Chua所著的《虎妈战歌》一书将典型的亚洲式教育描写得十分到位,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也确实使她的孩子获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却使年轻的亚裔学生感到焦虑倍增。
就读于美国一所医学院的Eric Liu是许多亚裔父母眼中的优秀标杆。三岁时与父母一起移居德州,和众多二代亚裔一样,从父母身上秉承了传统的亚洲价值观,也在学校中同样吸取了同龄人的美国观念。
由于长久以来受到两种观念的冲击使他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而这样的“双重身份”也使得他陷入了严重的抑郁。
当他发现自己对电影制作的兴趣时,是他第一次体会到了自我的含义,于是他决定离开医学院向着成为电影制作人而努力,但却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强力阻拦。
他们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选择放弃如此优秀的成绩与光明的未来,而去押宝在一个不稳定的事业上,于是在两年的休学时间里,他们每天都要为了这件事争吵两三个小时,并且威胁要将他赶出家门甚至断绝经济。
因为无法反抗,在回到学校上学的日子中,Eric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中,成绩也一落千丈,甚至经常会想到要从17层的公寓阳台跳下去。
父母对孩子寄予的殷切期望有时会成为束缚孩子发展的枷锁,完美家庭主义让许多亚裔家庭的孩子疲于应对,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压力不仅来自于家庭,有时也体现在外部世界。
外部世界中许多人对年轻亚裔存在刻板印象,他们认为亚裔是其他族裔的同龄人中最勤奋、受过良好教育且收入丰厚的成功者。
可能有人会问,被认为是优秀的人这样不好吗?
但是这也意味着他们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是不允许失败的。外界认为亚裔的聪明与优秀就像是机器算法,好成绩是天生的不值得骄傲。
在身份迷失和刻板印象中年轻的亚裔经常会有孤立感和不安全感,同时会加剧对自我的怀疑。一方面他们不够美国,另一方面不够亚裔,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逐渐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正视自己的身份
对于年轻的亚裔来说,他们要接受自己的双重身份,并且将这样的身份视作优势,其实每一个亚裔都是文化沟通的桥梁。
前文中提到的Eric Liu在2015年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并导演了一部有关于亚裔美国人家庭自杀的纪录片《Finding Luke》。
影片讲述了一位大二学生Luke Tang自杀的故事,拍摄过程中他发现,即使是在Luke选择结束自己生命之后,他的父母和朋友仍然无法理解究竟他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在长达26分钟的片子中,通过与Luke的挚友交谈、阅读他的日记,父母逐渐意识到了这位优秀的学生在生命最后的阶段所释放出的抑郁信号,而这些如果尽早发现,便可以早一步进行治疗。
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讳疾忌医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随着网络的逐渐发达,更多的社会现象一一浮现在水面,更多的家庭和个人逐渐意识到抑郁症的危险,尽管现在的文化背景下谈及疾病仍旧讳言,但已可以正视这种病症的发生并主动就医。
除此之外,父母所能够给予子女的并非是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机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正视自我的人。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我希望你努力奋斗并尽力而为,但是无论你做的怎么样,我们都依然爱你。
首个金球奖亚裔影后配音,这部迪士尼新作将诞生第2位亚裔公主?
8月28日,迪士尼新动画电影《瑞亚和最后一条龙》公布了新剧照,同时调整档期至明年年初上映。
剧照中戴着斗笠的瑞亚披着红色披风,手拿宝剑看向远方,她身边站着的则是她的坐骑Tuk Tuk,是一种熊和犰狳的混合生物。
有网友发现,在瑞亚遥望的圆弧形山上,有一座神秘的宫殿,在山脚下还有一大片村庄模样的房屋,看起来人烟密集,十分繁华,迪士尼真不愧是细节狂魔。
片方在公布剧照时,同时确认女主角瑞亚将由亚裔演员凯莉·玛丽·陈配音,凯莉曾经出演过《星球大战8》,在里面的戏份还不少。
《上气》女主奥卡菲娜也会在片中献声,她也是首个金球奖亚裔影后。在电影中,奥卡菲娜将为一条可以将形体变成人类的水龙Sisu配音,Sisu和瑞亚会有很精彩的对手戏,将在瑞亚的帮助下成为一条真正的龙,让人期待。
《瑞亚和最后一条龙》讲述了女战士瑞亚为了战胜恶魔,踏上寻找曾经给世界带来希望的神龙的故事。该片原来定档在进你那的11月25日上映,现在确认延期至明年的3月12日在北美上映。
该片在去年首次公开后就吸引了无数迪士尼铁粉的目光,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南亚,所以虽然国内观众可能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元素,但和中国风还是有些不同的。
许多网友都觉得瑞亚可能是全新的迪士尼公主,但也有网友担心这位新“亚裔公主”会不会和花木兰太过相似,让外国观众产生误解,这点就只能等影片上映后才能知晓答案了。
特朗普改口不提“中国病毒”,承诺保护亚裔群体
不再用“中国病毒”!特朗普改口“要保护亚裔”:不是亚裔的错
记者 | 肖恩
特朗普改口了。
3月23日晚,在白宫举行的例行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上,一名《华盛顿邮报》记者抓拍到了一个细节: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演讲稿中,“中国病毒”一词中的“中国”被划去。
而在上周一场同样的发布会,同一名记者也拍到特朗普演讲稿上有一个单词被划掉。那次被划掉的是“新冠病毒”中的“新冠”(Corona)一词,并用笔在旁边补上了“中国”。
看似简单的两笔改动背后,充满了舆论战的硝烟。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爆发后,特朗普屡次因为过分“随意”的言论引发争议,他此前给新冠病毒打上的“中国病毒”更是遭到中方、美国政坛内部和国际社会公共卫生和疾控专家的指责。内外压力下,特朗普最终被迫不再使用这一说法。
在23日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将新冠肺炎疫情称为“病毒问题”(virus problem),而不再是“中国病毒”。在24日接受福克斯采访时,特朗普明确表示,他决定不再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
特朗普还在推特上发文称,保护亚裔美国人很重要,他们都是优秀的人,病毒的传播跟他们没有任何关联。据《纽约时报》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美国国内有关针对亚裔群体的言语和身体攻击的报告数量有所增加。
就在一周前,特朗普还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中国病毒”的字眼,并强调这不是种族主义。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和多名共和党议员也屡次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或“武汉病毒”。
美国加州民主党华裔众议员、国会亚太裔党团主席赵美心(Judy Chu)公开抨击了此类带有偏见的言论。赵美心表示,特朗普每提一次“中国病毒”,美国社会的仇外情绪就会增加一分。
美国国会参议员、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本·卡丁也呼吁蓬佩奥和其他国务院官员停止使用“武汉病毒”或“中国病毒”一词来指代新冠病毒。
卡丁指出,在谈及这场全球性流行病时,除了使用恰当的医学名称外,任何其他名称都是无益的;在最坏的情况下,当面临健康危机时,这还可能会加剧刻板印象、恐惧以及仇外情绪。
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县分校心理学教授谢晓玲(Charissa Cheah)也表示,领导人就是那个划分“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界限的人,而特朗普忽视了他的措辞会带来的后果。他的行为只会助长美国的反华情绪,受伤害最深的就是华裔或亚裔美国人群体,而这些群体本应该是他保护的对象
世界卫生组织在给新冠肺炎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时就明确指出,给新冠病毒取一个官方名称就是为了防止污名化。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我们想要一个不影射任何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群体的名字。”
美国有线电视(CNN)报道称,在咨询过医学专家以及参考世卫组织的指导意见后,CNN认为,“中国病毒”这个说法不准确而且是污名化。
过去几天,美国的疫情形势日趋严峻。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的数据,截至北京时间3月25日10点49分,美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55041例,仅次于中国和意大利,其中死亡790例。超过半数州已出台封锁政策,上亿人生活受到影响。